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晨别离记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霜天的凌晨,在睡梦中,我被父亲低声唤醒。朦朦胧胧中不知是凌晨几点,因那时我家没有闹钟,腕上也没有手表。只听得不远处的食品公司屠宰场生猪的嚎叫。据往常的经验,应该是四点多。11岁的我觉得奇怪,那些挨宰的生猪在生死边缘撕肝裂肺地嚎叫,未能把我闹醒,而父亲一声耳语似的轻唤,我便陡然醒了。脑子里一转悠,哦,今天是父亲要离开这座小城、离开我的日子!他要去赶早班车!我躺在床上一偏脑袋,看到父亲,已是行李在肩。
  许是凌晨电力充足的缘故,40瓦的白炽灯,灿灿地照着父亲,将他从我醒来到他掩门离去的几分钟里细微的举动,全都镌刻我记忆深处,从此不能抹去。
  第一个印记是刺目晃动的白。父亲从不到三十岁就开始变白的头发,随岁月流逝漫延开去,此际已被白侵吞了十之八九,到了无法收拾旧山河的地步。那种白不是灰白萤白,而是雪白。灯光下,他那梳得齐整的白发随身形晃动着,扩散着,宛如阳光下的雪域高原,反射的白光好生刺眼,让人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叫人有点不自在却难以忘怀。
  映衬这雪白的是那身咔叽布的中山装,因洗脱了色而由银灰变得灰白,一如既往的干净、熨帖。就是这雪白灰白的组合,像一幅简笔勾勒出父亲特征的速写,描摹出他的人生际遇。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同事熟人常称呼他“老先生”,里面戏谑和敬意的成分相夹杂。戏谑是将他点入了“老”字号范畴,尽管当时父亲虽仅三十来岁,有点夸张,却也能够对应他雪白灰白的外表;敬意的成分,有些像点豆腐的卤水,凝结着他书生品性所附着的纤弱文静、与世无争、不耐挤压。眼前这雪白灰白相融,近乎纤尘不染,让我得到些许慰藉。这慰藉对当时少不更事的我来说,是混沌的,一如这慰藉感觉的朦胧。
  第二个印记是定定的黑。父亲本可以通过那双黑亮的眼睛,中和一下那白发渲染出来的老成相。可通常情况下,他却将眼皮的调节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不经意地掩住那黑亮的锋芒,对我也不例外。我成人后,慢慢理解了他的苦心。父亲喜读道家,常练书法,文革期间学校停课时,他每天要我练三页大楷、一页小楷,谈书理时,他特别强调了“藏锋”的技法。所以我将他闪烁的眼神,归结为当时复杂的环境所迫,是一种忍让与回避。但他,还是没能避过文革中的人际倾轧,被迫离开工作多年的县城,去乡村搞工作队。可就在这父子相离别的凌晨,他无遮拦地张开了那双黑亮的眼睛,定定打量着我,眼神清澈柔亮,充满我熟悉又生疏的温情。
  就在那瞬间,我被眼前黑白交织的雾霭所笼罩,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撩拨着体内某些部位酸酸涩涩的液体,我想哭泣。但我的意念却告诫自己:“别在父亲面前流泪,别!”一股莫名的力量,抑制住那股酸涩朝鼻腔眼眶涌动。此刻有个声音在提示我:你应该起床,与父亲说几句道别的话,或是送父亲到车站。不知何故,身体不听使唤,我就那么一动未动地躺着,保留着醒来后最初的反应和姿势,偏着头,与父亲目光对视,没有道别的语言,也没有肢体表示。
  父亲看我醒了,他稳了稳肩上的担子,我知道他那扁担两头的分量并不平衡,木箱那头沉些,里面是我帮他检点的衣服、热水瓶、毛笔、砚台等,更多的是各类书籍,占据了木箱的大面积空间,其中有我想让他留下来的一套古版本《辞源》,可我没敢表白这个愿望。另一头是打扎成捆的棉被、蚊帐等杂物,显然轻飘些。
  他稳住担子,腾出一只手掖了掖我的被角,说了三句话,三句话是重复的三个字:“我走了?我走了!我走了……”一声比一声轻,说一声,就扶住担子向门口退一步,我又有哭的冲动,可意念再次提醒我:别在父亲面前流泪!别呀!因控制过度的原因,腹部、胸腔、喉头剧烈起伏着,麻酥酥潮呼呼的感觉随之涌动,一浪一浪地拍打过来。我就像个无助溺水者,想抓住一根依附的物体,哪怕一根稻草也好。哭出声来,也许就是那样一根稻草?
