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的临床扩大运用

来源 :中国中医药咨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rc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扩大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方法:临床运用吴茱萸汤治疗眩晕、头痛、胃脘痛、休息痢。
  结果:四证治疗后愈而不复。结论: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之证,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满意疗效。
  【关键词】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笔者师仲景之法,辨证运用本方于临床,每收捷效。现举例概述如下:
  1眩晕症
  病例一:李××,女,56岁,2005年5月12日初诊。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反复发作两年余。2003年春发病以来,已六次发作,四次住院治疗,均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五天前晨起时,突感头晕目眩,旋转不定,如坐船中,耳如蝉鸣。前医给予静脉补液、能量合剂、维生素B6、安定等不见减轻,半夏天麻白术汤连进三剂不应,今来门诊。其症同前,两目紧闭,抱头路卧,时吐清涎,呻吟不止,畏寒喜暖,四肢发凉,食入即吐,大便五日未行,脉弦细,舌质淡、苔滑岛而厚腻。血压140/90mmHg。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扰。治则:暖肝温胃,升清降浊。
  处方: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30g,大枣3枚。一剂,水煎频服,为防格拒,热药冷饮。药进半剂,呻吟渐止;药尽而安然入睡。次晨,自觉诸证大减,呕吐停止,已能举目环视,进牛奶半杯。嘱原方再进。药服二剂。已能坐起进食,除肢体困倦、耳塞头沉、食少纳呆外,余症均消。脉现缓象,舌质转淡红,白腻厚苔已退大半。清升浊降,守法再凋。处方:吴茱萸9g,党参12g,半夏9g,白术12g,陈皮6g,砂仁6g,生姜12g,大枣3枚。水煎服,隔日一剂。连进五剂,停药观察二年,未见复发。
  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一症,多因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亏损所致,而本例眩晕反复发作达两年之久,非痰、非火。乃因平素脾胃不健,肝寒犯胃,浊阴久蕴.循经上犯所致。浊阴之邪循肝经上犯清窍,则头晕耳鸣;中焦虚寒,胃阳不振,则畏寒喜暖、四肢发凉;寒凝中焦,脾被湿困,胃不受谷,则食入即吐、时吐清涎;舌质淡、苔白腻等,
  均为浊阴中阻之象。故投吴茱萸汤暖肝温胃、升清降浊。药切病机,守法再调而收全功。
  2头痛
  病例二:郑××,女,54岁,2007年4月12日初诊。发作性头痛已六年。初因冷水洗头而起病,由二、三月发作一次,到七、八天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时间,有三、五天者,有二、三天者,亦有10余分钟者。痛势愈来愈重,痛剧时自觉如冰块击顶,头痛欲裂,呕吐涎沫,痛苦异常。脑电图、x线头颅拍片均未见异常。曾经某医学院诊为神经性头痛。历经中西药、针灸等多方治疗,时好时犯。此次发作已两天,就诊时,暖袋敷顶,抱头翻滚,口吐涎沫,头痛剧烈。脉弦紧,舌质淡、苔白腻。血压110/70mmhHg。
  辨证:厥阴受寒,浊阴上犯。治则:温肝散寒,降浊止痛。
  处方:吴茱萸15g,党参12g,藁本15g,细辛9g,川芎12g,生姜15g。
  急煎一剂。服后两小时许大汗出,痛减入眠,醒后头痛、呕吐全止。前方去藁本、细辛,吴茱萸减为9克。上方再进三剂,诸证尽除。为巩固疗效拟方如下:
  处方:吴茱萸、党参、白术、当归、川芎、藁本、陈皮、砂仁、炙甘草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5克,日服2次。连服两个月后停药。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本例头痛,因肝经受寒而发,治不如法,寒邪留恋。
  寒邪夹浊阴之气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浊阴中阻,时而循经上逆,清阳被扰,故反复发作,痛连巅顶。《伤寒论》日:“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故投吴茱萸汤温肝降浊;加藁本、细辛、川芎散寒、祛风、活瘀、止痛,引药入巅。一剂痛止,四剂痊愈。最后以暖肝降浊、益气健脾、活血除风之散剂巩固疗效,果应其意。
  3胃脘痛
  病例三:黄××,女,60岁,2008年3月15日初诊。患胃溃疡20余年,每遇饮凉、气候寒冷时胃痛发作。经西药、埋线及中药多方治疗不愈。此次发作已一月余,黄芪建中、附子理中已进多剂,虽几见好转而终乏全功。证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体倦怠,手足欠温,脘腹隐痛,喜热喜按,泛吐清水,嗳气吞酸,食少便溏。舌质淡、苔滑白,脉弦细。
  辨证:脾胃虚寒,肝寒犯胃。治则:温中健脾,暖肝降逆,制酸止痛。
  处方:吴茱萸12g,人参9g,黄连1.5g,煅瓦楞15g,砂仁9g,干姜6g。水煎服。药进三剂,呕吐停止,疼痛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前方继进。疼痛消失,食纳增加,脉沉缓,舌质淡红、苔薄白,守法调理20余剂,停药观察。嘱其注意饮食,避受寒冷。随访两年来,除偶有泛酸外,疼痛未再复发。
  按:本例虚寒型胃脘痛,反复发作达20年之久,是因脾虚湿盛,胃中虚冷.浊阴不化所致。投吴茱萸汤加黄连、瓦楞以增强其制酸止痛之力;加砂仁以和胃降逆。且方中黄连配吴茱萸仿左金丸之意;干姜伍黄连又寓泻心之味。笔者常用此方治疗虚寒型胃脘痛,屡投屡验,然吴茱萸苦温降浊、制酸止痛之力绝非他药可代也。
  4休息痢
  病例四:杨××,男,38岁,2009年8月12日初诊。
