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唱艺术发展进程与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素质提高,对于提高人们对美的审查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含义。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的相关定义进行简要的描述,对我国当前在合唱艺术的发展及指挥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见解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合唱;指挥;发展
引言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个国家合唱艺术水平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代表了该国家艺术文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环境中,推进我国合唱艺术的前进之路和提高合唱专业指挥人才的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
1.1合唱艺术
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大众艺术的发展水平,是通过多人的相互协作演唱,使得音乐作品展现为多层次、多声部的一种音乐形式。合唱包含了和声功能、转调、复调等多种旋律织体,富有声音表现力。合唱艺术可以提高音乐作品的立体感,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类似于交响乐的演奏,通过合唱乐队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声部的人共同或先后演唱,形成一种音色混合,展现出更丰富生动的声音。合唱艺术主要有男女声合唱、混声合唱,以及重唱加合唱、领唱加合唱等组合形式,混合后的声音具有更开阔的音域,以及更高的表现层次,声音更洪亮辽远,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对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感知力,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合唱艺术是集体艺术的结晶,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变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具有一定作用。
1.2合唱指挥
合唱指挥是一个合唱乐队的灵魂力量。合唱指挥不仅是音乐作品的诠释者,也是音乐作品的指挥者和表演者。指挥在合唱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作品,根据作品音节快慢、语气力度强弱不断调整指挥手势,不仅使得手势动作到位,且能体现出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指挥需要对音乐作品的各个换气点和呼吸点进行精准把握,在需要转换情感的地方应通过一定的动作提示,指导演唱者转换情绪。指挥的动作要优美协调,富有观赏性,动作要适度不夸张,核心力度应控制到手腕上,身体要保持挺拔姿势,以能更好地施展力量。另外,指挥需要充分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指挥中借助表情等辅助动作,更好地帮助演唱者诠释作品。作为一名合唱指挥,应全面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不仅对基本的乐理知识熟谙于心,且能对音乐发展史、著名音乐指挥家及代表性作品,全面予以把握,以能通过在实践中的演练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指挥水平。
1.3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的关系
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没有指挥的合唱将是散乱无章的,只有借助指挥的引领,合唱者才能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而指挥只有借助合唱艺术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两者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一部完整音乐作品,体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感染和陶冶观众,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合唱者与指挥需要具备融洽和谐的关系,在合唱进行中,多从对方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二者相融相长式提高。任何一方如果出现相对独立性,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表达个人化音乐观点,都将无法使合唱作品产生理想效果。
二、我国当前合唱艺术发展及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问题
2.1对合唱艺术的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这种情况分散了人们对艺术的注意力,尤其是合唱艺术这种对年青一代具有一定陌生感的艺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发展境地。同时,快餐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对艺术知识的接受肤浅化、表面化,对艺术形式的掌握和热爱出现片面化倾向,作为时代发展中坚力量的年轻一代,大多更青睐流行音乐,而对于合唱艺术这种需要在掌握一定乐理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和感受的艺术形式,则往往置之不理,对合唱艺术的生存现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2合唱艺术的发展道路出现不确定性
面对当前新的发展环境,合唱艺术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危机,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成为当下部分音乐学者关注和焦虑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应走一条通俗化、大众化的现代性发展之路,以保证合唱艺术较好地生存下去。但在具体的尝试中,由于部分音乐人士过于偏激的理解,使得一些高雅的合唱作品出现庸俗化、低俗化现象,严重破坏了音乐作品的形象,非但并没有对合唱艺术的发展有所裨益,还起到了一定反作用。
2.3合唱指挥专业人才出现相对匮乏现象
当今合唱指挥的稳定性人才较为缺乏,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合唱艺术和合唱指挥的重要作用,致使合唱指挥人才的专业性较差,且缺乏长久从业的意愿。首先,部分人片面认为合唱艺术就是一种群众歌咏娱乐活动,无需专门的合唱指挥进行指导,略懂音乐指挥知识的人均能胜任,这种偏颇认识,制约了专业性合唱指挥人才的发展。其次,另一部分专业人士则认为合唱指挥是一种较为难掌握的指挥艺术,即使进行了系统学习,今后的就业发展之路也难以确定,因此往往打消了成为合唱指挥的念头。再次,一些客观原因制约了合唱指挥人才的发展,由于当前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高校以及音乐教育机构,对于指挥专业的整体设置数量较为短缺,造成了专业性的合唱指挥人才十分匮乏。
