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河北省赵县第五中学)
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河北省赵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