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2009年住进这个小区的,刚住进来时和物业有些矛盾,也不知道找居委会,更主要的是因为在原来社区住的时候压根就没和他们(居委会)接触过。”家住南京市建邺区沙洲街道中城社区的李晓洁对记者说。
“原来居委会总共才4个人,不仅要忙于上面30几个部门下达的任务,还要制作台账。自己身上也有20多个头衔,什么妇联主任、工商联会长等,成天疲于应付上级的工作部署和检查,哪有时间给居民搞服务。”时任建邺区积善社区居委会主任的乔洪英感慨道。
社区居民诉求的增多、居委会承担过多行政事务、居委会定位模糊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迫使南京市建邺区在2009年对基层体制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社区管理的架构,构建“一委(社区党委)、一居(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管理服务站)、一办(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化管理结构,通过资源下沉管理方式,实施民意为导向的社区评估考核机制,成为南京市建邺区社区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被“下沉”的党委书记
随着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从各种渠道归属社区的党员急剧增加。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迫切需要树立“大社区”理念,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模式。南京市建邺区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首先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实行街道干部“下沉”,组建基层党委。
“干部‘下沉’不仅能够强化基层党委的领导核心,还使党委有一个整合区域资源的能力。”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向记者介绍。
原建邺区住建局工委办主任郑朝华在那次“下沉”中担任了积善社区党委书记。自从下沉到社区,他就经常会在社区里转转,发现小区铁栅栏破旧、道路不平整等问题,就立刻协调相关部门组织维修;看到小区停车难问题,就立即开会解决停车场问题。直接面对社区居民,能更好地听取民意,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一年多的社区工作,感觉很繁杂,也很累,但是看到老百姓满意,我非常有成就感。”郑朝华的脸上满是喜悦。
据记者了解,建邺区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区机关和街道选派了34名处级干部、科级干部,通过公推直选等途径,下沉到社区担任全职性社区党委书记和管理服务站站长,大力提升了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让干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建邺区在政治、经济与精神生活三方面提高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区委还规定区管干部选拔任用须有社区工作经历,大大激发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而让社区书记郑朝华更加喜悦的是“财力和物力下沉”。区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再增加20万元社区管理服务费和办公经费,直接下拨到社区使用。同时要求,街道和几个部门不得随意给基层社区下达各类工作任务;每年区财政投入1000万元社区基建经费;社区平均用房面积由改革前的200多平方米增至目前的500多平方米。
“人、财、物均已具备,接下来要为社区好好服务”。郑朝华的喜悦刚上眉梢,阻力却摆在了眼前。一个社区内,部门分属街道、民政、劳动、计生、市容、公安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工作合力,工作效率低下,“行政壁垒”还会让居民办事要跑很多趟。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也日渐明显,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务,忙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准备大量的工作台帐,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建邺区的改革者也明显看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加强基层党建的工作,一方面剥离居委会原来承担的行政事务,建立社区管理服务站来专门承接,让居委会真正做到为居民服务。”郑朝华给记者讲述了建邺区的破解之道。
忙碌的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原来承担的行政事务剥离后,便有更多的精力为民服务。”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对记者讲述道。
“社区工作做什么?问居民群众!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由居民群众说了算!”这是记者在南京市建邺区采访过程中听到社区工作者说的最多的话。
沙洲街道科技园社区的许阿姨告诉记者:“在过去,如果建议社区居委会在自己小区组织个活动,社区居委会不是说没有时间就是没有经费。”随着体制的改革,“现在有问题,他们会说积极跟上面申请一下,从态度上就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自从社区改革后,原来用水的问题、修路的问题,我们都反映了出来,也想看看到底能给解决多少问题。”许阿姨笑着说:“没想到,事情都给解决了。”
居委会从原先承担的繁重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加强了服务居民的职能,而且建邺区还拿出财政经费出资设立社区公益金,让居委会有更多的资金来为居民开展相关活动。
在滨湖街道兆园社区,社工吕欢告诉记者:“居委会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居民诉求,开展了更多民生服务项目,比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长者邻里互助中心’、针对残疾人的‘惠民工作室’、针对社区孩子的‘国粹班’等。”
