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在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论文凝练出了科技创新型、技术服务型、顶岗实训型、订单培养型、交叉培养型和联合培养型6种合作教育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运用及取得的人才培养显著成效作了详细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合作教育;地理信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 H319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的理论依据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规律。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科研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能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2.研究的现实背景
合作教育模式1906年起源于美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合作教育模式也与时俱进,其形式、内容、方法、层次、模式都在拓展变化,取得多元发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在我国,产学合作教育也取得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从其名称“产学研”、“产学研用”、“官产学研”、“政产学研”、“官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等即可见一斑。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手段,更是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经济的有利平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和发展,合作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惯例,高校的“产学合作”时代已经到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与社会面貌。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地理信息技术,为研究全球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获取、分析地理时空变化信息的先进工具,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手段,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有效的日常信息服务渠道。在环境恶化的当今社会,地理信息有着天然的独特作用。例如,利用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综合数据库等地理信息,可以分析论证环境的变化趋势、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等,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决策支持手段,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最终造福人类,造福世界。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学科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地理信息技术教育。
华南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开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每年招生60人。专业设置之初,经过调研国内高校发现,在地理信息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更多地注重基础性,强调学好大学英语等公共课和高等数学、地理类、测量类、计算机类等基础课程。
二是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师重视自身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看到学生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尤其是非“211工程”高校和非“985”高校的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较差,竞争力较弱。
四是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普遍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并且长期以来,政府和学术界一直把对就业数量的研究和解决作为重点,忽视了就业质量在其中的作用,而高校和社会也强调就业率而忽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取得的报酬高低等就业质量问题。毕业生就业面较窄,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较差,就业情况与他们的个人期望相差较大。
二、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地理信息本科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一步决定对地理信息本科生的教育进行反思。
2.1培养目标着重应用性
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 创造性地决定把地理信息少部分学生培养成科学、技术人才,而把绝大部分的地理信息本科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设定基于以下5个判断:
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般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四大功能之一,高等院校不仅需要培养一批科学家、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而且更是需要培养出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管理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地理信息的学科特性。由于地理信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GIS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在注重“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应用过关”,即努力具备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包括地表采集和屏幕采集等;地图制图(利用多种工具软件编制地图);空间数据库建设;GIS网络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加之,当下所有的用人单位无一例外地都要求所聘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承担实际工作,胜任所聘工作岗位。只有注重基础性、应用性这种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设定,才能使GIS专业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对地理信息技术有基本需求的工作岗位,或胜任GIS企业中的一般技术支持、管理数据等工作岗位。
三是目前GIS正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普及,这就决定了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工作量大面广,在人们日常接受或传递的信息中的80%都是与地理信息密不可分。
四是作为在我校中新设的本科专业,在GIS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与一些名牌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面向“基层”的就业准备、就业取向显然是明智的选择。 五是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GIS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
2.培养过程注重操作性与实践性
GIS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培养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层次,培养过程必须注重操作性与实践性。首先对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其次是每个学期都安排《GIS软件操作》课,主要学习、实际使用国内外知名的各种工具软件;其三通过产学结合,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其四通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别的大学生活动竞赛;其四是常规的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这样,为学生构建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完整实用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即以GIS认识性实习——课程试验——操作课程——横向项目生产实习——探索性活动等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具有地图数据采集、专业软件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想象等的思维能力;具有责任感,自尊自律、合作共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熟悉一定的做事流程。
3.培养途径采用产学合作教育
如前所述,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能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改革、知行体系教材、实验实习改革等等。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过程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培养途径采用被实践证明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产学合作教育。
三、实践探索
孔子主张“敏于行”,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更强调和重视“行”。毛泽东曾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地理信息人才培养中,仅有教学反思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实践。笔者在近十年的实践与研究中,凝练和运用科技创新型、技术服务型、顶岗实训型、订单培养型、交叉培养型和联合培养型6种产学无缝接合、协同创新的地理信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均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
1.科技创新型
