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秘密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是大家必看的展馆之一,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巨大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有人说这幅图有原作的100倍大,这显然是夸张了。按照现场的解说,通过投影和动画技术幻化出来的《清明上河图》,把原作放大了约30倍,实际高6,3米,长130余米,观众走马观花也得看lO分钟。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是活动的,流淌的河水,飘动的船帆,往来的市民、客商、骆驼、鸡犬,潺潺的流水……再往前走,发现画卷的天色还能晦明变化,4分钟是一个日夜轮回。
  看过这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观众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电子版上的人物造型是不是与古本《清明上河图》完全吻合呢?
  画卷制作方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幅电子图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特征,除色调、画风一点都不能差外,原作中的数百棵树、数百座建筑也不能少。此外,静止的背景和动态的背景之间有不同的透视效果,包括草木、人物、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阴影分布、光线投射、夜景的制作,更是大胆的再想象。这都是创作团队通过一次次调试比对后才确定的。
  作为夜景的《清明上河图》,灯光照明是组成歌舞升平的汴梁夜景的重要元素,而灯笼是古代的主要照明工具,如何把握好灯笼的处理至关重要,在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团队还原、制作了十几种形式各异、亮度不同的灯笼,构成了整个《清明上河图》夜景光线的主要来源。
  至于画中的人物就更有趣了。古本《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多少个人、多少只动物,业界一直有争论。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创作团队对古本《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创作。新作只保留了原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另外,还根据同时期的其他画作,创作了新的人物。制作团队画了成百上千张草稿后,才有了如今一群群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符合北宋时期特征的行人、游客。
  具体制作时,首先需要将人物的轮廓整个“抠”出来。由于原作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大小只约为动态《清明上河图》的三十分之一,因此“抠”出来的人物要保证逼真,需要进行一些后期处理。而为了不失真,并且符合北宋时代的特征,创作团队特意聘请了三位专门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共同把关,根据当时,的一些人情风貌、衣着装束进行二度创作,因此这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既不失古本的韵味,又符合动态巨幅影像的要求,创作团队绘制了分门别类的表格关系图,将图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背景以及各种动态表情、行动变化交代清楚,给技术处理“打底”,
  也正是有了这些纷繁复杂的基础资料做底,加上技术的辅助,才能同时使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动物可以完成从A点到B点的动态行进,而不致出现任何差错。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有了一些有趣大胆的想象,例如原作中一艘大船正要穿越虹桥的拱洞,船夫一脸严肃、行人探头张望,但船究竟过桥了没有?这里给出了答案。船夫们有的用竹竿撑岸,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借力,有的用麻绳挽住船帮,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终于,在一番紧张的忙碌后,大船晃晃悠悠地通过了虹桥,
其他文献
第二天非常冷。我喜欢成都温和的冬日,不像天津,会下雪,今年10月就早早地下了雪。但在天津供暖很充足,而成都没有,有时我们不仅在室外觉得很冷,屋里也冷得厉害。我能想象温迪又要说:“在美国……”唉,在这点上我倒同意,我也讨厌寒冷。  爸爸从外面买回来早餐吃的包子。我对爸爸说,我受不了这室内的寒冷,温迪说在美国所有房子冷了都有暖气,热了都有空调。  “美国的确是个更富有的国家,”爸爸说,“但也不是从一开
期刊
[呱呱鸟的呱呱]  说起“普通话”这个话题,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个舍友。一次他看了场精彩的武打电影,回来大讲特讲“房飞峰”武艺如何如何高强,我们都没听说过这个人,就听他一个人在那儿讲。当他讲到“十三姨”时,我们几个全乐翻了,原来他一直讲的“房飞峰”就是“黄飞鸿”。  好了,赶快一起来看看小呱呱鸟与普通话的故事吧!  元旦晚会上,小呱呱鸟穿着一身蜘蛛装上台表演节目。他刚上台时。怕大家看不明白自己扮演的
期刊
写记叙类文章,一般思路是“从头说起”,开头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内容。但也有一些文章起笔不是从事情开端人手,而是从事件的中间某个节点切入。这种开头法的好处是:简洁,留下悬念,引人注意,有时会收到高山坠石般的奇险之效。我们看几个例子。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  这个开头只有一句话,独立成段。读了这个开头,我们知道,作者要写某次行进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按一般的写法,开头
期刊
这个梦想在我心中埋藏了三年。  从上小学时起,我就和姥爷一起生活。因为家里条件太差,爸爸妈妈一狠心把我扔给姥爷去南方打工了。尽管六岁的我舍不得他们离开,尽管我哭破了嗓子,他们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姥爷拉住我,也直抹眼角。  当时姥爷已经六十多岁。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早晨走五里山路送我上学,晚上冉到学校接我。每次吃饭时,他都把肉、鸡蛋堆到我碗里,等我吃完了饭他才吃剩下的菜,而菜常常只剩下一点点。姥爷
期刊
刚收罢狄,爸爸,连同他的老板,就一起把工作丢了。可爸爸说,丢了好,我巴不得丢了呢。那意思,下岗才光荣呢。
期刊
初唐,是封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大唐王朝的开始。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黄金王朝的序幕。当前台的帷幕刚刚拉开,闪亮登场的便是被美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户照邻和骆宾王。稍后便是韩愈在《荐士》一诗中盛赞的“国朝盛文章,子晶始高蹈”的陈子昂。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高宗龙朔元年(661)生。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的他,少年时“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卢藏用《陈氏别传》),至18岁仍不知读
期刊
我觉得,那应该算是一次奇遇。  那天,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大厅听他们演奏海顿的大提琴音乐会。在芝加哥大学前的海德公园那站赶公共汽车,紧赶慢赶,还是眼瞅着车旁若无人般“砰”的一声关上门,车屁股冒出一股白烟开走了。只好等下一辆,心里多少有些懊恼。就在这时候,慢悠悠地走过来一位老太太,满头银发,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我没有想到,这是音乐会演出之前,老天特意为我加演的一支序曲。我应该庆幸没有赶上那辆车,否则
期刊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米谷区生活着这样一对夫妻:男的是个泥瓦匠,有一手好手艺,成天乐呵呵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忙碌着:妻子则是个红脸膛的高个子女人,她没有工作,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快活地收拾房间、做一桌热乎乎的饭菜、小跑看将两个调皮的孩子拉到身边来。  谁都以为这样的平静生活会一直继续下去,可是,黑夜突然来了。  1953年的冬天,泥瓦匠的两个孩子相继感染肺夭折了。听到消息的泥瓦匠从高高的
期刊
每周我至少和我的外孙布莱安一起度过几个小时的时光。我总是想尽办法为他制造一段特别的时光。我给他做他喜欢的食物——烤羊排和苹果馅饼,或者带他去吃他喜欢的汉堡,然后带他去看电影或者逛公园。回到家后就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到楼下进行玩具汽车比赛。玩累了,我们就读一些幽默或者恐怖的书。布莱安在这些活动中都很兴奋,我也是。  但这一周比往常要忙得多,到周四下午。我已经耗尽了我的精力和耐心。我唯一想做的事情
期刊
以奇猎客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有一家点心店,徐文长经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写的“心”字中间少了一点,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