三、促进合唱艺术发展及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1提高大众对合唱艺术的认识
合唱艺术作为大众较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形式,与大众的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应充分借助当下丰富的媒体形式,通过扩大宣传,来转变人们对于合唱艺术的认识,使部分群众不再认为合唱艺术是一种高雅的、脱离生活的艺术,而应通过对合唱艺术的全方位认识,了解到合唱艺术也可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对合唱艺术产生热爱之情。尤其应对年青一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唱艺术普及,让他们在追求流行音乐的同时,也能对合唱艺术形成一定认知,并在不断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参与到合唱艺术中来,促进合唱艺术的不断发展。
3.2不断明确合唱艺术的发展道路,促进合唱艺术的长远发展
合唱艺术要想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及时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避免走入死胡同,出現生存困顿局面。合唱艺术本就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若能使得合唱艺术与当前的大众艺术实现很好融合,走一条大众化的艺术审美之路,对于改善合唱艺术当前的发展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2扩大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规模,促进专业指挥水平的不断提升
鉴于当前专业性合唱指挥人才的相对匮乏现状,应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扩大专业指挥人才队伍。首先,应借助指挥人才的专业性知识,对合唱指挥职业进行一定宣传,以改变整个社会对合唱指挥人才的看法,不仅使部分人不再忽视合唱指挥专业性人才的重要作用,能看到合唱指挥人才自身的特色;且能使另一部分片面将合唱艺术完全高雅化的人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人才。其次,应不断扩大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使高校和音乐教育机构适当增加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数量,为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应有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良好发展与培养的前提下,应该对在发展和培养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两者的发展提高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傅珍凤. 管窥20世纪以来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苏超. 俄罗斯合唱对中国合唱发展的影响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3]阎宝林.提高校园合唱水准不容忽视的非演唱因素(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3(05):4-7.
[4]陈新平.当前我国合唱事业发展问题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2):115-117.
[5]马达.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关键词:合唱;指挥;发展
引言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个国家合唱艺术水平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代表了该国家艺术文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环境中,推进我国合唱艺术的前进之路和提高合唱专业指挥人才的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
1.1合唱艺术
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大众艺术的发展水平,是通过多人的相互协作演唱,使得音乐作品展现为多层次、多声部的一种音乐形式。合唱包含了和声功能、转调、复调等多种旋律织体,富有声音表现力。合唱艺术可以提高音乐作品的立体感,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类似于交响乐的演奏,通过合唱乐队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声部的人共同或先后演唱,形成一种音色混合,展现出更丰富生动的声音。合唱艺术主要有男女声合唱、混声合唱,以及重唱加合唱、领唱加合唱等组合形式,混合后的声音具有更开阔的音域,以及更高的表现层次,声音更洪亮辽远,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对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感知力,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合唱艺术是集体艺术的结晶,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变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具有一定作用。
1.2合唱指挥
合唱指挥是一个合唱乐队的灵魂力量。合唱指挥不仅是音乐作品的诠释者,也是音乐作品的指挥者和表演者。指挥在合唱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作品,根据作品音节快慢、语气力度强弱不断调整指挥手势,不仅使得手势动作到位,且能体现出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指挥需要对音乐作品的各个换气点和呼吸点进行精准把握,在需要转换情感的地方应通过一定的动作提示,指导演唱者转换情绪。指挥的动作要优美协调,富有观赏性,动作要适度不夸张,核心力度应控制到手腕上,身体要保持挺拔姿势,以能更好地施展力量。另外,指挥需要充分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指挥中借助表情等辅助动作,更好地帮助演唱者诠释作品。作为一名合唱指挥,应全面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不仅对基本的乐理知识熟谙于心,且能对音乐发展史、著名音乐指挥家及代表性作品,全面予以把握,以能通过在实践中的演练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指挥水平。
1.3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的关系
