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市场的繁荣激发了文化创作的活力,却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文学真实是必要的,在文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息息相关,真实与虚构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共同为文学艺术创造价值。
关键词:真实性;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虚构性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学创作逐渐朝着市场化、职业化方向转变,用文学打造“乌托邦”和“象牙塔”以供躲避的方式很常见。作品过于浪漫化,缺乏真实性,不是文学成长的健康方向,文学的真实性十分值得强调和讨论。
一、文学艺术真实的必要性及作用
文学艺术的真实性是一切文学的生命,早在古希腊“摹仿”说开始,文学艺术与现实就已经产生了分隔不开的关系,柏拉图认为艺术“应该指责的最严重的毛病就是说谎”,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也说:“承认文学主要意义是解释生活现象之后,我们还要求文学具有一个因素,缺了这个因素,文学就没有什么价值,这就是真实”。
而在文学体系中,现实主义是最能体现作品真实性的一个流派,谈到现实主义不得不提到巴尔扎尔,《人间喜剧》这部包罗了法国各类现实的“百科全书”,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巴尔扎克强调细节的描写,如《高老头》中对高老头公寓中糜烂的金钱的臭味和房东太太身上的铜臭味都做了描写,把当时人们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细节中渗透出来。除了细节描写,真实的另一表现便是作品中对环境的描写。托尔斯泰主张通过环境来展现人物活动,在其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都运用了大量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写《战争与和平》时,托尔斯泰阅读了大量有关历史事件的文献,专门采访了当时战争的参战士兵,力求真实。福楼拜认为小说家应该像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进行准确的描写,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念,他将文学比作一面镜子,客观冷静地反映社会生活,主张“纯客观”,删去自我,他说:“文学作品的一字一页都不应当有一丁点儿作者观点和意图的痕迹”。
二、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
文学真实并不是一味的只强调真实。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个真实案例的简单堆砌,文学作品与科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具有文学性,是作者对生活的提炼和感想,其反映的真实是主观上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文学艺术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交融,取自于现实生活的题材要在作者的手中加工再造,在真实性方面,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说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王维有“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自然景物在作者的诗词中,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存在,寄托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者主观情感外化的表现,当作者看到这些自然景物时的情感体验当然真实,那么把这些情感客观化,利用自然来表达情感也是真实。这些比喻、拟人的手法就是主客体的统一。
文学真实是可能与现实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主张艺术创作遵循“可然律”和“必然律”原则,他说:“(历史学家和诗人)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描述已经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在浪漫主义神话故事中,《聊斋》中的人鬼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现实中存在爱情。这些艺术形象的构思,遵循着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发展,这样的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在假定性情境中的真实。
文学真实还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投射到书中形成他自己的思想,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创作主体激发的独特情感,时代色彩对作品的影响等都是构成作品独特性的原因。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同游秦淮河时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朱自清的文章萦绕著悲哀忧郁的气息,而俞平伯的文章充满了哲学的超脱闲逸。在相同环境下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使得作品的感情基调一忧一喜,带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特点。
三、真实性与虚构性
闻一多说: “绝对的写实就是艺术的破产”,诚然写文章需要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是虚构并不影响真实,反而虚构更能表达真实。生活中的实事,充满了偶然,这些偶然的真实在作品中书写就要虚构出符合此偶然的环境,使其合情合理。
《二十二条军规》中包含了荒唐的条例和丑陋的人性,士兵不再是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成了贪生怕死的小人。但是这样的形象能为读者所接受也是因为在海勒所构建的荒诞无理的世界中,逃离和躲避似乎是最可行的办法,病态和荒诞的黑色幽默取得了可怕的喜剧效果,有了超现实的影响,让读者在颠倒的世界中反思自我,暴露人性的丑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主要是以纪实为特征的文学创作方法,在中国,“非虚构”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上,如夏衍的《包身工》、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汪曾祺也强调“非虚构”,他强调:“现代读者要求的是真实,想读的是生活、生活本身。一个作者的责任只是把你看到的,想过的一点生活诚实地告诉读者”,这样的主张让汪曾祺的小说、散文都具有真实、亲近的魅力。