该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全面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性综合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组织指导学生全面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近十年与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合作,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多项,参与课题创新研究的高年级本科生300多人次,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形成学位论文100多篇。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性综合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优秀本科生“红满堂”培训计划、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和“ESRI杯”中国大学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竞赛等,近年直接参与的本科生几百人次。近年课题组教师指导本科生创新项目12项(每项3-5人),指导优秀本科生“红满堂”培训计划3人,广东省挑战杯竞赛1项,参加“ESRI杯”中国大学生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大赛获奖两项、3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赛哈尔滨站金奖、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省部级奖励10多项。
2.技术服务型
该模式以教师承担或参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各种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为契机,以教师带队直接指导学生参与专业技术服务为内容,通过具体项目实践或科技下乡活动开展行业或基层技术服务,强化学生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灵活应变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基层及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相关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承担地理信息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如土地评价、土地规划、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组近年与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实施了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30多个市县(区)的农用地分等与定级估价、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农用地产能核算、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耕地地力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设用地预审、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数字国土、数字林业、数字农业等众多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横向合作项目。大批高年级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全面参与了这些横向项目的野外调查、专业测量、数据采集、内业处理、分析制图等工作;通过项目实践,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信息学院先后与信宜县、珠海斗门区等县(区)签订了产学研科技示范基地合作协议,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科技人员、学生下乡,对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共6078人次就土地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农产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竹加工科技系统方面进行实地操作指导。中国广播网珠海分网、珠海特区报、人才珠海网、珠海斗门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和当地电视台纷纷报道华南农大科技“三下乡”服务团落户珠海白蕉,相关教师被评为科技“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戴何明、刘军等多名本科生被评为“三下乡“优秀个人。
服务基层政府和企业,协助专业镇转型升级,培养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是水产大省广东省13个水产专业镇之一,自2005年开始,胡月明等教师作为田园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后改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产品安全溯源为纽带,为白蕉镇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使该镇2010年被命名为广东省首批12个“双提升”示范镇之一,2011年获批广东省首批“一校一镇”共建专业镇。2009年暑假,测绘地理信息师生近百人承担了2县32镇321个行政村、面积20万多亩的林权发证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层科技服务,打造了一支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队伍。 另外,还结合农科优势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培养农业信息化应用型人才。自2003年开始,组织多批高年级本科生与相关企业合作,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如为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开发了广东省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控预警系统,为广东省气象局开发了广东省寒冷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为广州市林业局开发了森林防火航拍片处理系统,等。通过技术开发服务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业务熟练的科技服务应用型人才,同时培育多项实用的科技成果。
3.顶岗实训型
以应用型地理信息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1”方式,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与课程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共同建立了富有成效的顶岗实训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实习就业前技能熟练与适应性训练为主要特征,在实践基地的实际工作环境下以大量真实案例分析或GIS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快速提升学生GIS技能及其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快速适应职场的工作习惯与自信心,每年有近十分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工程测量相关专业大四学生以该模式为主参加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实践。
该模式选择了具有一定条件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以校企双方签订联合实训协议为基础,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和联合教研室,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训方案及考核评价办法。学生在顶岗实训过程中,在校企双方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了大量具有真实素材的专业任务,如地理数据采集方案制定与优化、空间数据库设计与优化、地理信息应用系统需求捕获与提炼、地理信息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等。不少学生在实训中还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发、课题攻关、经营管理等活动;同时,企业也通过实训过程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察,每年都从中招聘一批合适企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就业。
4.订单培养型
以行业发展及知名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优化调整与地理信息相关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用人单位委托人才培养协议为主要特征,针对行业发展方向和用人单位的共性需要优化通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行业、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行业、企业就业。
2007-2010年通过该模式培养输送的毕业生达82人。通过本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大大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更贴近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5.交叉培养型
该模式立足于地理信息系统广泛的应用领域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开设多领域的专业课程,在其他专业中培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人才。
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开设地理信息课程,2003年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开设国土信息化培养方向,目前已为这些学科培养了上百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向的本科生,并为全校多个专业的上万名学生开设了3S技术及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学等地理信息课程。多学科、跨行业、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的交叉培养模式,培育了大量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人才,近年仅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一家单位就接收并重用了5名学科交叉的我校地理信息毕业生。
6.联合培养型
充分利用双方或者多方资源、条件和优势,共同联合培养学生。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使地理信息的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大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充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利用双方已有优势,直接联合培养。按国界来分,有国内联合培养和中外联合培养两种模式。按联合培养的单位性质分,有高校—政府部门模式、高校—企业模式、高校—科研院所模式。参与联合培养的单位有美国国家地质局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法国国立勒芒高等测绘工程学院、法国巴黎农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土地开发储备局、广州市房地产测绘院、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各种类型的机构,培养了本科生等层次人才。