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没有指挥的合唱将是散乱无章的,只有借助指挥的引领,合唱者才能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而指挥只有借助合唱艺术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两者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一部完整音乐作品,体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感染和陶冶观众,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合唱者与指挥需要具备融洽和谐的关系,在合唱进行中,多从对方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二者相融相长式提高。任何一方如果出现相对独立性,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表达个人化音乐观点,都将无法使合唱作品产生理想效果。
二、我国当前合唱艺术发展及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问题
2.1对合唱艺术的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这种情况分散了人们对艺术的注意力,尤其是合唱艺术这种对年青一代具有一定陌生感的艺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发展境地。同时,快餐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对艺术知识的接受肤浅化、表面化,对艺术形式的掌握和热爱出现片面化倾向,作为时代发展中坚力量的年轻一代,大多更青睐流行音乐,而对于合唱艺术这种需要在掌握一定乐理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和感受的艺术形式,则往往置之不理,对合唱艺术的生存现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2合唱艺术的发展道路出现不确定性
面对当前新的发展环境,合唱艺术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危机,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成为当下部分音乐学者关注和焦虑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应走一条通俗化、大众化的现代性发展之路,以保证合唱艺术较好地生存下去。但在具体的尝试中,由于部分音乐人士过于偏激的理解,使得一些高雅的合唱作品出现庸俗化、低俗化现象,严重破坏了音乐作品的形象,非但并没有对合唱艺术的发展有所裨益,还起到了一定反作用。
2.3合唱指挥专业人才出现相对匮乏现象
当今合唱指挥的稳定性人才较为缺乏,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合唱艺术和合唱指挥的重要作用,致使合唱指挥人才的专业性较差,且缺乏长久从业的意愿。首先,部分人片面认为合唱艺术就是一种群众歌咏娱乐活动,无需专门的合唱指挥进行指导,略懂音乐指挥知识的人均能胜任,这种偏颇认识,制约了专业性合唱指挥人才的发展。其次,另一部分专业人士则认为合唱指挥是一种较为难掌握的指挥艺术,即使进行了系统学习,今后的就业发展之路也难以确定,因此往往打消了成为合唱指挥的念头。再次,一些客观原因制约了合唱指挥人才的发展,由于当前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高校以及音乐教育机构,对于指挥专业的整体设置数量较为短缺,造成了专业性的合唱指挥人才十分匮乏。
三、促进合唱艺术发展及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1提高大众对合唱艺术的认识
合唱艺术作为大众较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形式,与大众的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应充分借助当下丰富的媒体形式,通过扩大宣传,来转变人们对于合唱艺术的认识,使部分群众不再认为合唱艺术是一种高雅的、脱离生活的艺术,而应通过对合唱艺术的全方位认识,了解到合唱艺术也可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对合唱艺术产生热爱之情。尤其应对年青一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唱艺术普及,让他们在追求流行音乐的同时,也能对合唱艺术形成一定认知,并在不断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参与到合唱艺术中来,促进合唱艺术的不断发展。
3.2不断明确合唱艺术的发展道路,促进合唱艺术的长远发展
合唱艺术要想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及时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避免走入死胡同,出現生存困顿局面。合唱艺术本就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若能使得合唱艺术与当前的大众艺术实现很好融合,走一条大众化的艺术审美之路,对于改善合唱艺术当前的发展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2扩大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规模,促进专业指挥水平的不断提升
鉴于当前专业性合唱指挥人才的相对匮乏现状,应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扩大专业指挥人才队伍。首先,应借助指挥人才的专业性知识,对合唱指挥职业进行一定宣传,以改变整个社会对合唱指挥人才的看法,不仅使部分人不再忽视合唱指挥专业性人才的重要作用,能看到合唱指挥人才自身的特色;且能使另一部分片面将合唱艺术完全高雅化的人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人才。其次,应不断扩大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使高校和音乐教育机构适当增加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数量,为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应有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良好发展与培养的前提下,应该对在发展和培养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两者的发展提高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傅珍凤. 管窥20世纪以来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苏超. 俄罗斯合唱对中国合唱发展的影响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3]阎宝林.提高校园合唱水准不容忽视的非演唱因素(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3(05):4-7.
[4]陈新平.当前我国合唱事业发展问题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2):115-117.
[5]马达.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