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期间,文艺界的"舆论领袖"们一刻也没有放弃"设置议题"和"生产意见",以此来指导社会舆论流向。但是,其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战时的舆论组织和引导,并不能局限在肤浅的启蒙或教化层面,局限在用大量感性的努力去激发民众的情感和情绪,从而服务于战争。民主建国的历史趋势向"舆论领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舆论的组织和引导必须适时参与到理论建设中去;必须适时让某些理论问题成为能普遍引起公众关注的热点或焦点话题,从而形成影响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