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2年,世界各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本文以武陵山片区恩施州为例,探讨恩施州发展三产业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 恩施州
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绿色转型研究》(课题号:10BMZ045)的部分成果。
▲▲一、循环经济相关内容
(一)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的产生是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增长经济,也要求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把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整合起来的发展理念。其发展是将自然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现在,我们要改变经济单赢,转变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实行一种更加健康的发展模式。
2.生态经济学理论
20世纪中后期,美国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概念。生态经济学是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其基础理论是生态学,指导理论是经济学,其主题是围绕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二者关系。生态经济学是循环经济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解决了现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实现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内涵和三R原则
1.内涵
循环经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人们普遍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但是深入研究会发现,二者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范围、还是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的性质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相等价。
循环经济本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效率、绿色生态和消费相结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为核心和目标,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效益,使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三者有机的结合。是一种符合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为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2.三R原则
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下,经济系统中产生了逆向物流,实现了物质流和经济产品流的闭合。
减量化原则----此原则要求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经济活动一开始就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生产全过程,都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尽可能开发利用替代性可再生资源。
再使用原则----此原则要求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在使用方法和技术上尽可能延长资源的使用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此原则要求对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为使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作用之后再次变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再生的垃圾。
▲▲二、恩施州三大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恩施州农业循环经济
恩施州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了适合山区特点的立体种养模式,在充分利用土壤,光照,水分的前提下,进一步模式优化,根据不同的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扬长避短,进行优化配置,达到不同物种间温光,养分交换和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沼气池为核心的建设;另一种是立体农业建设。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将“五改三建两提高”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称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我州重点推广的模式有:林药种植模式、林间养殖模式、粮药间作模式、粮菜种植模式、粮油种植模式、种养结合模式、粮肥种植模式、稻鸭共育等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1.“生态庭院经济”模式
恩施州属于典型的山地,而山区中的农业生产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其特点是规模小、投入少、生产粗放。基于恩施州的实际情况,“生态庭院经济”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用沼气在农村的家庭里构建了物质能量的循环系统。把“种植作物—养殖畜禽—使用沼气——农户生活”想结合,充分利用了农户家里的畜禽粪便、农作物有机废弃物,实现了循环经济的“资源化” 、“再循环”、和“减量化”的目的。
2.“种—养—加”模式
由于恩施州是山区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地势结构的利用。“种—养—加”模式就是一个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恩施州的山地资源而设计的模式。该模式倡导发展高山、富硒的农作物,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形成生态产业链,采用最合理的资源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
恩施州的生态环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根据恩施州自身实际和农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出了“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该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是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生态循环为桥梁,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观光”进行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内独有的特色农业用作另一种农业的原材料,在生产环节开始就注重清洁生产,使废弃物得到循环再利用,将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打造成为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的恩施特色农业发展形式。
(二)恩施州工业循环经济
1.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富民强州离不开坚实的工业基础,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依托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的平台载体。在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设计出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间的循环,是生态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尽可能的减少废物排放,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来加强废物间的循环和再利用,最终实现园区的“零排放”。 近年来,恩施州各个生态工业园区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工业园,培育壮大了骨干龙头企业。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系。
2.生态工业体系目标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生产领域,以改造和整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让他们朝生态化方向转变为主。其中改造现存的不够完善的工业体系,从以下四个目标来建设生态工业体系。
首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作为基础建设,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水能、风能和铁磷硒等资源,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环境四者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城乡、就业和所有制的结构,提高人均GDP和生产、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最后, 提高科技教育质量。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是合理的利用高科技。结合恩施州现有的科技专业人才,合理的引进紧缺型人才,科学利用人才,使人才结构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倡导与当地高校产学研建设,培养一批职业技术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和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也为我州实施科技强州、人才强州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恩施州服务业循环经济
恩施州铁路的开通,使恩施州的旅游业方兴未艾。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也一起带动发展起来。在循环经济系统中,服务业本身可以通过引导绿色文明消费的方式,促使因服务业产生的废弃物,加速进入循环经济系统中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通过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大力推广能型的设备、设施。恩施州政府加强对服务业的行政执法管理。对排污设施、污染治理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同时还监督服务业所排的废水、废气、废油和噪声等设备、设施是否达到国家标准。通过效益成本的分析,建立利益引导机制,运用价格杠杆,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和清洁能源等措施。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态需要,而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资源和服务消费,是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的一种现代新型消费模式。“大力提倡和推行文明用餐与按需消费,从源头上减少浪费,降低餐饮垃圾的产生,尽量减少废物末端的处理量。并尽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餐饮垃圾。