许阿姨告诉记者,随着社区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自己原来什么爱好都没有,而现在不仅参与了跳舞、腰鼓,还玩起了乒乓球。“我现在玩的时间都太忙了。”许阿姨笑着说道。
社区工作的变化得到了许阿姨这些社区居民的认可和理解:“政府很多事情想着我们了,我们就要配合政府的工作,即便办不了的事情我们也理解。”
方便的社区服务站
现在,原本对居委会感到陌生的李晓洁明显感觉社区为自己办的事越来越多了。
“住进小区以后,我把老人也接了过来,在去社区服务站给老人办理相关手续时,发现他们办事速度很快、效率很高。”一次业务办理让李晓洁逐渐和社区打起了交道。
“社区有自己的网站,还建立了QQ群、微博,我给孩子办理独生子女证就是在QQ群上先咨询好,准备好相关手续,然后拿到社区服务站,很快就给办好了。”李晓洁告诉记者,随着社区网络化的运用,使得他们这些年轻人也逐渐融入到社区。而使她更加喜欢上这个社区的原因是:“他们平时举办很多亲子活动,我很喜欢,也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些。”
据记者了解,新组建的社区管理服务站全面承担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下设社区管理组、社区服务组和社会保障组。社区管理服务站运转经费由区财政承担,以“菜单”形式受理各类行政事务并一站式办结。
服务站在承接原有居委会的行政职能上,还主动协调居民和物业的关系,联合物业开展各项活动。“做事方法不一样,居民的反馈也不一样。” 滨湖街道福园社区管理服务站站长王晓雷说。
李晓洁所居住的小区是一处高档小区,由于平时物业严格的管理,非本小区人员很难进入。“社区服务站就和物业协调了‘老行当进社区’的活动,修、剪、缝纫、磨菜刀的都进来了。原来100多元的伞坏了就扔掉,现在拿给他们竟然给修好了。”李晓洁略显兴奋的言语中透出了满意。
“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居民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政绩。”王晓蕾向记者说道。“组建社区管理服务站,就是为了强化管理服务功能。”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用一句话道出了对社区管理服务站的定位。
社区服务“再出发”
随着“委、居、站”的管理架构形成,民生工作得到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在近期进行的以民意为导向的“四位一体”考核中,群众满意率高达85%以上。而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建邺区又在探索新的改革。
今年伊始,建邺区正式启动街道层面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告别经济指标考核,不再承担区域经济发展职能。原有的经济管理职能和人员,由河西中央商务区、新城科技园、江东中央活动区、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四大产业功能园区承接。
在建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让街道办事处承担经济发展职能已是普遍现象。在过去,经济指标完成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检验街道工作成效的最重要依据。街道干部常常跑企业、跑税源、盘指标、盘缺口,“数字为王”的经济考核指向针,影响甚至主导着街道工作的方向。沉重的考核压力“逼”得街道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经济工作上,而服务民生和社会管理等职能,被有意无意地弱化。
新的举措并不代表街道干部不要发展经济了,建邺区的街道干部们同样为建邺区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样的身份转变之下,建邺区各项发展指标增幅一点也没有减少。统计数据显示,该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一直位居全市主城区前列。街道经济职能剥离后,今年1-6月份财政收入依旧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实现双过半。
摘掉“经济紧箍咒”,是建邺区想法设法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的“再出发”。只有把老百姓的需求成为基层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街道社区以及服务站才能真正成为为群众服务的主战场。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胡小武博士这样评价建邺区的体制改革:“‘委、居、站’让社区居民考核政府干部,让社区干部转变服务理念,提升了服务空间,缩短了时空距离。”胡小武同时表示:“这是一项持续改革优化的实验工程,(对政府)是挑战也是机会。”
今年3月,中组部、民政部联合组织专家调研建邺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并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建邺区确立的“资源向下、民生优先、民主向前、民心向上”的改革理念和主要做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中国当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邺模式和建邺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基层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但创新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路径。在组织架构上增什么减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要让居民享受到更直接、快捷、高效的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两年多来,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对社区管理创新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南京市建邺区宣传部钱年华、林厚彬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来居委会总共才4个人,不仅要忙于上面30几个部门下达的任务,还要制作台账。自己身上也有20多个头衔,什么妇联主任、工商联会长等,成天疲于应付上级的工作部署和检查,哪有时间给居民搞服务。”时任建邺区积善社区居委会主任的乔洪英感慨道。
