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脱口秀段子,我已经没了“笑的自由”?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爱笑的人。这里说的笑,不是甜美的微笑,不是轻蔑的冷笑,更不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会心一笑”,而是那种简单粗暴、豪放张扬的大笑。想要让我笑出声来,往往十分简单。小时候,只要给我一本《读者》或是《故事会》,我就能独自捧著杂志,对着其中“幽默与笑话”那几页笑上半天。
   长大之后,虽然让人发愁的事比过去多了不少,但往好处看,能为我提供笑料的东西也多了许多——微博上“沙雕网友”写的段子,抖音上搞笑博主发的视频……但凡带点喜剧色彩的东西,总是能轻易触发我的笑点,给充满糟心事的现实生活添上一抹廉价而鲜艳的亮色。
   最近,正好赶上搞笑综艺《脱口秀大会》热播,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份笑料,于是便和家人一起追了起来。说来有些残酷——作为一个以搞笑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的竞赛与淘汰机制相当激烈,因此不可避免地在网上引发了好几轮“腥风血雨”。
   每当那些“自带流量”的选手被其他选手淘汰时,都免不了会有粉丝跳出来争吵“到底谁更好笑”,以至于吵着吵着,就会上升到“晋级的XXX根本一点也不好笑”。作为一个笑点很低的人,我对这种争论从来都只有站在一边挠头的份——毕竟在我看来,大家其实都挺好笑。
   如果说这种由选手之间冲突引发的争议,尚且可以让人理解的话,那么更荒唐的,则无疑是那些单纯就某个段子“到底好不好笑”展开的争论。最新一期《脱口秀大会》播出之后,围绕一位热门选手的段子,网上便立刻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人马。
   其中一派人马认为:这个选手的段子非常好笑,好笑到了“不笑不是人”的地步。因此,在节目录制现场没有给这位选手“拍灯”(投票)的嘉宾,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为此承受了不少攻击。与此相对,另一派人马则走向了相反的极端,只要见到有人夸这个选手的段子好笑,便会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极力论证这些段子为什么“一点也不好笑”。
   当我刚刚开始收看这档节目的时候,我曾认为这里面只有没心没肺的欢乐。但这样的场景,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当我看到好笑的段子时,我只会放声大笑,而不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得为我“陪笑”,反之,当我看到不好笑的段子时,我也只会轻轻按下手中的快进键,而不会跑到网上去给那些真心喜欢这个段子的网友添堵。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能够抱着平常心观看哪怕只是一档搞笑节目。世上就是有这么一种人,热衷于为他们接触到的每一件事寻找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旦他们发现别人的想法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不同,便会抓狂起来,想方设法地证明自己的正确,展现出令人望而生畏的攻击性。这种人在网上输出观点的欲望越是强烈,普通人就越是没有表达个人看法的自由与空间。
   在我看来,笑与不笑,完全是个人的自由。一个段子到底好不好笑,并不是一个拥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连彪炳史册的文学名著,也允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纯粹为了把人逗笑编出来的脱口秀段子,又哪里有什么绝对的评判标准?舆论场上,从来不缺少真正值得讨论的议题。面对那些与善恶是非相关的社会问题,我们大可以去思考与论辩。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都一定要争出个是非,恰恰相反,有太多问题无关对错,而理应给个人的差异化表达留下足够的空间。
   当那些喜欢把“三观正”挂在嘴边的网文读者,把所有试图讨论情感与人性复杂性的作品斥为“雷作”的时候;当豆瓣用户把给低分作品打高分、或是给高分作品打低分的人一律打为“水军”的时候;当面对一个脱口秀段子,我发现自己甚至已经失去了“笑的自由”的时候,本来开放与包容的网络空间,正在被极端表达和情绪所侵袭。
   尽管这让人有些笑不出来,但我要说:面对那些让我们觉得好笑的段子,我们还是要笑。我们要大大方方地笑,我们要前仰后合地笑。我们笑得越真诚、越开心,便越是能抵消那些总是带着愤怒寻找“标准答案”的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自“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2020年9月20日
其他文献
