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 培养学习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l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学生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如果老师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这样教学活动就符合了“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最终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 的“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乐学、多识、善思,对发展学生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师如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很难把握《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法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更不能启迪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展望与追求。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传其“情”,那就无法做到以情动人,情感的彩云也随着单调的讲读飘然而逝,只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
   三、创设和谐的气氛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们才能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学生这样的气氛中不断受到熏陶,语言感受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四、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语文学习的物质外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朗读满足语文学习的需要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心灵相通,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如鲁迅的《故乡》,文章开端的景物描写统领全篇。“时间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现状,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的旧社会的鄙夷之情。学生在这种景物的渲染之下,深刻感悟到旧社会所造成的一片死寂,从内心涌出那种对旧社会愤恨之情。
   五、善于设疑,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抒发情感的课文,含着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如情感蕴寓爱国之情、热爱美好事物之情……这些都是人类的高尚情 感,是作者被生活激发起炙热的感情的产物。 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层层设疑,创设一种探讨问题的情境,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问题难度需适,过易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学生不能从中体会思维活动所带来的愉悦;而过难的问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无法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进而激发他们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可见,“情感”在教学中起到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
其他文献
什么是语文?“语”就是“语言”,就是“话语”,就是“说话”;“文”就是“文字”,就是“文章”,就是“作文”。通过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种意思,学会把话说通顺,说得有美感;通过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写字,学会汉字排列组合的各种规则,学会把文章写通顺,写得有韵味;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讲真话的勇气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同情心、自制力。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是工具性与
期刊
一、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首先,写作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同医生、科学家一样,属专业技术人员,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写作功底。处于职业需要,教师必须要经常写写文章,像魏书生从1978年2月开始写日记,一直笔耕不辍,直到今天已经记了81本。   其次,教师通过写作可以进行自我反思,让课堂教学真正走向创新与成功,让自己也走向精神的丰富和成熟。纵观有成就的教育家或名师,有哪一位没有丰硕的写作成
期刊
一、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可谓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思考,不
期刊
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注重生活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材料的积累对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专家于永正说:“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经常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 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
期刊
(一)审清题意   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如《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一题中有个感叹号,这就要求写作时有真情实感,充满对母校的爱恋之情。在审题中正确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中心、材料范围以及主体要求。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间范围。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
期刊
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
期刊
语文课难上,要上一堂好的语文课更难。一篇生动优美的文章,读起来很有味,但一旦要在课堂上教学,往往很容易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也是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这个问题,相信是困扰很多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语文课让语文老师尴尬,也让学生慢慢地对语文兴味索然。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该如何解决呢?近日教学《天净沙·秋思》,心里生出一些感触,因此说出来,期望与大家商讨。   古
期刊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重点难点。长期以来,在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训练模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传统写作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作学教学的要求,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精心设计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学的也是作文,老师费心,学生费神,还往往收效甚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动力,写作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呢?   一、保持语言童真童趣   很多老师对孩子的作文要求一味强调语言优美,使作文出现严重的成人化倾向。为了使作文获得高分,学生习作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
期刊
新课改把情感教育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学校教育把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和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是教育的阵地,负担着指导全体学生向这一终极目标奋进的重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度、恰当地情感 熏陶,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合作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顺应课改要求,更新教育理念,以整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