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者要从思想和实际两个方面了解学生的所求,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构建起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全面发展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型教育模式,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喜爱的、离不开的课程。那么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
一、思想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体系是由一条主线连接起来的诸多课程的整体。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外在形式,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精神食粮,直接关系培养对象的质量,体现培养目标。所以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目标、为培养目标服务、针对具体的培养对象构建起来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德育资源合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格。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理论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进而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自觉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充分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运作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制定实践大纲,指导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和学分。
2.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部与院团委及各系联合创建社会实践基地40多个,资源共享。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全面性,让学生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有公益事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有公共事业方面的、有群众体育方面的、有红色传统教育方面的,等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了国情,认识了社会,体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果,增强了对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3.组建专职实践教师队伍。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我们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使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从而避免流于形式。
4.实践形式多样化。我们根据时间、条件和课程需要分层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有随课程进度和要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覆盖每一个学生;有在寒暑假组织部分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思政部组建了吉林体育学院法制宣传志愿者团队,以学法、懂法、守法、普法为宗旨,面向同学、面向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三、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构建具有生命性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传输和接受教学内容的方式,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其作用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效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两者之间的“转换器”,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确定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生“主角”意识;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性”,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性教学等。例如,针对体育大学生喜爱运动、表演兴趣浓、能歌善舞、文体不分家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了情景剧教学法,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朴素、生动、活泼,表达体育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将教学延伸到因特网上,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建立部门网页、精品课程网页、教师博客、教师和学生的QQ群,师生进行网上互动,民主对话、平等交流。还创造了典型引领的教学方法,一是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标兵”和“思想道德标兵”的评选活动。由学生民主参与选举,隆重表彰,校内媒体大力宣传,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拓宽育人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教育,它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将教育内容从正面直接作用于学生,教育目的十分明确。体育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分两个年龄段,年满18周岁和未满18周岁的;从文化程度上看,分两个层次,高中和初中。这些特殊情况决定了体育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必要性。隐性教育多是各种文化教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这样的活动虽然有认知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情感、态度和兴趣等之类的非认知心理的参与。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外化,蕴含着价值、理想、信念和追求,以“文”化“人”就是这个道理。如吉林体育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开展经典影片赏评活动。大学生最喜欢看电影,但由于学习忙,时间紧,不能及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影片,于是,选择国内外优秀影片定时为学生播放。开展高格调的、主题鲜明突出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组织实施融“知识性”、“娱乐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精品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校园的文化品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和我校独有的人文精神,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开展了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赛、红歌大赛等,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协调的发展。
五、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融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单调,不能完全科学地反映出教育教学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时,主要采用固定单一的、注重记忆而轻视能力的考核方式,虽然考察能力的题目也有,但对学生运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还不够。特别是针对试题所制定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更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使学生不得不死记书本知识,以使其答案能符合老师的参考答案,这种考核方法既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又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大多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只能部分覆盖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且主观题型较多。
这方面吉林体育学院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采取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的新模式。理论考试占成绩的40%。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和人文素质、阶段考察等内容,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这样总评成绩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创新、方法手段创新、育人途径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创新等手段,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现出时代性,把握住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
[2]常立飞.打造特色课程,创新德育资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47.
一、思想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体系是由一条主线连接起来的诸多课程的整体。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外在形式,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精神食粮,直接关系培养对象的质量,体现培养目标。所以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目标、为培养目标服务、针对具体的培养对象构建起来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德育资源合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格。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理论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进而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自觉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充分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运作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制定实践大纲,指导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和学分。
2.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部与院团委及各系联合创建社会实践基地40多个,资源共享。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全面性,让学生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有公益事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有公共事业方面的、有群众体育方面的、有红色传统教育方面的,等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了国情,认识了社会,体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果,增强了对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3.组建专职实践教师队伍。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我们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使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从而避免流于形式。
4.实践形式多样化。我们根据时间、条件和课程需要分层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有随课程进度和要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覆盖每一个学生;有在寒暑假组织部分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思政部组建了吉林体育学院法制宣传志愿者团队,以学法、懂法、守法、普法为宗旨,面向同学、面向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三、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构建具有生命性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传输和接受教学内容的方式,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其作用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效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两者之间的“转换器”,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确定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生“主角”意识;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性”,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性教学等。例如,针对体育大学生喜爱运动、表演兴趣浓、能歌善舞、文体不分家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了情景剧教学法,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朴素、生动、活泼,表达体育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将教学延伸到因特网上,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建立部门网页、精品课程网页、教师博客、教师和学生的QQ群,师生进行网上互动,民主对话、平等交流。还创造了典型引领的教学方法,一是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标兵”和“思想道德标兵”的评选活动。由学生民主参与选举,隆重表彰,校内媒体大力宣传,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拓宽育人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教育,它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将教育内容从正面直接作用于学生,教育目的十分明确。体育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分两个年龄段,年满18周岁和未满18周岁的;从文化程度上看,分两个层次,高中和初中。这些特殊情况决定了体育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必要性。隐性教育多是各种文化教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这样的活动虽然有认知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情感、态度和兴趣等之类的非认知心理的参与。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外化,蕴含着价值、理想、信念和追求,以“文”化“人”就是这个道理。如吉林体育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开展经典影片赏评活动。大学生最喜欢看电影,但由于学习忙,时间紧,不能及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影片,于是,选择国内外优秀影片定时为学生播放。开展高格调的、主题鲜明突出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组织实施融“知识性”、“娱乐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精品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校园的文化品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和我校独有的人文精神,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开展了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赛、红歌大赛等,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协调的发展。
五、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融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单调,不能完全科学地反映出教育教学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时,主要采用固定单一的、注重记忆而轻视能力的考核方式,虽然考察能力的题目也有,但对学生运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还不够。特别是针对试题所制定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更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使学生不得不死记书本知识,以使其答案能符合老师的参考答案,这种考核方法既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又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大多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只能部分覆盖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且主观题型较多。
这方面吉林体育学院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采取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的新模式。理论考试占成绩的40%。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和人文素质、阶段考察等内容,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这样总评成绩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创新、方法手段创新、育人途径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创新等手段,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现出时代性,把握住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
[2]常立飞.打造特色课程,创新德育资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