开创新的基地或中心进行联合培养。在国土资源管理及农业、林业、水利部门的相关机构和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近年已经建立了1个多功能实践基地——增城教学科研实践基地;8个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广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在相关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15个,并与从化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河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房地产测绘院、广东省土地开发储备局等机构和多家企业联合建设国土资源部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及天河区土地利用与整治产学研基地,与广州市房地产测绘院联合成立了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中心。
四、教改成效
通过这6种模式的综合实践,我校地理信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大大提高了地理信息本科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了人才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培养了相关专业10000多名本科学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已培养6届、380多名本科生,每年6月底实际就业率接近100%,就业质量位于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前列。
本科生近500人次参加各类相关科技大赛,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赛哈尔滨站金奖、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省部级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取得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3项,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
学生参与的教改成果获得2012年教育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局“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等各类奖项多个。 以产学合作模式完成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领域技术开发服务项目100多项,项目经费16000多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通过产学协同创新和科技服务等,带动年产值不足20亿元的白蕉水产专业镇2010成为广东省首批12个“双提升”示范镇中唯一的一个农业镇,并于2011年列入广东省首批“一校一镇”共建计划。
产学合作教育促进了地理信息教学科研平台的飞速发展。2011年,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及天河区土地利用与整治产学研基地正式立项建设。2012年,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正式立项建设,广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第一批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立项。由地理信息学科参与的农业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也已获批立项。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校外示范教学实习基地“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教学实习基地”获得立项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近取得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5个。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地理信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80)
参考文献:
[1]侯秋月.产学结合教育与工科院校大学生成才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2,(15):35-36
[2]黄保宏, 胡明,张子学.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23(4):46-50
[3]周欣.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D](2011-5-1)[2013-11-5].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
[4]王璐, 杨永忠.论“四位一体”原则下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例[J].科技资讯,2009(13):212-214
[5]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9[D]. (2012-05-13)[2014-5-8].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
[6] 谭海樵, 杨永国.21世纪高校GIS人才培养模式及市场定位[J].中国地质教育,2002,(2):29-31
[7]郑平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2008.7.28)[2014.6.9]http://www.chzu.edu.cn/s/104/t/1032/2a/d5/info10965.htm
[8]潘懋元.周群英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0-4-19
[9]胡月明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局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推荐书.2012.1.30
作者简介:杨永忠(1970―),男,湖南安化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合作教育;地理信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 H319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的理论依据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规律。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科研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能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2.研究的现实背景
合作教育模式1906年起源于美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合作教育模式也与时俱进,其形式、内容、方法、层次、模式都在拓展变化,取得多元发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在我国,产学合作教育也取得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从其名称“产学研”、“产学研用”、“官产学研”、“政产学研”、“官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等即可见一斑。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手段,更是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经济的有利平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和发展,合作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惯例,高校的“产学合作”时代已经到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与社会面貌。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地理信息技术,为研究全球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获取、分析地理时空变化信息的先进工具,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手段,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有效的日常信息服务渠道。在环境恶化的当今社会,地理信息有着天然的独特作用。例如,利用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综合数据库等地理信息,可以分析论证环境的变化趋势、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等,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决策支持手段,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最终造福人类,造福世界。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学科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地理信息技术教育。
华南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开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每年招生60人。专业设置之初,经过调研国内高校发现,在地理信息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更多地注重基础性,强调学好大学英语等公共课和高等数学、地理类、测量类、计算机类等基础课程。
二是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师重视自身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看到学生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尤其是非“211工程”高校和非“985”高校的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较差,竞争力较弱。
四是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普遍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并且长期以来,政府和学术界一直把对就业数量的研究和解决作为重点,忽视了就业质量在其中的作用,而高校和社会也强调就业率而忽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取得的报酬高低等就业质量问题。毕业生就业面较窄,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较差,就业情况与他们的个人期望相差较大。
二、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地理信息本科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一步决定对地理信息本科生的教育进行反思。
2.1培养目标着重应用性
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 创造性地决定把地理信息少部分学生培养成科学、技术人才,而把绝大部分的地理信息本科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设定基于以下5个判断:
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般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四大功能之一,高等院校不仅需要培养一批科学家、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而且更是需要培养出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管理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地理信息的学科特性。由于地理信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GIS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在注重“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应用过关”,即努力具备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包括地表采集和屏幕采集等;地图制图(利用多种工具软件编制地图);空间数据库建设;GIS网络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加之,当下所有的用人单位无一例外地都要求所聘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承担实际工作,胜任所聘工作岗位。只有注重基础性、应用性这种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设定,才能使GIS专业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对地理信息技术有基本需求的工作岗位,或胜任GIS企业中的一般技术支持、管理数据等工作岗位。
三是目前GIS正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普及,这就决定了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工作量大面广,在人们日常接受或传递的信息中的80%都是与地理信息密不可分。
四是作为在我校中新设的本科专业,在GIS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与一些名牌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面向“基层”的就业准备、就业取向显然是明智的选择。 五是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GIS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
2.培养过程注重操作性与实践性
GIS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培养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层次,培养过程必须注重操作性与实践性。首先对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其次是每个学期都安排《GIS软件操作》课,主要学习、实际使用国内外知名的各种工具软件;其三通过产学结合,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其四通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别的大学生活动竞赛;其四是常规的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这样,为学生构建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完整实用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即以GIS认识性实习——课程试验——操作课程——横向项目生产实习——探索性活动等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具有地图数据采集、专业软件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想象等的思维能力;具有责任感,自尊自律、合作共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熟悉一定的做事流程。
3.培养途径采用产学合作教育
如前所述,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能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改革、知行体系教材、实验实习改革等等。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过程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培养途径采用被实践证明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产学合作教育。
三、实践探索
孔子主张“敏于行”,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更强调和重视“行”。毛泽东曾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地理信息人才培养中,仅有教学反思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实践。笔者在近十年的实践与研究中,凝练和运用科技创新型、技术服务型、顶岗实训型、订单培养型、交叉培养型和联合培养型6种产学无缝接合、协同创新的地理信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均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
1.科技创新型
该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全面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性综合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组织指导学生全面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近十年与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合作,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多项,参与课题创新研究的高年级本科生300多人次,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形成学位论文100多篇。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性综合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优秀本科生“红满堂”培训计划、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和“ESRI杯”中国大学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竞赛等,近年直接参与的本科生几百人次。近年课题组教师指导本科生创新项目12项(每项3-5人),指导优秀本科生“红满堂”培训计划3人,广东省挑战杯竞赛1项,参加“ESRI杯”中国大学生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大赛获奖两项、3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赛哈尔滨站金奖、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省部级奖励10多项。
2.技术服务型
该模式以教师承担或参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各种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为契机,以教师带队直接指导学生参与专业技术服务为内容,通过具体项目实践或科技下乡活动开展行业或基层技术服务,强化学生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灵活应变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基层及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相关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承担地理信息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如土地评价、土地规划、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组近年与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实施了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30多个市县(区)的农用地分等与定级估价、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农用地产能核算、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耕地地力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设用地预审、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数字国土、数字林业、数字农业等众多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横向合作项目。大批高年级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全面参与了这些横向项目的野外调查、专业测量、数据采集、内业处理、分析制图等工作;通过项目实践,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信息学院先后与信宜县、珠海斗门区等县(区)签订了产学研科技示范基地合作协议,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科技人员、学生下乡,对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共6078人次就土地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农产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竹加工科技系统方面进行实地操作指导。中国广播网珠海分网、珠海特区报、人才珠海网、珠海斗门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和当地电视台纷纷报道华南农大科技“三下乡”服务团落户珠海白蕉,相关教师被评为科技“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戴何明、刘军等多名本科生被评为“三下乡“优秀个人。
服务基层政府和企业,协助专业镇转型升级,培养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是水产大省广东省13个水产专业镇之一,自2005年开始,胡月明等教师作为田园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后改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产品安全溯源为纽带,为白蕉镇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使该镇2010年被命名为广东省首批12个“双提升”示范镇之一,2011年获批广东省首批“一校一镇”共建专业镇。2009年暑假,测绘地理信息师生近百人承担了2县32镇321个行政村、面积20万多亩的林权发证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层科技服务,打造了一支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队伍。 另外,还结合农科优势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培养农业信息化应用型人才。自2003年开始,组织多批高年级本科生与相关企业合作,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如为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开发了广东省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控预警系统,为广东省气象局开发了广东省寒冷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为广州市林业局开发了森林防火航拍片处理系统,等。通过技术开发服务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业务熟练的科技服务应用型人才,同时培育多项实用的科技成果。
3.顶岗实训型
