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高教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高校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普遍存在的五个“重”与“轻”的问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进行了两方面的思考: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及“分层分类,多元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有所裨益。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 教育体系
近些年,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鼓励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路。如何把握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这一绝佳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亟待突破的新挑战。
一、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性国家战略实施所需
当前经济形势下,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宏观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行业均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创新和创业成为促进每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因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所迫
1.补充就业方式,缓解就业难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自主创业作为一种灵活的就业方式,为学生增加了一种创新与挑战并存的就业方式。该就业方式适用于一批有志于创业并具有创业特质的大学生,从整体上来说,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2.创业带动就业,转变毕业生就业理念
首先,大学生成功创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经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能够以创新的思维面对就业问题,更好地择业,在未来的就业岗位创造性地做出更多成绩。
(三)高等教育改革突破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变高校基础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形成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进而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重“创业”轻“创新”
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忽略了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性。是《全球创业观察——中国青年创业报告》指出中国仅有不到2%的青年创业者是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于教育培训、服务、餐饮和零售行业,项目多处于“低端”行列。相比美国,我们还比较欠缺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中创业的年轻人。
(二)重“技巧”轻“素养”
在创新创业教育放慢,过多地关注对有创业潜质学生的创业技巧的培养,忽略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多数高校过度热衷于对明星创业项目及创业故事的宣传,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即注重激励和引导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通过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养成包括逻辑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内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
在课程设计方面,过多地关注商业技能课程设计,未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构成因素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创业教育中,多数高校采取千篇一律的通识教育或商业技能课程设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构成因素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重“硬件”轻“软件”
部分高校过于专注于创业硬件环境建设,忽略了创业软环境的建设。多数高校创业软环境建设仅“自上而下”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专家讲座等传统手段进行推进,未“自下而上”地通过对学生创业方面的需求将创业意识、文化根植于学生之中,形成优质的校园双创文化。
过多专注于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忽视了创业智力的支撑。高校除了通过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培训等,更要做”中国高校的YC”,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及科学的方法论,帮助学生创业者们迅速地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目标客户、商业模式及预期前景等。
(四)重“结果”轻“过程”
从创业定义理解上,简单地将“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使创业教育落入“营业执照”模式,简单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视为最终所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数据体现,轻视创业过程和内涵的意义。其次,从创业项目上,部分高校关注的是创业项目的规模、获得的投资额度以及是否具有宣传价值,通过固定的维度去判断一个创业的成败。忽略了创业失败案例在实施过程是否有可取的过程经验以及通过对失败创业项目案例的积累以期更好地指导后期学生创业项目。
从创业评价,看重毕业生首次创业率、创业比赛的获奖情况、创业活动规模等“显性”的结果,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校园双创文化氛围营造等“隐性”的过程。
从创业者角度,过多地关注成功的创业者,忽略了对所有创业者经历、经验的挖掘与分享。多数高校仍以创业项目的成败论英雄,对创业小有成绩的学生创业者“热烈追求”,而无比冷落创业暂时失利的学生。其实不然,通过对创业失败的学生创业者的宣传和嘉奖,可以让更多同学将创业的失败经历作为一份荣耀,减轻学生决定去创业的结果顾虑,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动力,形成更优质的校园创业文化。
(五)重“当前”轻“未来”
多数高校将创业工作的效果放在创业就业工作所要求的“1-3年”,忽略了该时间限定的合理性,也忽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的本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注重当下的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三、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之所以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去组织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每个要素之间的共生性、相互支撑性,有利于高校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更具前瞻性、更合理的战略规划,避免局限于眼前的具体事务,使创新创业工作陷入重“当前”轻“未来”的困境。2.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极大地增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可评價性。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运行的成效可以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更为全面、真实的评价,避免了创业率、创业活动举办次数、创业竞赛获奖数量等较为片面的评价标准,有利于高校突破当前创新创业工作中所面临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当前”轻“未来”的窘境。3.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并不仅仅是高校通过组织创新创业活动,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而形成,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每个要素协同共生,使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学生及创新创业工作者在类同的价值观与文化中找到共鸣,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创业文化。
高校在组织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基于“互联网 ”思维建立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由学生、高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五个子系统组成的“互联网 ”五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立足于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相关制度的变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增强其创新创业意识及技巧。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每一个子系统均以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协同一致并产生耦合效应,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五方协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机制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发挥学生、高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五方的协同效应。基于对学生需求的了解,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特质、意识、技巧及企业家精神,厚植了校园创业文化形成的土壤。企业在创新创业体系中承担着“创业导师”的角色,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生动、可借鉴的创业经验、技巧,有利于学生将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切合市场真实需求的创业技能及意识。政府通过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及高校、企业的创新创业工作者更多地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金融机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创投导师”的角色。首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创投、融资、创业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充当大学生的创投导师,从金融的视角帮助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获取及实践。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 教育体系
