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教育政策理念及教育目的的差异,提出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关键词:中日 教育理念 差异
一、引言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中日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现在教育水平却差异明显。
二、中日两国教育政策理念的差异
据估计,全民入学,中国的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约与日本相差二十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中日两国的教育都提倡新意识,都十分重视教育。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占GDP的3.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
两国间教育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要带几个大大小小的包去学校,所有的包都要小孩子自己提。他们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引导孩子渐渐养成独立意识。更有趣的是日本小孩每天上学都要带几套衣服,在教室里穿的休闲服、去操场穿的运动服等,去不同的场所就要换装,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另外,日本相比中国也更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一年四季都穿短裤短裙,0岁开始参加运动会,女孩子踢足球等。
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甚至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他们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笑”,学会说“谢谢”等基本礼仪。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笔头作业很少,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等,这跟当前中国小学生每天扛着厚重的作业回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同时日本注重的是课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课堂,比如说学生一起参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生在毕业时都会举行毕业旅行,与同学们共度美好时光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另外,日本也很重视防灾抗险教育,这与日本多地震火山有着直接关系。而我们由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才真正重视到防灾抗险的重要性。
三、中日两国的教育目的差异
日本的教育理念没有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比如说孔子的有教无类,其真正内涵应该只是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异而有别,并没有从中选拔的意思。在没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和应试、升迁、评定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和中国的“同行”新东方。后者把应试型外语教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前者的学员是社会各界对某种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后者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轻松应对外国的偏狭的语言测试,前者的宣传材料上写着最高目标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国电影”。然而,NOVA是东证大型上市企业,2003年外语教育产业营业额达到615亿日元,整个日本的业余外语教育产业营业额竟达1233亿日元。这个数字清楚表明了日本人对素质教育的持久热情。目前,日本正在进行的是推进“终身教育”。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以退休老人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产业前景看好。退休老人的学习热情,当然没有什么选拔和目的,但这种素质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国人汗颜。
四、结语
从中日两国教育的理念和目的可以看出有较大不同。其分歧表现林林总总。现在我们已经推行并进行改革,但处于初期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学习。日本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巧取精华。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新体制,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参考文献:
[1]吕顺长.清末中日文化教育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赵霞.中日教育交流的变迁[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系2017辽宁省教育厅青年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途径研究——以中日民间故事比较为中心》,项目编号500917201036。)
作者简介:李鑫,崔杰,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
通讯作者:王胜波(1977—),女, 辽宁大连人,大连海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及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日 教育理念 差异
一、引言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中日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现在教育水平却差异明显。
二、中日两国教育政策理念的差异
据估计,全民入学,中国的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约与日本相差二十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中日两国的教育都提倡新意识,都十分重视教育。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占GDP的3.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
两国间教育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要带几个大大小小的包去学校,所有的包都要小孩子自己提。他们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引导孩子渐渐养成独立意识。更有趣的是日本小孩每天上学都要带几套衣服,在教室里穿的休闲服、去操场穿的运动服等,去不同的场所就要换装,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另外,日本相比中国也更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一年四季都穿短裤短裙,0岁开始参加运动会,女孩子踢足球等。
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甚至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他们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笑”,学会说“谢谢”等基本礼仪。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笔头作业很少,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等,这跟当前中国小学生每天扛着厚重的作业回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同时日本注重的是课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课堂,比如说学生一起参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生在毕业时都会举行毕业旅行,与同学们共度美好时光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另外,日本也很重视防灾抗险教育,这与日本多地震火山有着直接关系。而我们由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才真正重视到防灾抗险的重要性。
三、中日两国的教育目的差异
日本的教育理念没有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比如说孔子的有教无类,其真正内涵应该只是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异而有别,并没有从中选拔的意思。在没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和应试、升迁、评定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和中国的“同行”新东方。后者把应试型外语教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前者的学员是社会各界对某种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后者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轻松应对外国的偏狭的语言测试,前者的宣传材料上写着最高目标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国电影”。然而,NOVA是东证大型上市企业,2003年外语教育产业营业额达到615亿日元,整个日本的业余外语教育产业营业额竟达1233亿日元。这个数字清楚表明了日本人对素质教育的持久热情。目前,日本正在进行的是推进“终身教育”。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以退休老人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产业前景看好。退休老人的学习热情,当然没有什么选拔和目的,但这种素质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国人汗颜。
四、结语
从中日两国教育的理念和目的可以看出有较大不同。其分歧表现林林总总。现在我们已经推行并进行改革,但处于初期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学习。日本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巧取精华。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新体制,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参考文献:
[1]吕顺长.清末中日文化教育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赵霞.中日教育交流的变迁[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系2017辽宁省教育厅青年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途径研究——以中日民间故事比较为中心》,项目编号500917201036。)
作者简介:李鑫,崔杰,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
通讯作者:王胜波(1977—),女, 辽宁大连人,大连海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及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