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以提高本科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在“企业信息化”课程课堂教学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方法,以讨论练习、探究协作、项目引导、案例分析为手段,引导学生以课程为线索展开自主学习,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导師制 探讨式教学 任务驱动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37-02
在机械工程的专业课中,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以“企业信息化”为主。课程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方法、技术与系统展开教学。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集中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CAD、CAM、制造自动化等内容,据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并不深刻。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是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企业也普遍需要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应该具有较深入的工程知识和技能、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反观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改变现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形成学生全面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课程教学的困境
企业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学生,教学过程以讲述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图1描述了目前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笔者一直在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引入“常青藤原则”改进教学理念。 近年来,国际上的许多学者都在探讨教育的“常青藤原则”,其本质就是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老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等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使学生自发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有独立思想、创造性和分析能力,也比较能够适应各种职业挑战[1]。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对以企业信息化课程为代表,改变死板的讲授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常青藤”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优秀创造力并能快速适应时代改变的人才,努力缩小学生能力水平与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差距,如图2所示。
2 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导师制[2]的本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长期指导关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该校近两年来开始尝试将导师制引入多门类课程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目的。该课程的改革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线,以后续导师的引导与督促为辅助,形成整体的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2.1 任务虚拟
教师结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案例虚拟任务,鼓励学生课下分组讨论,用课堂演讲辩论的方式表述看法,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增强兴趣,解决以往存在的厌学问题。
2.2 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学生研讨待完成任务,逐步剖析展现问题,再分析如何解决。由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及理論知识讲解。教学中辅助讲解多种工厂生产实际案例,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尽量缩短教学与企业应用的距离。
2.3 教学拓展
以主动性作业为连线,串联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的作业体系(如图1所示),鼓励学生通过使用图书馆数据资源和网站资源完成相应主题调研报告,了解课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产品动态。根据近3年来的教学显示,此类作业能够调动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2.4 任务评价、督促学习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作业体系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培养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图3)。
之后,采用导师定期指导、参与学习的方法,鼓励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促进积极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3](图4)。
3 新的“工学并举”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并举”是该校百年校训,是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根本,经过112年的教育与实践,在如今新的社会形势面前这一指导方针仍然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以“企业信息化、液压与气动”等多门课程探讨式教学法为切入点,学校尝试建立基于导师指导的更为灵活的“工学并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展开企业调研和实习,补充课堂知识,如图5所示。
借助这样的形式,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均以企业应用为背景,展开相应的指导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充实“学”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的创新性实验、企业调研、生产实习、多类型企业参观等多个环节,丰富学生们“工”的经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
4 结语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导师制,将导师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解决社会人才能力缺乏和学生就业难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立灵活、互动的探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24.
[2] 常丽丽,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6-8.
[3] 刘艳春,王洪斌.瑞士和德国的学徒制对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价值[J].科技信息,2011(9):424-426.
[4] Chaozhen Yang,Weimin Zhao,Shiquan Zhang.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Engineering[J].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11):753-759.
关键词:导師制 探讨式教学 任务驱动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37-02
在机械工程的专业课中,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以“企业信息化”为主。课程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方法、技术与系统展开教学。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集中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CAD、CAM、制造自动化等内容,据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并不深刻。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是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企业也普遍需要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应该具有较深入的工程知识和技能、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反观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改变现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形成学生全面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课程教学的困境
企业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学生,教学过程以讲述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图1描述了目前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笔者一直在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引入“常青藤原则”改进教学理念。 近年来,国际上的许多学者都在探讨教育的“常青藤原则”,其本质就是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老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等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使学生自发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有独立思想、创造性和分析能力,也比较能够适应各种职业挑战[1]。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对以企业信息化课程为代表,改变死板的讲授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常青藤”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优秀创造力并能快速适应时代改变的人才,努力缩小学生能力水平与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差距,如图2所示。
2 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导师制[2]的本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长期指导关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该校近两年来开始尝试将导师制引入多门类课程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目的。该课程的改革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线,以后续导师的引导与督促为辅助,形成整体的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2.1 任务虚拟
教师结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案例虚拟任务,鼓励学生课下分组讨论,用课堂演讲辩论的方式表述看法,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增强兴趣,解决以往存在的厌学问题。
2.2 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学生研讨待完成任务,逐步剖析展现问题,再分析如何解决。由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及理論知识讲解。教学中辅助讲解多种工厂生产实际案例,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尽量缩短教学与企业应用的距离。
2.3 教学拓展
以主动性作业为连线,串联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的作业体系(如图1所示),鼓励学生通过使用图书馆数据资源和网站资源完成相应主题调研报告,了解课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产品动态。根据近3年来的教学显示,此类作业能够调动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2.4 任务评价、督促学习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作业体系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培养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图3)。
之后,采用导师定期指导、参与学习的方法,鼓励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促进积极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3](图4)。
3 新的“工学并举”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并举”是该校百年校训,是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根本,经过112年的教育与实践,在如今新的社会形势面前这一指导方针仍然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以“企业信息化、液压与气动”等多门课程探讨式教学法为切入点,学校尝试建立基于导师指导的更为灵活的“工学并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展开企业调研和实习,补充课堂知识,如图5所示。
借助这样的形式,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均以企业应用为背景,展开相应的指导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充实“学”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的创新性实验、企业调研、生产实习、多类型企业参观等多个环节,丰富学生们“工”的经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
4 结语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导师制,将导师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解决社会人才能力缺乏和学生就业难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立灵活、互动的探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24.
[2] 常丽丽,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6-8.
[3] 刘艳春,王洪斌.瑞士和德国的学徒制对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价值[J].科技信息,2011(9):424-426.
[4] Chaozhen Yang,Weimin Zhao,Shiquan Zhang.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Engineering[J].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11):75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