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課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常言说,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注意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过去孩子们读书,多数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更多的是关注故事。在自己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如何读一本书,在方法上我们应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除了让学生通读全书,精读精彩片断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勾画圈点、做读书卡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
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由情感驱动,引导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
3.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笔记。笔记中“本书主要人物”“我学到的词汇”“我最喜欢的段落”“本书值得讨论的要点”“我配的插图”“我为本书设计的广告语”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读书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鼓励学生多读,重视阅读积累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多读,还要特别强调诵读。诵读,也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名篇佳作,要鼓励学生多吟咏、诵读,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三、课外阅读评价的方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课外阅读评价系需要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语文课外阅读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增加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通过课外阅读记录表,凸显个性与过程评价
课外阅读的时间是课外阅读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课外阅读记录表的制定正是为了保证这一关键因素的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个性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在实施阅读评价记录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既要考虑客观事实,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更应从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做出相应的评价。
2.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是实现质性评价的典范
“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是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由学生、教师、家长及同学收集并做出的相关材料来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状况,以达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意义,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可以把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阅读实施过程中去。对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更大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收到评价的最佳效果。
3.通过阅读成果展示,强化课外阅读激励性评价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主要包括: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展示,研究性课外阅读活动成果展示和课外阅读读书笔记成果展示。此外,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还有很多方式,比如举办朗诵表演,开展阅读报告会、讨论会,创办出版读书刊物、读书板报,组织阅读社团等。运用好这些评价形式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也使老师清醒地认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需,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从而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浸润,享受崇高精神的滋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涵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常言说,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注意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过去孩子们读书,多数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更多的是关注故事。在自己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如何读一本书,在方法上我们应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除了让学生通读全书,精读精彩片断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勾画圈点、做读书卡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
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由情感驱动,引导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
3.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笔记。笔记中“本书主要人物”“我学到的词汇”“我最喜欢的段落”“本书值得讨论的要点”“我配的插图”“我为本书设计的广告语”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读书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鼓励学生多读,重视阅读积累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多读,还要特别强调诵读。诵读,也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名篇佳作,要鼓励学生多吟咏、诵读,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三、课外阅读评价的方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课外阅读评价系需要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语文课外阅读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增加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通过课外阅读记录表,凸显个性与过程评价
课外阅读的时间是课外阅读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课外阅读记录表的制定正是为了保证这一关键因素的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个性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在实施阅读评价记录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既要考虑客观事实,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更应从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做出相应的评价。
2.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是实现质性评价的典范
“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是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由学生、教师、家长及同学收集并做出的相关材料来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状况,以达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意义,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可以把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阅读实施过程中去。对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更大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收到评价的最佳效果。
3.通过阅读成果展示,强化课外阅读激励性评价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主要包括: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展示,研究性课外阅读活动成果展示和课外阅读读书笔记成果展示。此外,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还有很多方式,比如举办朗诵表演,开展阅读报告会、讨论会,创办出版读书刊物、读书板报,组织阅读社团等。运用好这些评价形式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也使老师清醒地认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需,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从而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浸润,享受崇高精神的滋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涵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