▲▲三、恩施州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对策
(一)恩施州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宏观层面
任何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要经过长期的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我们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工作存在着不足。在这个大背景下,短时间建立起我国循环经济体系还不太可能。
2.微观层面
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近年来,我州环保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来看,全州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的状态上。而传统的国民经济衡量指标中却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环境成本等信息。
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格。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可是,国家和地方还没有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现行的会计规范准则也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存在。
(二)对策
发展恩施州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管理和建立法律法规、实行经济激励机制措施来推动其健康发展。
1.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积极引领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行动。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鼓励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改变那些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2. 法律的保障
全国人大已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在法律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保障和开端。但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外已经有很多发展产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州也应该根据州情,制定出必要的产业循环经济法规。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与本州生态循环产业实践的基础相结合,通过法规对产业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产业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使企业尽快成为其技术创新的主体。依靠改革将传统的经济体制转向循环经济的体制。通过改革,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破循环经济发展障碍。
4.绿色的技术支持
“绿色的技术”主要是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而绿色的技术支持其关键在于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运用循环经济技术和管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忽视环境、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发展模式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有机的结合。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或产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依托,建立起产业循环经济的体制和系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循环经济价值理论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8.
[2](美)麦克唐纳、(德)布朗嘉特.从摇披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仁[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
[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4]陈德昌.生态经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
[5]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9.
[6]诸大建,减漫丹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6):8-12.
[7](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8](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J].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第一作者简介:张新平,男,土家族,博士、教授,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第二作者简介:张茜,土家族,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祁彩云)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 恩施州
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绿色转型研究》(课题号:10BMZ045)的部分成果。
▲▲一、循环经济相关内容
(一)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的产生是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增长经济,也要求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把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整合起来的发展理念。其发展是将自然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现在,我们要改变经济单赢,转变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实行一种更加健康的发展模式。
2.生态经济学理论
20世纪中后期,美国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概念。生态经济学是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其基础理论是生态学,指导理论是经济学,其主题是围绕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二者关系。生态经济学是循环经济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解决了现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实现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内涵和三R原则
1.内涵
循环经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人们普遍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但是深入研究会发现,二者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范围、还是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的性质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相等价。
循环经济本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效率、绿色生态和消费相结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为核心和目标,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效益,使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三者有机的结合。是一种符合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为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2.三R原则
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下,经济系统中产生了逆向物流,实现了物质流和经济产品流的闭合。
减量化原则----此原则要求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经济活动一开始就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生产全过程,都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尽可能开发利用替代性可再生资源。
再使用原则----此原则要求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在使用方法和技术上尽可能延长资源的使用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此原则要求对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为使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作用之后再次变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再生的垃圾。
▲▲二、恩施州三大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恩施州农业循环经济
恩施州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了适合山区特点的立体种养模式,在充分利用土壤,光照,水分的前提下,进一步模式优化,根据不同的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扬长避短,进行优化配置,达到不同物种间温光,养分交换和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沼气池为核心的建设;另一种是立体农业建设。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将“五改三建两提高”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称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我州重点推广的模式有:林药种植模式、林间养殖模式、粮药间作模式、粮菜种植模式、粮油种植模式、种养结合模式、粮肥种植模式、稻鸭共育等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1.“生态庭院经济”模式
恩施州属于典型的山地,而山区中的农业生产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其特点是规模小、投入少、生产粗放。基于恩施州的实际情况,“生态庭院经济”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用沼气在农村的家庭里构建了物质能量的循环系统。把“种植作物—养殖畜禽—使用沼气——农户生活”想结合,充分利用了农户家里的畜禽粪便、农作物有机废弃物,实现了循环经济的“资源化” 、“再循环”、和“减量化”的目的。