是否“非虚构”文学能把虚构性完全抛开,作品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真实可信的呢?文学抒发的是作者对世界的看法,文学作品中必然要体现对社会的思考,真实和虚构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是辩证统一的存在于文学作品中。“非虚构”中的“非”不是“全权否定,”而是“最大限度的不”。
与“非虚构”相对立的,是悬疑小说、魔幻小说、恐怖小说、推理小说这一类的“完全虚构”。推理小说,是虚构按着逻辑一步一步推理得到真实的答案,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乙一的《Goth断掌事件》,层层铺垫,结局出人意料,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获得精神的满足。魔幻小说如《哈利波特》,恐怖小说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这类的小说也是运用了大量虚构为我们构造出或美好或惊悚的世界,但里面的细节让人沉迷其中,不自觉的投射到现实生活。
这是小说中蕴含的另一种真实是:“当客观真实在虚构的动力作用下,走进文本之中,并与文本的虚构结合成可能、合理的世界之后,艺术真实诞生了” 。
其实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在文学作品中都会存在,主要取决于作品的类型、风格、题材等,或是利用何种手段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情,文学真实性排斥的是“胡编乱造”的虚构,“有理有据”的虚构是绝对赞成的。
参考文献:
[1]殷企平,朱光博.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5]罗钢.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6]林春凤.初探张爱玲文学作品真实性[J].科教导刊,2012(11).
[7]陈英.文章淡淡忆儿时—论汪曾祺小说的“非虚构”元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2).
[8]崔放.魔幻与现实的统整—爱·伦坡悬疑小说浅赏[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
[9]徐洪娟,孙玥,陈盈旭.谈文学创作中的真实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4).
[10]张宏梁.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科学性[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1]马豫星文学不完全是虚构—《莫把文学当生活》[J].知识窗,2015(14).
[12]李云霄.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论[D].西南大学,2015.
[13]王新.文学叙事:真实与虚构的辩证互动关系研究——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D].闽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真实性;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虚构性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学创作逐渐朝着市场化、职业化方向转变,用文学打造“乌托邦”和“象牙塔”以供躲避的方式很常见。作品过于浪漫化,缺乏真实性,不是文学成长的健康方向,文学的真实性十分值得强调和讨论。
一、文学艺术真实的必要性及作用
文学艺术的真实性是一切文学的生命,早在古希腊“摹仿”说开始,文学艺术与现实就已经产生了分隔不开的关系,柏拉图认为艺术“应该指责的最严重的毛病就是说谎”,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也说:“承认文学主要意义是解释生活现象之后,我们还要求文学具有一个因素,缺了这个因素,文学就没有什么价值,这就是真实”。
而在文学体系中,现实主义是最能体现作品真实性的一个流派,谈到现实主义不得不提到巴尔扎尔,《人间喜剧》这部包罗了法国各类现实的“百科全书”,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巴尔扎克强调细节的描写,如《高老头》中对高老头公寓中糜烂的金钱的臭味和房东太太身上的铜臭味都做了描写,把当时人们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细节中渗透出来。除了细节描写,真实的另一表现便是作品中对环境的描写。托尔斯泰主张通过环境来展现人物活动,在其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都运用了大量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写《战争与和平》时,托尔斯泰阅读了大量有关历史事件的文献,专门采访了当时战争的参战士兵,力求真实。福楼拜认为小说家应该像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进行准确的描写,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念,他将文学比作一面镜子,客观冷静地反映社会生活,主张“纯客观”,删去自我,他说:“文学作品的一字一页都不应当有一丁点儿作者观点和意图的痕迹”。
二、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
文学真实并不是一味的只强调真实。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个真实案例的简单堆砌,文学作品与科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具有文学性,是作者对生活的提炼和感想,其反映的真实是主观上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文学艺术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交融,取自于现实生活的题材要在作者的手中加工再造,在真实性方面,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说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王维有“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自然景物在作者的诗词中,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存在,寄托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者主观情感外化的表现,当作者看到这些自然景物时的情感体验当然真实,那么把这些情感客观化,利用自然来表达情感也是真实。这些比喻、拟人的手法就是主客体的统一。