近些年,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鼓励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路。如何把握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这一绝佳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亟待突破的新挑战。
一、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性国家战略实施所需
当前经济形势下,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宏观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行业均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创新和创业成为促进每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因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所迫
1.补充就业方式,缓解就业难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自主创业作为一种灵活的就业方式,为学生增加了一种创新与挑战并存的就业方式。该就业方式适用于一批有志于创业并具有创业特质的大学生,从整体上来说,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2.创业带动就业,转变毕业生就业理念
首先,大学生成功创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经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能够以创新的思维面对就业问题,更好地择业,在未来的就业岗位创造性地做出更多成绩。
(三)高等教育改革突破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变高校基础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形成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进而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重“创业”轻“创新”
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忽略了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性。是《全球创业观察——中国青年创业报告》指出中国仅有不到2%的青年创业者是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于教育培训、服务、餐饮和零售行业,项目多处于“低端”行列。相比美国,我们还比较欠缺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中创业的年轻人。
(二)重“技巧”轻“素养”
在创新创业教育放慢,过多地关注对有创业潜质学生的创业技巧的培养,忽略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多数高校过度热衷于对明星创业项目及创业故事的宣传,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即注重激励和引导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通过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养成包括逻辑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内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
在课程设计方面,过多地关注商业技能课程设计,未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构成因素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创业教育中,多数高校采取千篇一律的通识教育或商业技能课程设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构成因素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重“硬件”轻“软件”
部分高校过于专注于创业硬件环境建设,忽略了创业软环境的建设。多数高校创业软环境建设仅“自上而下”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专家讲座等传统手段进行推进,未“自下而上”地通过对学生创业方面的需求将创业意识、文化根植于学生之中,形成优质的校园双创文化。
过多专注于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忽视了创业智力的支撑。高校除了通过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培训等,更要做”中国高校的YC”,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及科学的方法论,帮助学生创业者们迅速地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目标客户、商业模式及预期前景等。
(四)重“结果”轻“过程”
从创业定义理解上,简单地将“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使创业教育落入“营业执照”模式,简单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视为最终所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数据体现,轻视创业过程和内涵的意义。其次,从创业项目上,部分高校关注的是创业项目的规模、获得的投资额度以及是否具有宣传价值,通过固定的维度去判断一个创业的成败。忽略了创业失败案例在实施过程是否有可取的过程经验以及通过对失败创业项目案例的积累以期更好地指导后期学生创业项目。
从创业评价,看重毕业生首次创业率、创业比赛的获奖情况、创业活动规模等“显性”的结果,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校园双创文化氛围营造等“隐性”的过程。
从创业者角度,过多地关注成功的创业者,忽略了对所有创业者经历、经验的挖掘与分享。多数高校仍以创业项目的成败论英雄,对创业小有成绩的学生创业者“热烈追求”,而无比冷落创业暂时失利的学生。其实不然,通过对创业失败的学生创业者的宣传和嘉奖,可以让更多同学将创业的失败经历作为一份荣耀,减轻学生决定去创业的结果顾虑,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动力,形成更优质的校园创业文化。
(五)重“当前”轻“未来”
多数高校将创业工作的效果放在创业就业工作所要求的“1-3年”,忽略了该时间限定的合理性,也忽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的本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注重当下的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三、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之所以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去组织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每个要素之间的共生性、相互支撑性,有利于高校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更具前瞻性、更合理的战略规划,避免局限于眼前的具体事务,使创新创业工作陷入重“当前”轻“未来”的困境。2.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极大地增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可评價性。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运行的成效可以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更为全面、真实的评价,避免了创业率、创业活动举办次数、创业竞赛获奖数量等较为片面的评价标准,有利于高校突破当前创新创业工作中所面临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当前”轻“未来”的窘境。3.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并不仅仅是高校通过组织创新创业活动,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而形成,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每个要素协同共生,使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学生及创新创业工作者在类同的价值观与文化中找到共鸣,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创业文化。
高校在组织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基于“互联网 ”思维建立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由学生、高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五个子系统组成的“互联网 ”五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立足于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相关制度的变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增强其创新创业意识及技巧。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每一个子系统均以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协同一致并产生耦合效应,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五方协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机制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发挥学生、高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五方的协同效应。基于对学生需求的了解,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特质、意识、技巧及企业家精神,厚植了校园创业文化形成的土壤。企业在创新创业体系中承担着“创业导师”的角色,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生动、可借鉴的创业经验、技巧,有利于学生将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切合市场真实需求的创业技能及意识。政府通过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及高校、企业的创新创业工作者更多地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金融机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创投导师”的角色。首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创投、融资、创业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充当大学生的创投导师,从金融的视角帮助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获取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