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即将出台,关于“县中模式”的争论也已尘埃落定,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高,专家对物理教学又提出了更加“物理化”的要求,身处教学第一线的物理教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物理教学?
等待、观望甚至走老路都是行不通的。我们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最佳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已实施,并不断调整,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卢梭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物理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靠什么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从物理学之外的东西,要靠物理学本身的魅力来感动学生。物理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可是很多学生感觉物理学非常枯燥,主要是没有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或者是他不懂,只能是背公式,越学越苦恼,要让学生有兴趣,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物理学的精髓,这就要靠老师用自己的科学激情去点燃学生热情的火花。
二、培养科技意识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电气化时代、原子时代、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现代计算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信息时代、离子注入、雷射退火、卢瑟福背景散射谱、俄歇电子谱、X射线发光光谱、二次发射离子质谱,以及高分辨的电子刻蚀、同步辐射光刻,哪一样不是从物理学各分支的实验室里移植到工业上去的!科技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中“科技”的内容随处可见,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时、有意识、有机的渗透科技意识的教育。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如科技小制作、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等。
三、不忘知识应用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学以致用才能使知识产生力量。知识只有被应用到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才能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才能刺激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日常生活及技术应用甚至玩具中有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物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注意留心观察、研究、收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因为学生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产生亲切感,越容易产生兴趣与好奇心,越容易萌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既教会学生知识,又让学生了解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学生拆开该玩具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这节课的探究活动简单易操作,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结合得比较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教者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这样的例子是不难发现的。
四、启发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在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说:“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很可惜多数人认为是后者,而且是这样教的)。”所以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有一次记者问玻尔:“您可是那位知道科学中大部分问题答案的人?”玻尔回答说:“啊,不,不过也许我比别人多知道一点问题。”真可谓一语中的。
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发现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教材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讲解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习题中发现问题……
关键是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建立一个自由、宽松、平等探讨问题的环境。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无价值的,甚至是荒唐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人分享。并及时鼓励、引导,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正确方法。
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创新价值的问题,甚至是自己失察之处,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
注重过程分析无论是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物理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上看都是不矛盾的,注重过程分析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当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学生不是仅仅接受一个结论,而是从根本上搞懂了所学的内容,又体会到了探索和发现的喜悦,这种学习思维上是紧张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理解的程度当然是深刻的。
(河北省正定县第七中学)
等待、观望甚至走老路都是行不通的。我们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最佳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已实施,并不断调整,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卢梭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物理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靠什么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从物理学之外的东西,要靠物理学本身的魅力来感动学生。物理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可是很多学生感觉物理学非常枯燥,主要是没有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或者是他不懂,只能是背公式,越学越苦恼,要让学生有兴趣,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物理学的精髓,这就要靠老师用自己的科学激情去点燃学生热情的火花。
二、培养科技意识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电气化时代、原子时代、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现代计算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信息时代、离子注入、雷射退火、卢瑟福背景散射谱、俄歇电子谱、X射线发光光谱、二次发射离子质谱,以及高分辨的电子刻蚀、同步辐射光刻,哪一样不是从物理学各分支的实验室里移植到工业上去的!科技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中“科技”的内容随处可见,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时、有意识、有机的渗透科技意识的教育。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如科技小制作、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等。
三、不忘知识应用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学以致用才能使知识产生力量。知识只有被应用到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才能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才能刺激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日常生活及技术应用甚至玩具中有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物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注意留心观察、研究、收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因为学生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产生亲切感,越容易产生兴趣与好奇心,越容易萌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既教会学生知识,又让学生了解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学生拆开该玩具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这节课的探究活动简单易操作,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结合得比较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教者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这样的例子是不难发现的。
四、启发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在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说:“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很可惜多数人认为是后者,而且是这样教的)。”所以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有一次记者问玻尔:“您可是那位知道科学中大部分问题答案的人?”玻尔回答说:“啊,不,不过也许我比别人多知道一点问题。”真可谓一语中的。
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发现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教材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讲解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习题中发现问题……
关键是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建立一个自由、宽松、平等探讨问题的环境。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无价值的,甚至是荒唐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人分享。并及时鼓励、引导,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正确方法。
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创新价值的问题,甚至是自己失察之处,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
注重过程分析无论是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物理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上看都是不矛盾的,注重过程分析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当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学生不是仅仅接受一个结论,而是从根本上搞懂了所学的内容,又体会到了探索和发现的喜悦,这种学习思维上是紧张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理解的程度当然是深刻的。
(河北省正定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