文学真实是可能与现实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主张艺术创作遵循“可然律”和“必然律”原则,他说:“(历史学家和诗人)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描述已经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在浪漫主义神话故事中,《聊斋》中的人鬼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现实中存在爱情。这些艺术形象的构思,遵循着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发展,这样的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在假定性情境中的真实。
文学真实还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投射到书中形成他自己的思想,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创作主体激发的独特情感,时代色彩对作品的影响等都是构成作品独特性的原因。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同游秦淮河时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朱自清的文章萦绕著悲哀忧郁的气息,而俞平伯的文章充满了哲学的超脱闲逸。在相同环境下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使得作品的感情基调一忧一喜,带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特点。
三、真实性与虚构性
闻一多说: “绝对的写实就是艺术的破产”,诚然写文章需要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是虚构并不影响真实,反而虚构更能表达真实。生活中的实事,充满了偶然,这些偶然的真实在作品中书写就要虚构出符合此偶然的环境,使其合情合理。
《二十二条军规》中包含了荒唐的条例和丑陋的人性,士兵不再是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成了贪生怕死的小人。但是这样的形象能为读者所接受也是因为在海勒所构建的荒诞无理的世界中,逃离和躲避似乎是最可行的办法,病态和荒诞的黑色幽默取得了可怕的喜剧效果,有了超现实的影响,让读者在颠倒的世界中反思自我,暴露人性的丑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主要是以纪实为特征的文学创作方法,在中国,“非虚构”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上,如夏衍的《包身工》、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汪曾祺也强调“非虚构”,他强调:“现代读者要求的是真实,想读的是生活、生活本身。一个作者的责任只是把你看到的,想过的一点生活诚实地告诉读者”,这样的主张让汪曾祺的小说、散文都具有真实、亲近的魅力。
是否“非虚构”文学能把虚构性完全抛开,作品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真实可信的呢?文学抒发的是作者对世界的看法,文学作品中必然要体现对社会的思考,真实和虚构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是辩证统一的存在于文学作品中。“非虚构”中的“非”不是“全权否定,”而是“最大限度的不”。
与“非虚构”相对立的,是悬疑小说、魔幻小说、恐怖小说、推理小说这一类的“完全虚构”。推理小说,是虚构按着逻辑一步一步推理得到真实的答案,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乙一的《Goth断掌事件》,层层铺垫,结局出人意料,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获得精神的满足。魔幻小说如《哈利波特》,恐怖小说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这类的小说也是运用了大量虚构为我们构造出或美好或惊悚的世界,但里面的细节让人沉迷其中,不自觉的投射到现实生活。
这是小说中蕴含的另一种真实是:“当客观真实在虚构的动力作用下,走进文本之中,并与文本的虚构结合成可能、合理的世界之后,艺术真实诞生了” 。
其实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在文学作品中都会存在,主要取决于作品的类型、风格、题材等,或是利用何种手段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情,文学真实性排斥的是“胡编乱造”的虚构,“有理有据”的虚构是绝对赞成的。
参考文献:
[1]殷企平,朱光博.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5]罗钢.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6]林春凤.初探张爱玲文学作品真实性[J].科教导刊,2012(11).
[7]陈英.文章淡淡忆儿时—论汪曾祺小说的“非虚构”元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2).
[8]崔放.魔幻与现实的统整—爱·伦坡悬疑小说浅赏[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
[9]徐洪娟,孙玥,陈盈旭.谈文学创作中的真实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4).
[10]张宏梁.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科学性[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1]马豫星文学不完全是虚构—《莫把文学当生活》[J].知识窗,2015(14).
[12]李云霄.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论[D].西南大学,2015.
[13]王新.文学叙事:真实与虚构的辩证互动关系研究——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D].闽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