社区居民诉求的增多、居委会承担过多行政事务、居委会定位模糊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迫使南京市建邺区在2009年对基层体制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社区管理的架构,构建“一委(社区党委)、一居(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管理服务站)、一办(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化管理结构,通过资源下沉管理方式,实施民意为导向的社区评估考核机制,成为南京市建邺区社区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被“下沉”的党委书记
随着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从各种渠道归属社区的党员急剧增加。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迫切需要树立“大社区”理念,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模式。南京市建邺区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首先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实行街道干部“下沉”,组建基层党委。
“干部‘下沉’不仅能够强化基层党委的领导核心,还使党委有一个整合区域资源的能力。”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向记者介绍。
原建邺区住建局工委办主任郑朝华在那次“下沉”中担任了积善社区党委书记。自从下沉到社区,他就经常会在社区里转转,发现小区铁栅栏破旧、道路不平整等问题,就立刻协调相关部门组织维修;看到小区停车难问题,就立即开会解决停车场问题。直接面对社区居民,能更好地听取民意,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一年多的社区工作,感觉很繁杂,也很累,但是看到老百姓满意,我非常有成就感。”郑朝华的脸上满是喜悦。
据记者了解,建邺区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区机关和街道选派了34名处级干部、科级干部,通过公推直选等途径,下沉到社区担任全职性社区党委书记和管理服务站站长,大力提升了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让干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建邺区在政治、经济与精神生活三方面提高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区委还规定区管干部选拔任用须有社区工作经历,大大激发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而让社区书记郑朝华更加喜悦的是“财力和物力下沉”。区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再增加20万元社区管理服务费和办公经费,直接下拨到社区使用。同时要求,街道和几个部门不得随意给基层社区下达各类工作任务;每年区财政投入1000万元社区基建经费;社区平均用房面积由改革前的200多平方米增至目前的500多平方米。
“人、财、物均已具备,接下来要为社区好好服务”。郑朝华的喜悦刚上眉梢,阻力却摆在了眼前。一个社区内,部门分属街道、民政、劳动、计生、市容、公安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工作合力,工作效率低下,“行政壁垒”还会让居民办事要跑很多趟。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也日渐明显,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务,忙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准备大量的工作台帐,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建邺区的改革者也明显看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加强基层党建的工作,一方面剥离居委会原来承担的行政事务,建立社区管理服务站来专门承接,让居委会真正做到为居民服务。”郑朝华给记者讲述了建邺区的破解之道。
忙碌的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原来承担的行政事务剥离后,便有更多的精力为民服务。”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对记者讲述道。
“社区工作做什么?问居民群众!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由居民群众说了算!”这是记者在南京市建邺区采访过程中听到社区工作者说的最多的话。
沙洲街道科技园社区的许阿姨告诉记者:“在过去,如果建议社区居委会在自己小区组织个活动,社区居委会不是说没有时间就是没有经费。”随着体制的改革,“现在有问题,他们会说积极跟上面申请一下,从态度上就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自从社区改革后,原来用水的问题、修路的问题,我们都反映了出来,也想看看到底能给解决多少问题。”许阿姨笑着说:“没想到,事情都给解决了。”
居委会从原先承担的繁重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加强了服务居民的职能,而且建邺区还拿出财政经费出资设立社区公益金,让居委会有更多的资金来为居民开展相关活动。
在滨湖街道兆园社区,社工吕欢告诉记者:“居委会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居民诉求,开展了更多民生服务项目,比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长者邻里互助中心’、针对残疾人的‘惠民工作室’、针对社区孩子的‘国粹班’等。”