  父亲终于退到门口,门一点一点地掩上了。就在那一刻,我的眼泪哗然决堤,身子一翻转,伏在枕上呜咽如歌。实际上,我是要通过呜咽和泪水,抗击门掩上的一刹那袭来的孤独、无奈以及一时的手足无措……也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抑制,抑制自己别在父亲面前流泪。
  自打1964年春天,母亲以干部家属响应政府号召名义,被遣回原籍乡下定居,我一直随父亲在县城读书。父亲三年两头地频繁调动工作,他到哪我就到哪,几乎形影不离。这种情形下,应该相处得父子情深才是,事实上那些年里,我与父亲之间交流很少。父子之间就这样默默相处了几年,直到这次他离我而去。他一离去,我与父亲间的一些往事自然而然浮现在脑海的表层。在那些往事里,我品咂出了父爱情怀,或者说,让我体悟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痛爱,“痛”中有爱。
  母亲带着弟弟回乡下老家定居后,父亲和我改在单位食堂就餐,家中少了烟火味。父子间因少有交流,每天里的亲密接触是晚上共用一盆热水洗脚。热气腾腾的脚盆里,两双脚搓来搓去,搓揉出丝丝缕缕的温情。因这同盆洗脚的缘故,让我,传染上他那脚底易生水疱的毛病。我不得不常在课堂上挠.痒痒,老师批评我,说我爱做小动作。批归批,痒时还得搔。水疱闹得厉害时,走路便有点颠,父亲注意到了。一天晚上我已睡了,忽然被一阵疼痛闹醒,看到父亲坐在床边,一手稳住我的脚,一手捏根缝衣针,在细心地为我挑水疱。他见我醒了,笑笑地说:“忍着点,一会儿就好!”挑完水疱,他搁下针,拈起棉球,吸干渗出物,涂上紫药水。整个过程我一动未动,却嘤嘤地哭出声来。他轻声问:“疼啊?不是蚂蚁夹了一下的感觉吗?”那哪是因痛而哭呢,是心底某种难以捉摸的东西被唤醒后感动得流泪啊!现在明白那东西叫亲情,泪水是这亲情洒下的雨露。尽管那时我对这些还比较懵懂,直觉却让我把这份感动,当成一笔私房,存入了精神银行的折子上。
  过了两年闹“文革”。此时我随父亲工作的调动,住到了城南的食品公司大院。父亲在公司办公室搞文字工作。“文革”期间最大的视觉特征,是令人激动又让人震惊的人造“红海洋”。一波一波涌动的海浪,由铺天盖地的红袖章、红标语、红旗、红语录组成。那时,我想得到一本红语录。父亲的公司里发放红语录,由我父亲经手,他便悄悄给我弄了一本,私下招呼:“放好了,千万不要丢失!”谁知三天后,上学时,我将红语录放在书包里,课间操后就发现红语录丢了。可以肯定,有人眼红这本很稀罕的“小书”,就顺手牵羊了。想找老师帮助查找,可那时社会上已在批判“师道尊严”,老师们觉得灰溜溜的,连书都无心教了,那敢管这红语录丢失的敏感问题呢?
  我惴惴的回来,把红语录丢失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大喝一声:“什么?丢啦?”从未见他眼睛瞪得那么大。一个箭步上前,他冲我后背甩手一个巴掌,我惊慌疼痛相加,“妈耶!”一声呼喊,随之号啕。父亲压低嗓门怒斥:“不许哭!”我一个激灵转为抽泣。那是父亲对我发的最大一次脾气。当时我不知父亲发脾气的隐情,怨他小题大做,不该为一本“小书”,对自己的儿子下狠手。
  后来得知,那时父亲正准备将我的那本红语录收回。因他听说有同事向上级告状,说他利用手中那点权力,克扣发给革命群众的红语录,胆敢将之化公为私,给自己小孩当小人书随便翻着玩。还闻知上级要找他谈话,他根据当时的政治气氛,预知谈话内容将会上纲上线,把这“红语录事件”当作大是大非问题对待,闹得不好会成为专政对象……在这种情势下,我却弄丢了红语录,要是让整他的人知道,正好造成口实,麻烦就更大了。此情之下,父亲岂会不怒?
