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学习共同体”之术致“学生自主发展”之道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根据性质不同,“学习共同体”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类。同质型,即团体内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上均接近。异质型,团体内有学生特别优异,有能力指导其他学生开展学习。同时,分别在“同质型”和“异质型”团体中设计了2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分别是合作型、轮流型与主导/被动型、专家新手型。本研究分别对这4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进行跟踪研究。
  “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性强弱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见表1)。
  二、打造“高效”的学习模式
  相较于传统模式,新型课堂在关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能力提升点的同时,更关注每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发展,从而设计“五节点式”学程导学模式(见图1):
  “第1节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即自主学习点;“第2节点”,设计导学问题,设置“互助学习点”;“第3节点”,设置“师生交流点”,帮助学生答疑解困;“第4节点”,为教学需拔高的点设置“教师引领点”,注重方法教授,培养学生思维;“第5节点”,设置“作业巩固点”,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掌握情况的学生布置适合、适量的分层作业。
  三、实践案例与“成果”展示
  1. 不同组织方式的学习效果分析
  合作型在完成任务总计用时上最短,轮流型相对耗费时间,用时最长,而主导/被动型、专家新手型相对来说用时适中;从组员完成任务的得分来看,表现较为理想的是合作型与专家新手型这两组,而轮流型、主导/被动型得分较差;在话题讨论方面,合作型、专家新手型得分较高,主导/被动型较低;小组实验得分上,轮流型、合作型、专家新手型差异较小,主导/被动型差异较大;在组间、师生交流过程中合作型、专家新手型表现较好;合作型效率、效果最好,专家新手型其次;从类型得分看,同质性保持相对稳定,但异质性(主导/被动型)中个体间差异减少,同时两极分化现象扩大。同质型分组课堂效果高于异质组。
  2.不同合作性强弱的学习效果分析
  以课堂均分方式对不同“共同体”在课堂合作能力的表现进行统计,通过SPSS软件的“配对T样本检验”,对“合作性较弱”“合作性一般”“合作性强”三项作为样本进行配对,设置置信区间为95%。合作性较弱和合作性一般配对T样本检验的Sig值为P=0.653,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合作性较弱和合作性一般的学习体不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合作性弱和合作性强,合作性一般和合作性强的Sig值为P=0.000,表明存在很大差异,说明合作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影响很大,较好的合作性是学生团体学习高效开展的保证。
  3.师生对教学的评价
  (1)学生调查问卷反馈
  调查问卷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倾向性、人际交往、学习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调查。总发121份问卷,共回收118份问卷,其中3份为无效卷,总回复率为97.5%。问卷信度满足分量表“>0.6”标准,总信度为0.823,达到理想程度。
  在教学方式上,学生更倾向通过共同学习完成课堂的自学讨论(82.8%),更愿意去分享并传授他人解题学习的经验(87.6%)、一同完成科学实验(81.9%)。人际交往方面,学生认为共同学习的方式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体意识(87.4%),让自己在交流方面更加的自信(82.4%),在交流中使得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78%)。在学习效果上,学生认为共同学习的方式提供给自己更多练习实验操作的机会(83.7%),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86.4%),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88.5%),认为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学习方法(90.8%),对将来的科学学习有一定帮助(89.8%)。
  (2)教学效果分析评价
  教学效果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实验班与邻近班的综合成绩前后数据比较进行,通过正态分布分析发现学习共同体学习开展后,实验班正态中值位从9月的297名提到期末的271.87名,说明班级中位同学有所提升。对9月与期末段位的分析发现,1~225名段(尖子生)、350~650名段(学弱生)两个增量明显,而在280~325名段(中等生)有所下降。总体成效明显。
  通过效应量分析教学实践成效,效应量(d)=(期末均值-9月均值)/合并标准差=(297-271.9)/28.7=0.878,这个是一种高等程度的效应。
  同时,通过“T-配对样本”对“9月—11月”
  “11月—12月”“12月—期末”“9月—期末”进行配对比较(设置置信区间95%)。通过配对显著性分析发现,11月、12月的成绩相较于前月仍存在明显的提升。而“9月—期末”的Sig=0.000,小于0.05,說明开学到期末之间,通过学习共同体开展教学后,学生的成绩有着显著性的提升。
  (作者单位: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和相关读者都会惊叹:“仰望星空”不是温家宝总理所写的那首已经流传已久的诗歌的标题和主旨句吗?温总理还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诵读过这首诗。于是“仰望星空“这一富有想象力、蕴涵中华民族理想与事业追求精神的词语,也就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的不少学校和班级就把这个闪耀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当代政治哲学光芒的词语——“仰望
一、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
近日笔者仔细阅读了英国一家教育网站(www.teachit.co.uk)教学设计的案例,觉得耳目一新,其教学设计所彰显的特色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迥然不同。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的教学设计加以译介,并和我们的教学设计比较,意在为我们的一线教师打开一扇近距离接触英国母语教育的窗口,使我们在比较中感悟,在对话中沟通,在借鉴中提高。    一、英国《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学设计的呈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
教学目标    1.感知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品析人物语言,体验角色情感,分析人物性格。  3.细读剧本,借助材料,探究夏洛克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布置:认真阅读剧本,熟悉剧中各个人物,并思考:假如剧中这个人物不出场,剧情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戏剧内容比较多,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阅读,初步熟悉人物角色及其在本场戏中的作用,为课堂服务。   
一、教学设想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的新闻稿。虽然此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大量的新闻,耳濡目染,有较丰厚的积累,但这些认识还仅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系统梳理这些零碎的认识,使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无疑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相关活动、建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青少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青少年在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唤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拉近青少年与革命传统之间的心灵距离,激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明确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我是江苏省南京
一、淡化考试大纲,落实课标理念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从学与教两个层面对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要求,归纳这些要求可以看到三个特点,这就是:作文空间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表现手法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型;评价方式从“一统”向“多元”的转变。这三点集中体现了多元开放、能力培养、创意表达的作文思想。作文教学与评价
音乐绘本《听,小蜗牛艾玛》用图画、文字和音乐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场域,给儿童讲述了小蜗牛艾玛的故事:懵懂的艾玛初闯世界,她发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有特殊本领的朋友,情绪从开心、羡慕到伤心、沮丧。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小蜗牛艾玛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重新自信满满地出发了。这是一个温暖的励志故事,音乐由德国作曲家史特凡·马尔采夫创作。马尔采夫用弦乐四重奏加钢琴的方式,结合令人咋舌的演奏技法,创作了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