以应用型地理信息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1”方式,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与课程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共同建立了富有成效的顶岗实训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实习就业前技能熟练与适应性训练为主要特征,在实践基地的实际工作环境下以大量真实案例分析或GIS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快速提升学生GIS技能及其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快速适应职场的工作习惯与自信心,每年有近十分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工程测量相关专业大四学生以该模式为主参加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实践。
该模式选择了具有一定条件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以校企双方签订联合实训协议为基础,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和联合教研室,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训方案及考核评价办法。学生在顶岗实训过程中,在校企双方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了大量具有真实素材的专业任务,如地理数据采集方案制定与优化、空间数据库设计与优化、地理信息应用系统需求捕获与提炼、地理信息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等。不少学生在实训中还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发、课题攻关、经营管理等活动;同时,企业也通过实训过程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察,每年都从中招聘一批合适企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就业。
4.订单培养型
以行业发展及知名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优化调整与地理信息相关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用人单位委托人才培养协议为主要特征,针对行业发展方向和用人单位的共性需要优化通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行业、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行业、企业就业。
2007-2010年通过该模式培养输送的毕业生达82人。通过本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大大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更贴近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5.交叉培养型
该模式立足于地理信息系统广泛的应用领域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开设多领域的专业课程,在其他专业中培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人才。
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开设地理信息课程,2003年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开设国土信息化培养方向,目前已为这些学科培养了上百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向的本科生,并为全校多个专业的上万名学生开设了3S技术及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学等地理信息课程。多学科、跨行业、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的交叉培养模式,培育了大量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人才,近年仅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一家单位就接收并重用了5名学科交叉的我校地理信息毕业生。
6.联合培养型
充分利用双方或者多方资源、条件和优势,共同联合培养学生。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使地理信息的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大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充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利用双方已有优势,直接联合培养。按国界来分,有国内联合培养和中外联合培养两种模式。按联合培养的单位性质分,有高校—政府部门模式、高校—企业模式、高校—科研院所模式。参与联合培养的单位有美国国家地质局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法国国立勒芒高等测绘工程学院、法国巴黎农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土地开发储备局、广州市房地产测绘院、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各种类型的机构,培养了本科生等层次人才。
开创新的基地或中心进行联合培养。在国土资源管理及农业、林业、水利部门的相关机构和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近年已经建立了1个多功能实践基地——增城教学科研实践基地;8个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广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在相关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15个,并与从化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河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房地产测绘院、广东省土地开发储备局等机构和多家企业联合建设国土资源部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及天河区土地利用与整治产学研基地,与广州市房地产测绘院联合成立了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中心。
四、教改成效
通过这6种模式的综合实践,我校地理信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大大提高了地理信息本科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了人才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培养了相关专业10000多名本科学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已培养6届、380多名本科生,每年6月底实际就业率接近100%,就业质量位于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前列。
本科生近500人次参加各类相关科技大赛,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赛哈尔滨站金奖、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省部级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取得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3项,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
学生参与的教改成果获得2012年教育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局“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等各类奖项多个。 以产学合作模式完成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领域技术开发服务项目100多项,项目经费16000多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通过产学协同创新和科技服务等,带动年产值不足20亿元的白蕉水产专业镇2010成为广东省首批12个“双提升”示范镇中唯一的一个农业镇,并于2011年列入广东省首批“一校一镇”共建计划。
产学合作教育促进了地理信息教学科研平台的飞速发展。2011年,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及天河区土地利用与整治产学研基地正式立项建设。2012年,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正式立项建设,广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第一批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立项。由地理信息学科参与的农业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也已获批立项。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校外示范教学实习基地“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教学实习基地”获得立项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近取得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5个。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地理信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80)
参考文献:
[1]侯秋月.产学结合教育与工科院校大学生成才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2,(15):35-36
[2]黄保宏, 胡明,张子学.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23(4):46-50
[3]周欣.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D](2011-5-1)[2013-11-5].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
[4]王璐, 杨永忠.论“四位一体”原则下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例[J].科技资讯,2009(13):212-214
[5]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9[D]. (2012-05-13)[2014-5-8].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
[6] 谭海樵, 杨永国.21世纪高校GIS人才培养模式及市场定位[J].中国地质教育,2002,(2):29-31
[7]郑平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2008.7.28)[2014.6.9]http://www.chzu.edu.cn/s/104/t/1032/2a/d5/info10965.htm
[8]潘懋元.周群英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0-4-19
[9]胡月明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局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推荐书.2012.1.30
作者简介:杨永忠(1970―),男,湖南安化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