  经历了这些之后,我才慢慢感受到政治风云突变的年代,人生的艰难与不易,尤其是父亲这样不太会拉扯人际关系的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政治海洋里激起的浪头拍打得遍体鳞伤,或是被咸涩的海水呛得头晕目眩。打那时起,我变得有点懂事了。说懂事,也仅是从父亲的言谈举止间,模糊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心情。我暗自告戒自己,尽量不给父亲添麻烦。不论什么情况下,父亲骂不还嘴、打不哭泣。
  不久,便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父亲终遭排挤,被抽调参加乡村工作队,离我而去。当时我强抑自己别在父亲面前流泪,是因为我已直觉到父亲在离我而去的刹那,写在他脸上的那种对我年少独自生活的担忧,以及由此衍生的难以割舍的心情。
  父亲离去,我很久很久伏在床上,抬起头时,已流尽了我的少年泪,觉得自己仿佛已从懵懂少年跃变成风生水起的汉子。至少在心态上,我感受到了瞬间的成长。
  谁说过:“人生的变故,也是成长的雨露。”我想说:少年时我曾被这雨露滋润过,开始有点酸涩,随着年龄渐增再去回味品咂,涩味慢慢退尽,生出徐徐甘甜,就像霜气浸染过的甘蔗,越来越有嚼头。真的,自打那次流尽少年泪,面对各种人生风暴的激打,能避能挡的我会避挡,挡不住的我也能忍痛领受。领受时,可能有莫衷一是的彷徨,也可能是无可奈何的叹息,但在人前人后,我绝不流泪,更不要说是在父亲面前哭泣了。
  仅有一次除外。那是1994年父亲因患癌症去世,在送他遗体进入焚化炉,炉门“哐当”一声落下的瞬间,我双膝一软,訇然跪下,大放悲声,泪如雨下。那是儿子为他下一场沐浴之雨呀,刷洗他在世时的艰辛之苦和病痛记忆,好让他在赴往天国的途中,步履轻松、心神安息……
其他文献
一个叫宋金林的八岁小男孩,还在四岁时,他和他母亲的事迹一直被国内和境外媒体所关注,使他成为全国有名的神童。他一岁半能准确地辨别《看图识字》卡300多张;三岁时能背诵300首儿歌、古诗和20段中、英文对话;七岁时能够进行中、英文句子的互译,能熟练、幽默地与外国人进行日常生活用语对话,并通过了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3级,成为全国通过PETS3级考试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八岁时,宋金林的英语单词汇量已
期刊
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我独自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流浪远方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在异地他乡,一个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城市,慢慢成为我寻梦过程中美好的一串记忆:珠海、台山、开平、广州、东莞、肇庆、河源、深圳……  在辗转寻觅中,我是多么渴望有人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分担漂泊的辛酸,更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多年来,我依然一个人提着旅行包,经常站在城市的工业区的招聘信息前浏览。工厂成了我的落脚点,流水
期刊
我的打工生活是从上海开始的。  上海有个崇明岛,是祖国的第三大岛。在上海打工的日子里,常听人说崇明岛景色秀丽,水天一色,像个世外桃源。崇明岛距离上海市区大约有200公里的路程。我在上海工作多年,却从来没有去过。我想,那里必定是个好去处,是个富有诗意的地方。我在市区整天面对那一幢幢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街市,感觉很烦闷,心想,如果有个清静的地方打工该多好啊!  我这个人言必行,行必果,想去的地方就一定
期刊
王小宝是一个孤儿,父亲和母亲在那年发山洪时被洪水冲走了,那年王小宝才7岁,因为在外村上学才幸免于难。村里的孤老王二奶收养了他。王二奶四处捡垃圾供王小宝上学,王小宝很聪明,从不要人操心,虽然穿着破旧,但功课门门名列前茅。  上初一时,王小宝竟和刘乡长的儿子同排而坐,两人坐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刘乡长的儿子穿着光鲜,而且天天有零食吃。但王小宝心里瞧不起刘乡长的儿子,从不和刘乡长的儿子拌和在一块儿。刘
期刊
明明日记 (十一) 记录生活 王泽培 (河南)          书痴外传(七)救命的书韦荣景 (广西)
期刊
修不如买 黄锡基 (四川)      医检有方左都建 (湖南)    经验之谈肖世明 (东莞)
期刊
民工  乔书彦    我们进入  从不需要理由,它的名字是  汉正街,到处是打货的人  我们一起拥挤  现在我特别想掏出打火机,烟盒空空  我每天都沉浸在吵闹中  头晕,老婆说,吃两个糖鸡蛋  睡一觉就好了    走过夏天,走过冬天  我们不想回乡,乡下的鸡早飞了  猪也不养了,我扛着扁担  给汉正街打工,老婆  看到别人家阳台上的那盆红辣椒  她低下头揉搓桶里的衣服  仿佛那是她种的  一亩九分
期刊
那天中午,张姐被两位姐妹扶回了宿舍,我们明显看见她的眼角还挂着泪痕。  张姐是四川人,家里很穷,她是为了两个儿子可以上学才来深圳打工的。张姐平时非常节约,除了一日三餐和生活必需品外,从来不买什么东西。上午,张姐说要去给家里的两个儿子寄学费,可不知为何这般模样回来了。扶她的两位姐妹见我们都很疑惑,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们。  原来,张姐在去邮局的途中,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名男子来,不分青红皂白,便使劲地
期刊
好不容易捱到周末,今晚不需加班。我胡乱冲过凉,套上外套,三步并作两步走,去商业街闲逛。  还没到商业街,就听到震耳欲聋的音乐和嘈杂的喧闹声。又会有什么热闹看呢?疑惑的我不由加快了步伐。待到了跟前,仔细一瞧:呵,好大的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只见购物广场的空地上,半空中搭起一个巨大的舞台,彩色的条幅迎风飘扬,五彩斑斓的花篮摆放在舞台两侧,舞台的背景幕布上绘着刘德华的头像,旁边书写着两
期刊
一    离开文的日子,我的确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心里很清楚,无论如何的不舍如何的难过,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漫长的一生,我不能仅仅为一个有妇之夫而活着,更不应该为了和文的一段恋情而将自己的一生放弃。  当车子驶入深圳西乡站时,天色已晚。幸好伟兰已在站里等我。伟兰是我中学时的同学,也是无话不谈的知己。伟兰在她打工的厂里帮我找了一份工作,她的热情让我很感激。我说:“要你如此帮助我,实在过意不去,若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