2.“种—养—加”模式
由于恩施州是山区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地势结构的利用。“种—养—加”模式就是一个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恩施州的山地资源而设计的模式。该模式倡导发展高山、富硒的农作物,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形成生态产业链,采用最合理的资源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
恩施州的生态环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根据恩施州自身实际和农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出了“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该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是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生态循环为桥梁,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观光”进行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内独有的特色农业用作另一种农业的原材料,在生产环节开始就注重清洁生产,使废弃物得到循环再利用,将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打造成为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的恩施特色农业发展形式。
(二)恩施州工业循环经济
1.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富民强州离不开坚实的工业基础,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依托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的平台载体。在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设计出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间的循环,是生态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尽可能的减少废物排放,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来加强废物间的循环和再利用,最终实现园区的“零排放”。 近年来,恩施州各个生态工业园区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工业园,培育壮大了骨干龙头企业。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系。
2.生态工业体系目标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生产领域,以改造和整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让他们朝生态化方向转变为主。其中改造现存的不够完善的工业体系,从以下四个目标来建设生态工业体系。
首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作为基础建设,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水能、风能和铁磷硒等资源,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环境四者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城乡、就业和所有制的结构,提高人均GDP和生产、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最后, 提高科技教育质量。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是合理的利用高科技。结合恩施州现有的科技专业人才,合理的引进紧缺型人才,科学利用人才,使人才结构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倡导与当地高校产学研建设,培养一批职业技术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和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也为我州实施科技强州、人才强州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恩施州服务业循环经济
恩施州铁路的开通,使恩施州的旅游业方兴未艾。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也一起带动发展起来。在循环经济系统中,服务业本身可以通过引导绿色文明消费的方式,促使因服务业产生的废弃物,加速进入循环经济系统中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通过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大力推广能型的设备、设施。恩施州政府加强对服务业的行政执法管理。对排污设施、污染治理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同时还监督服务业所排的废水、废气、废油和噪声等设备、设施是否达到国家标准。通过效益成本的分析,建立利益引导机制,运用价格杠杆,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和清洁能源等措施。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态需要,而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资源和服务消费,是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的一种现代新型消费模式。“大力提倡和推行文明用餐与按需消费,从源头上减少浪费,降低餐饮垃圾的产生,尽量减少废物末端的处理量。并尽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餐饮垃圾。
▲▲三、恩施州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对策
(一)恩施州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宏观层面
任何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要经过长期的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我们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工作存在着不足。在这个大背景下,短时间建立起我国循环经济体系还不太可能。
2.微观层面
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近年来,我州环保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来看,全州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的状态上。而传统的国民经济衡量指标中却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环境成本等信息。
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格。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可是,国家和地方还没有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现行的会计规范准则也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存在。
(二)对策
发展恩施州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管理和建立法律法规、实行经济激励机制措施来推动其健康发展。
1.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积极引领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行动。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鼓励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改变那些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2. 法律的保障
全国人大已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在法律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保障和开端。但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外已经有很多发展产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州也应该根据州情,制定出必要的产业循环经济法规。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与本州生态循环产业实践的基础相结合,通过法规对产业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产业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使企业尽快成为其技术创新的主体。依靠改革将传统的经济体制转向循环经济的体制。通过改革,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破循环经济发展障碍。
4.绿色的技术支持
“绿色的技术”主要是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而绿色的技术支持其关键在于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运用循环经济技术和管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忽视环境、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发展模式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有机的结合。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或产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依托,建立起产业循环经济的体制和系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循环经济价值理论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8.
[2](美)麦克唐纳、(德)布朗嘉特.从摇披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仁[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
[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4]陈德昌.生态经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
[5]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9.
[6]诸大建,减漫丹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6):8-12.
[7](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8](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J].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第一作者简介:张新平,男,土家族,博士、教授,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第二作者简介:张茜,土家族,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祁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