许阿姨告诉记者,随着社区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自己原来什么爱好都没有,而现在不仅参与了跳舞、腰鼓,还玩起了乒乓球。“我现在玩的时间都太忙了。”许阿姨笑着说道。
社区工作的变化得到了许阿姨这些社区居民的认可和理解:“政府很多事情想着我们了,我们就要配合政府的工作,即便办不了的事情我们也理解。”
方便的社区服务站
现在,原本对居委会感到陌生的李晓洁明显感觉社区为自己办的事越来越多了。
“住进小区以后,我把老人也接了过来,在去社区服务站给老人办理相关手续时,发现他们办事速度很快、效率很高。”一次业务办理让李晓洁逐渐和社区打起了交道。
“社区有自己的网站,还建立了QQ群、微博,我给孩子办理独生子女证就是在QQ群上先咨询好,准备好相关手续,然后拿到社区服务站,很快就给办好了。”李晓洁告诉记者,随着社区网络化的运用,使得他们这些年轻人也逐渐融入到社区。而使她更加喜欢上这个社区的原因是:“他们平时举办很多亲子活动,我很喜欢,也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些。”
据记者了解,新组建的社区管理服务站全面承担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下设社区管理组、社区服务组和社会保障组。社区管理服务站运转经费由区财政承担,以“菜单”形式受理各类行政事务并一站式办结。
服务站在承接原有居委会的行政职能上,还主动协调居民和物业的关系,联合物业开展各项活动。“做事方法不一样,居民的反馈也不一样。” 滨湖街道福园社区管理服务站站长王晓雷说。
李晓洁所居住的小区是一处高档小区,由于平时物业严格的管理,非本小区人员很难进入。“社区服务站就和物业协调了‘老行当进社区’的活动,修、剪、缝纫、磨菜刀的都进来了。原来100多元的伞坏了就扔掉,现在拿给他们竟然给修好了。”李晓洁略显兴奋的言语中透出了满意。
“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居民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政绩。”王晓蕾向记者说道。“组建社区管理服务站,就是为了强化管理服务功能。”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用一句话道出了对社区管理服务站的定位。
社区服务“再出发”
随着“委、居、站”的管理架构形成,民生工作得到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在近期进行的以民意为导向的“四位一体”考核中,群众满意率高达85%以上。而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建邺区又在探索新的改革。
今年伊始,建邺区正式启动街道层面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告别经济指标考核,不再承担区域经济发展职能。原有的经济管理职能和人员,由河西中央商务区、新城科技园、江东中央活动区、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四大产业功能园区承接。
在建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让街道办事处承担经济发展职能已是普遍现象。在过去,经济指标完成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检验街道工作成效的最重要依据。街道干部常常跑企业、跑税源、盘指标、盘缺口,“数字为王”的经济考核指向针,影响甚至主导着街道工作的方向。沉重的考核压力“逼”得街道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经济工作上,而服务民生和社会管理等职能,被有意无意地弱化。
新的举措并不代表街道干部不要发展经济了,建邺区的街道干部们同样为建邺区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样的身份转变之下,建邺区各项发展指标增幅一点也没有减少。统计数据显示,该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一直位居全市主城区前列。街道经济职能剥离后,今年1-6月份财政收入依旧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实现双过半。
摘掉“经济紧箍咒”,是建邺区想法设法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的“再出发”。只有把老百姓的需求成为基层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街道社区以及服务站才能真正成为为群众服务的主战场。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胡小武博士这样评价建邺区的体制改革:“‘委、居、站’让社区居民考核政府干部,让社区干部转变服务理念,提升了服务空间,缩短了时空距离。”胡小武同时表示:“这是一项持续改革优化的实验工程,(对政府)是挑战也是机会。”
今年3月,中组部、民政部联合组织专家调研建邺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并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建邺区确立的“资源向下、民生优先、民主向前、民心向上”的改革理念和主要做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中国当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邺模式和建邺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基层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但创新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路径。在组织架构上增什么减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要让居民享受到更直接、快捷、高效的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两年多来,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吴非对社区管理创新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南京市建邺区宣传部钱年华、林厚彬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