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沈丘县冯营乡第二初级中学 河南 466300)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搞好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应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明确阅读教学的任务;抓住问读教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64-02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積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因此,搞好阅读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觉得要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明确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但要完成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言语任务,而且还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引申拓展到社会中相关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性、认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教会他们会欢乐,能欢乐的能力等。
1.1 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文化、社会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它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还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社会当中。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社会中的文化知识,语文这个载体责无旁贷。
1.2教会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思想性,指明了语文训练过程中正确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古代“文以载道”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1.3教会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人性。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许多教育专著也明确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个性。教材反映的“美”丑¨并非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美感去调动、启发学生。
1.4教会学生懂得欢乐、创造欢乐。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模仿“孔大人”的迂腐无知;在讲《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体会“噫,好了,我中了”的疯劲,模仿“老丈人”那趋炎附势的丑态;在讲《归园田居》时我让学生动手画出“带月荷锄归”的闲适画面;在上《白毛女》时,让学生高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2 抓住问读教学的着力点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当前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环节上。阅读教学。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的模式回归到发展阅读能力上来,如何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阅读目标,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必须从“语感训练”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下功夫。
2.1 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可以说,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内容大致有声音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意蕴感、情味感、形象感、审美感等。加强语感训练,无疑拓宽了阅读教学的内容,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语感教学呢?我认为在宏观上,主要是强调语感实践。即让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加强语感:
让他们“听一听、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讲一讲、写一写”,通过教师的监督和集体的惯性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好的习惯。同时,把训练当作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把每篇课文还原到作者写作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之中,然后模仿课文现身说法,重在亲身体会和感知,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2.2 整体把握——带领学生从文章是走个来回。
阅读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在阅读这个表面上看去稳当而冷静的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智力活动,“而这一巨大的智力空间的核心部分便是理解。
阅读理解的“四化”,其实质是对阅读对象的整体把握。人们只有整体地、全面地把握所读,才有可能达到理解的“四化”。比如对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如果只是进行局部的分析,只是注重其“外化''的形式,不把它放到整个读物中去全盘思考,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体察其结构对主题的深化及作者的用意。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去一步一步认识和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从而全面地整体地高屋建瓴地理解课文内容,真正读懂课文,努力造成一种能使学生和作者具有共同的思路和语言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课文达到心有灵犀的程度。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同时阅读过程又是一个系统,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一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最后综合为整体以解决问题,遵从整体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把握课文,提高能力。
从阅读教学过程看,整体阅读必须遵循“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的原则。张志公先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有过具体而通俗的阐述,他说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分解纽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即他所说的”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过来回”。这里指明了阅读的过程,强调从整体出发,重视综合,由整体而部分,由综合而分析,把整体摆在首位;由综合开始,这是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教师每上一节课,都应当问问自己:“我从整体上教会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了吗?”而不应当只问自己:“对文章的每个部分,我都讲清楚了吗?”为此,每教一篇文章,都必须注意前后两个“综合”,组织他们交换和讨论自己最初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人的分析和探讨,并达到顺理成章的综合,使这种综合水到渠成,而不是“贴标签”。阅读教学注重“语感训练”和“整体把握”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不可缺少的“双翼”,让语文教学展翅高翔,飞向广阔的天空。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搞好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应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明确阅读教学的任务;抓住问读教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64-02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積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因此,搞好阅读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觉得要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明确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但要完成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言语任务,而且还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引申拓展到社会中相关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性、认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教会他们会欢乐,能欢乐的能力等。
1.1 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文化、社会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它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还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社会当中。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社会中的文化知识,语文这个载体责无旁贷。
1.2教会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思想性,指明了语文训练过程中正确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古代“文以载道”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1.3教会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人性。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许多教育专著也明确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个性。教材反映的“美”丑¨并非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美感去调动、启发学生。
1.4教会学生懂得欢乐、创造欢乐。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模仿“孔大人”的迂腐无知;在讲《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体会“噫,好了,我中了”的疯劲,模仿“老丈人”那趋炎附势的丑态;在讲《归园田居》时我让学生动手画出“带月荷锄归”的闲适画面;在上《白毛女》时,让学生高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2 抓住问读教学的着力点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当前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环节上。阅读教学。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的模式回归到发展阅读能力上来,如何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阅读目标,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必须从“语感训练”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下功夫。
2.1 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可以说,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内容大致有声音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意蕴感、情味感、形象感、审美感等。加强语感训练,无疑拓宽了阅读教学的内容,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语感教学呢?我认为在宏观上,主要是强调语感实践。即让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加强语感:
让他们“听一听、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讲一讲、写一写”,通过教师的监督和集体的惯性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好的习惯。同时,把训练当作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把每篇课文还原到作者写作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之中,然后模仿课文现身说法,重在亲身体会和感知,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2.2 整体把握——带领学生从文章是走个来回。
阅读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在阅读这个表面上看去稳当而冷静的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智力活动,“而这一巨大的智力空间的核心部分便是理解。
阅读理解的“四化”,其实质是对阅读对象的整体把握。人们只有整体地、全面地把握所读,才有可能达到理解的“四化”。比如对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如果只是进行局部的分析,只是注重其“外化''的形式,不把它放到整个读物中去全盘思考,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体察其结构对主题的深化及作者的用意。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去一步一步认识和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从而全面地整体地高屋建瓴地理解课文内容,真正读懂课文,努力造成一种能使学生和作者具有共同的思路和语言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课文达到心有灵犀的程度。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同时阅读过程又是一个系统,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一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最后综合为整体以解决问题,遵从整体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把握课文,提高能力。
从阅读教学过程看,整体阅读必须遵循“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的原则。张志公先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有过具体而通俗的阐述,他说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分解纽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即他所说的”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过来回”。这里指明了阅读的过程,强调从整体出发,重视综合,由整体而部分,由综合而分析,把整体摆在首位;由综合开始,这是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教师每上一节课,都应当问问自己:“我从整体上教会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了吗?”而不应当只问自己:“对文章的每个部分,我都讲清楚了吗?”为此,每教一篇文章,都必须注意前后两个“综合”,组织他们交换和讨论自己最初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人的分析和探讨,并达到顺理成章的综合,使这种综合水到渠成,而不是“贴标签”。阅读教学注重“语感训练”和“整体把握”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不可缺少的“双翼”,让语文教学展翅高翔,飞向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