  2007年7月患急性菌痢,两年多来腹胀、纳差、大便脓血反复发作。历经多种抗菌素、中药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真人养脏汤等多方治疗,痢疾时作时止,缠绵不愈。此次发作已十余天,证见下痢稀薄,带有白冻及少量暗红色血液,日行五、六次或十余次不等。少腹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手足欠温,脉细弱,舌质淡、苔自腻。粪便镜检:白细胞+++,红细胞++。
  辨证:脾胃虚弱,寒湿内蕴。治则:温中散寒,燥湿健脾,涩肠固脱。
  处方:人参12g,吴荣萸9g,炮姜9g,赤石脂24g,艾叶炭12g,苍白术各15g,罂粟壳9g,大枣5枚。水煎服。
  两剂痢止,五剂痊愈,改参苓白术散,每服6g,日服两次,连服两个月巩固疗效。嘱其注意饮食,避受寒冷。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患休息痢历时两年,屡进苦寒,湿热已清,脾阳被伤,胃中虚冷,寒留肠间,故每遇饮冷或腹部受凉而发。投吴茱萸汤温中散寒加二术伍人参益气、健脾、燥湿;合桃花散,
  加罂粟壳,共奏涩肠固脱之功;又加艾叶炭温经止血。药切病机,收效较佳,两剂痢止,五剂痊愈。最后以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而收全功.慢性菌痢,寒热错杂者有之,脾胃虚弱、寒湿内蕴者亦较常见,笔者每以吴茱萸汤合桃花散加艾叶炭治之而收良效。白痢用干姜,艾叶醋炒;赤痢者干姜、艾叶炒炭。
  结语:吴茱萸汤是仲景的一张名方,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有三;一为阳明“食谷欲呕”(243条);一为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一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377条)。方中吴菜萸味苦、辛,性大热,入肝、肾、脾,胃经,中温脾胃、下暖肝肾、散寒降浊、止呕止痛,且有制酸的作用,为本方之主药;人参温中补虚为辅;生姜辛温,助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大枣甘温,助人参而补虚,且能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暖肝、温胃、降浊、止呕之效,实为治肝胃虚寒之良方。
  例一肝寒犯胃,浊阴上扰,致眩晕反复发作,投原方重用吴茱萸、生姜而收效;例二厥阴头痛反复发作六年,原方去大枣,加藁本、细辛、川芎,未设汗意而汗出邪解;例三胃脘痛反复发作达二十年之久,方中佐黄连、加瓦楞用之颇验;例四休息痢两年,合桃花散,加二术、罂粟壳、艾叶炭亦收良效。病虽异而肝胃虚寒之证则同,故均以吴菜萸汤化裁治之,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满意疗效。
其他文献
通过对同一车系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归纳出车型的结构特点、故障形成机理和检测方法等重要信息。这对维修人员消除认识误区、改进诊断思路、提高理论水平和完善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 年2 月到2012 年2 月共收治的45 例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 例主动脉夹层分离患
本文根据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主固结沉降理论,得到灯塔灌区与大伙房水库单桩沉降计算Q-s图与单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p-s图。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表明:灯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植物的研究与开发进行研究,其中综合了植物药的过去和现状,我国中医药的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是开拓植物药的重要途径。
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生硬、枯燥的教学方式,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习自主、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领悟到文章的深层涵义,受到启发,从而达到课堂上的高效阅读。  一、目前阅读教学的不足  1.阅读教学的目标以应试为主  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都是为了应对语文考试,教师过分强调阅读的考试目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传授给学生如何做题的技巧,忽视了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子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术前辅助放疗者68例,未行术前放疗者32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者58例,未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隧洞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裂隙岩溶地层,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会直接影响施工安全。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总结了工程地质特点,分析探讨了裂隙岩溶地层中斜井围岩支护
2014年9月11日,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一经发布便形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整个汽车产业中
期刊
国际组织“税收正义网”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即使不考虑通过某些隐蔽方式偷逃的资产与税收,全球富豪们为逃税而转移列国外的资产总额也高达1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