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检验,单位或者企业依据此对内部控制进行改进。我国财政部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强制性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隶属于国家机构,通常由国家财政部门直接拨款,从而进行公共服务等活动。内部控制目标的合理性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乎法规,提高公共服务活动的效率和真实效果。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从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
一、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理论体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而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控制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非常有利,其可以为实践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可靠性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现有的制度缺陷以及經营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便于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完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成熟。目前,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对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尚处于伊始阶段,此时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正是最好时间,可以有效帮助事业单位达到其经营目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主体对评价缺乏主动性
评价主体对评价所保有的态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要想顺利开展需要评价主体对内部控制保持友好的态度,否则内部控制评价将很难进行。就目前而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并且一些单位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不足,很容易造成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评价缺乏主动性,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二)政府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全方位的监督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审计部门尚未建立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就没有来自外部的评价。但是审计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工作时还需要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外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监督。但是由于我国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工作时每年也只能局限于对公共资金的使用进行常规的检查,达不到对其内部控制的全方位覆盖。
(三)内部控制评价不进行公开,行政事业单位对评价报告的实用度有限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进行公开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转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改变其以往的思维,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建设也有较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让全社会公众都可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并且可以加强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尚且没有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进行公开。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内部审计监督以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在实际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按照这样的要求对自身单位进行评价,但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报告中表明的缺陷以及修改意见进行实质上的执行,造成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报告流于纸面。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甚至同样的问题不断出现在评价报告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极为不利,很大程度上表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产生的评价报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应用。
三、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措施
(一)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式转变为整合评价模式
就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常用的三种评价模式分别为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以及整合评价模式。其中,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监管者,这种评价模式可以多角度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使内部控制的评级结果更加具有客观可比性,其评价需要的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的评价规范就是依靠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其自身进行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可以促进管理者尽快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将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这种方式也比较简便。而整合评价模式就是将上述两种评价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有两种评价模式的优点,还有效克服了两种评价模式各自的缺点。因此,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运用整合评价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二)确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总体建立原则、评价范围和思路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整体原则。在对总体建立原则进行确定时要特别注重评价体系的整体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按照可操作性、全面性、重要性以及客观性四大原则进行确立。而评价范围和思路需要以内部控制的检验为主,有效性原则就需要考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应该考虑制度设计是否合乎法规、能否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以及控制点尽心全方位的覆盖、是否符合单位现阶段的经营特点以及面临的风险、是否对单位的外部环境有冲突四个方面。其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评价期内的运行程序、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人员是否有可以胜任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三)设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要关注单位面临的各项风险,宏观风险方面如领导层的滥用私权、以权谋私等,还有单位业务层面的风险,如收支、预算以及资产管控等。指标的设计还需要区分不同的层次,单位层面的指标如体现内部控制环境的指标,具体业务层面的指标如体现每项业务相对应的标准和办法。指标在设计时还需要有科学的评判标准,需要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其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从单位控制层面以及单位的具体业务层面两方面进行。在对单位层面的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层面进行评价指标设计时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资产控制、政府采购管控、工程项目管控以及合同控制等六个具体业务进行。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情况中的状况分别从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式出发,到确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总体建立原则以及评价的范围和评价的思路,再到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进行设计,综合全面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从而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福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营与管理,2013(1):102-105.
[2]张先志.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8-69.
[3]王会杰.试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J].四川会计,2011(11):7-9.
作者简介:
定青吾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水务局,云南香格里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
一、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理论体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而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控制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非常有利,其可以为实践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可靠性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现有的制度缺陷以及經营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便于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完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成熟。目前,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对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尚处于伊始阶段,此时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正是最好时间,可以有效帮助事业单位达到其经营目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主体对评价缺乏主动性
评价主体对评价所保有的态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要想顺利开展需要评价主体对内部控制保持友好的态度,否则内部控制评价将很难进行。就目前而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并且一些单位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不足,很容易造成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评价缺乏主动性,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二)政府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全方位的监督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审计部门尚未建立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就没有来自外部的评价。但是审计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工作时还需要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外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监督。但是由于我国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工作时每年也只能局限于对公共资金的使用进行常规的检查,达不到对其内部控制的全方位覆盖。
(三)内部控制评价不进行公开,行政事业单位对评价报告的实用度有限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进行公开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转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改变其以往的思维,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建设也有较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让全社会公众都可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并且可以加强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尚且没有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进行公开。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内部审计监督以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在实际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按照这样的要求对自身单位进行评价,但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报告中表明的缺陷以及修改意见进行实质上的执行,造成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报告流于纸面。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甚至同样的问题不断出现在评价报告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极为不利,很大程度上表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产生的评价报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应用。
三、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措施
(一)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式转变为整合评价模式
就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常用的三种评价模式分别为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以及整合评价模式。其中,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监管者,这种评价模式可以多角度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使内部控制的评级结果更加具有客观可比性,其评价需要的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的评价规范就是依靠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其自身进行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可以促进管理者尽快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将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这种方式也比较简便。而整合评价模式就是将上述两种评价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有两种评价模式的优点,还有效克服了两种评价模式各自的缺点。因此,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运用整合评价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二)确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总体建立原则、评价范围和思路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整体原则。在对总体建立原则进行确定时要特别注重评价体系的整体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按照可操作性、全面性、重要性以及客观性四大原则进行确立。而评价范围和思路需要以内部控制的检验为主,有效性原则就需要考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应该考虑制度设计是否合乎法规、能否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以及控制点尽心全方位的覆盖、是否符合单位现阶段的经营特点以及面临的风险、是否对单位的外部环境有冲突四个方面。其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评价期内的运行程序、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人员是否有可以胜任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三)设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要关注单位面临的各项风险,宏观风险方面如领导层的滥用私权、以权谋私等,还有单位业务层面的风险,如收支、预算以及资产管控等。指标的设计还需要区分不同的层次,单位层面的指标如体现内部控制环境的指标,具体业务层面的指标如体现每项业务相对应的标准和办法。指标在设计时还需要有科学的评判标准,需要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其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从单位控制层面以及单位的具体业务层面两方面进行。在对单位层面的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层面进行评价指标设计时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资产控制、政府采购管控、工程项目管控以及合同控制等六个具体业务进行。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情况中的状况分别从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式出发,到确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总体建立原则以及评价的范围和评价的思路,再到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进行设计,综合全面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从而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福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营与管理,2013(1):102-105.
[2]张先志.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8-69.
[3]王会杰.试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J].四川会计,2011(11):7-9.
作者简介:
定青吾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水务局,云南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