在电视相亲节目上,一位年入上百万的金领或CEO,如何能让24位女嘉宾在15分钟内把灯灭完?有个屡试不爽的手法是:只要他表现出强烈的自律,并吁请“另一半向我看齐”即可。你会听到这样的振振有词:“我每天健身两小时,女朋友的A4腰上最好也有6块腹肌。”“我不喜欢熬夜,生活规律,希望女朋友不要去夜店;我会用厨房秤称一下食材的分量,希望女朋友也不要点外卖和奶茶。”“我每周给爸妈打电话汇报下这周的见闻,希望女
期刊
隔着年龄  马 德   一位上了年岁的同事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锻炼了。是的,单位的球馆里,常一起打球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很少有年轻人参加进来。   有一天,见一个小伙子呼哧呼哧地在操场跑步,前胸后背都湿透了。正想夸赞,哪料,小伙子有些不好意思,说:唉,我也不愿意跑,太胖了,我想减减肥。   犹记得,好多年前一个雨后的早上,一群老头老太太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地在公园散步。我心想,这么清凉的
期刊
孩子是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郑来福(河南郑州)   2021年2月下《杂文月刊》刊登了闫肖锋老师写的《励志娃》,我同意作者的观点:生娃是你的自我晋级的内容之一。生孩子是你晋级的励志手段,生个“励志娃”催你奋进,逼你成功。   我们把孩子生下来,给了他一条生命。孩子的到来是带着使命来的,他是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有一个女儿,今年21岁,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望
期刊
春节见到老同学尤君,明人很惊讶:“你,你是怎么回事?”不止明人,阿贝也被惊着了,一时无语。   尤君得意地笑。他的脸色红润,头发油光可鉴,一丝不乱;原本略显臃肿的身坯,也突然显得挺拔颀长了。“难道是去过韩国了?”阿贝终于憋出了这么一句,怪不得明人和他大惊小怪,因鼠年小年夜碰到,尤君还是190多斤,说身为公司总监,事太多,压力山大,没有时间锻炼,自然发胖。   怎能料到,整整一年,几个人没见面,
期刊
暈方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居住的这座小城,临江而建,城里的几条主要干道,走向非东西即南北。在小城生活久了,我头脑中竟留下先入为主的概念:所有城市的道路,都是非东西即南北的。我读大学的那座中等城市,面朝长江,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未能完全弄清那座城市道路的东西南北。   也曾努力地解决自己“晕方向”的问题。在熟悉的环境下,我明白了方向,但换了一个地方,我仍会犯晕。出门我只能说往左往右,不能说
期刊
日前,天津一位女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说:“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条件特別好的,事业单位的。”她厉声质问被批评的学生:“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呀?!别怪我瞧不起你!你妈妈一月挣多少钱?XXX(同学)妈妈一年挣的钱,比你妈妈五十年挣的都多!你们的素质能一样吗?反思一下你们的家长,有多少素质?!”   该教师的这段音频被发到网上,不少网友认为她不配为人师表。   这正是:  
期刊
怀一画了个光着脊梁的我,正好和《庄子》书里的那个“解衣般礴裸”的画儿匠凑成一对。   光着脊梁就能画出好画来?未必。若说碰对了能吓唬外行倒是有的,宋元君就给吓唬住了,说:“可矣,是真画者也。”可我光着脊梁画出的画,试猜人们怎么说,有的说:“是小孩子画的。”有的说:“是喝酒喝多了画的。”一工艺美术学校的老校长对我说:“你画的画儿,不会画画的画不了,会画画的也画不了。”他说出来的比我画出来的还好。  
期刊
本文的高帽子,不是過去给土豪劣绅、“五类份子”和“臭老九”戴在头上游斗示众的帽子。那种帽子谁都望而生畏,唯恐被戴上摘不下来。也不是厨师头上的白色高帽,那个帽子的高低表明了厨师的级别和厨艺的高低。   这里的高帽子最先见于《北史·能安生传》:北齐的宗道晖“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齐道晖自产自销高帽如同人爱穿衣打扮美容一样,无非想拔高一点自身的形
期刊
前不久,我穿着一双新鞋子出差,结果右脚被磨出一个大泡,奇疼难耐。回家后拿到修鞋店,修鞋师傅端详一番,说,没别的办法,只能撑撑。   我疑惑地看着他,真不知还有撑鞋这个行业。只见他进到内间,不一会儿出来了,手中拿着一只木质的鞋子形状的工具,这个工具后面用一根撑木悬空,前方是结实的实木。师傅有点费力地把它塞进我的鞋,然后漫不经心地扔到一边,告诉我:半个月过来拿吧。   半个月后,“撑”后的鞋子果然
期刊
“先称体重再点菜”不是节约好主意   湖南一家餐厅推出“称体重点餐”奇招,很多网友认为此举是搞噱头蹭热度。8月15日,这家“称体重点餐”的餐厅通过官方微博发出致歉声明。记者对此独家采访该餐饮品牌总裁谭艳,她回应称活动初衷是为制止餐饮浪费,也并非强制要求称体重。(《潇湘晨报》2020年8月15日)   即便一切如该餐饮店所称,此举是为引导食客适量点餐,杜绝浪费,同时还为食客免费提供打包盒,让大家自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