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调查数据和其他文献分析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包括:空气及水源污染、土地资源不合理使用等。提出的对策包括: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点、规定,完善后续处理;推广使用绿色能源以及针对农村不同群体的层次性加大宣传、教育,严抓严管等。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农村生态文明改革关键在于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整治必须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找到平衡点。通过对江苏省苏南某些农村常住居民的调查,本文发现许多农村都存在生活废弃物处理不当、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并针对共性问题,结合居民建议给出对策。
一、生态环境改善方面
(一)村民有清晰环保意识
76.4%的被调查村民清醒意识到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会阻碍发展甚至造成严重威胁。相较于从前,村民的环保意识在提升,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使得人民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再次迈入新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也有了新的思考和期盼。
(二)生活废弃物处理得到改善
绝大部分村民反映垃圾回收定点已经设置完成,垃圾得到了集中回收处理,而不是如同过去几十年的随意“丢弃”,这是显著的纵向改善。
(三)加强了监督管理,秸秆焚烧问题得到控制
被调查村民反映村委会宣传禁止焚烧秸秆的工作力度较大,拉条幅、张贴公告告知村民勿焚烧秸秆,合理回收以及再利用秸秆,避免空气污染。进入“当季”,村委会也会组成相应管理监督小组随时关注劝阻村民焚烧秸秆的行为,保护当地空气质量。
(四)清洁能用的使用率提升、推广度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94.4%的村民反映农村家庭都在使用液化气瓶、管道煤气或者天然气,也已经普及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能源种类绿色化、生态保护化。
(五)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大部分能科学养殖家禽
相较于过去的整体以人力作为基础,农村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播种机、收割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种植收割。种子站会有专人做出农作物种植的指导,合理施肥施药,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的安全质量。此外,农村中大幅减少“放养家禽”的情况,多数农户选择了圈养家禽、妥善处理家禽粪便。
二、存在的共性环境问题
(一)生活废弃物品部分处理不当
结合调查数据进行今昔纵向对比可知,生活废弃物处理改良效果显著。但部分被调查者也反馈,自己居住的村庄还是存在生活垃圾乱丢甚至露天焚烧的问题,并且垃圾有时过于集中,挤出“库存范围”,回收点反而“超负荷运转”。
(二)水源污染严重且未得到改善
半数以上被调查村民反映农村的水源污染问题突出。首先,由于部分垃圾回收点就在水源周围,生活废弃物未能“入箱”,直接丢进水源里或胡乱堆积在水边;其次,在多数农村,农田周围会有“池塘”,农药、化肥等的部分非科学合理使用污染到紧密联系的水源,譬如没有能够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会会随下渗的土壤污染地下水;再次,当前许多工厂“落户”农村,工业废弃物的不妥善处理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最后,存在其他因素也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水源污染。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进步,但程度不够高
虽然农村已经开始利用现代机器来种植收割粮食作物,但是在农村多是各家各户的小面积种植,不是新型农庄的大面积种植,没有形成“现代机械化”的种植体系,种植过程各阶段还是以人力为基础,过程中难免会使用化肥、农药等。而如今的农业种植,很少用到有机化肥,把本来优势明显的生物资源转化成了“污染”。当下即便滥用非有机化肥这种状況已经得到控制改善,但有时会超出合理使用范围,伤害到土壤质量;另外,土地资源使用不尽合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进入到乡镇、城市企业工作,“留守”在村庄里的是“黄发垂髫”,所以没有足够年轻化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作物种植当中,一部分农田处于“闲置”状态。
(四)仍在使用非清洁能源
96.67%的反馈比例证明农村使用能源的质量在提升,但是仍存在部分农户使用煤、焚烧秸秆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三、原因分析
(一)村民缺乏深度化环保意识,对环保政策没有足够理解
若宣传、教育不到位,没有“通俗易懂”的解释,村民即使听说过相应保护工作的名称,没有对其中具体内容、含义的理解,也会使得当地居民缺乏有深度的环保意识,停留在“姑且听过”的层次。除去65.28%村民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半数以上了解退耕还林、新型城镇化政策,村民对于其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均在30%左右。
(二)生活废弃物处理规定不完善、设施不足
由当地居民反馈可知,村中仍然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生活垃圾乱丢、胡乱焚烧的现象。首先,部分地方并没有完整合理的生活废弃物处理规定;同时,在一个垃圾回收点周围的农户比较密集,垃圾回收点的数量难免不足,一个垃圾回收点能够“容纳”的废弃物数量是有上限的,承载不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当前的垃圾回收点有时并不能“分类回收”,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废弃物堆在一起,后续的垃圾处理不及时也会导致废弃物堆积。
(三)其他因素
农村的环境污染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设备工业污染、农药、化肥、焚烧秸秆、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等都是原因。
四、对策
通过对当地居民意见的整合分析,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
(一)针对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层次性,加大宣传进行解释 当下的农村中许多人没有能够接受高層次教育、甚至没能接受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当地的政府、村委会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联合农业、环保、教育和媒体等多个部门加大宣传教育,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得保证村民心中有数。
(二)完善生活废弃物处理规定、后续工作
农村的垃圾回收定点可以进一步完善:将垃圾分类回收,及时妥当处理有害废弃物;适当增加回收点数量,避免垃圾过于集中;及时进行集中的后续处理,避免“日积月累”。
(三)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规范土地资源科学使用
有相关实证研究证明从长期来看,农业的机械化与农村环境相互存在显著的影响,现代化程度关乎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良好优质的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的经济举足轻重,必须处理好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科学饲养家禽,切忌乱放乱养
当前,农村地区的家禽养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改善。必须坚持推广这种做法,发展私人经济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五)加强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农村小部分家庭仍使用煤、柴草、秸秆等能源说明:仍需加强推广提高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覆盖率,从根源上保护空气质量。科学合理回收使用秸秆,杜绝露天焚烧秸秆。当下,各地村委会都在宣传回收利用秸秆的意义,也加大力度在收割季节管理监督颜控焚烧秸秆的现象。未来必须要坚持进行禁止焚烧秸秆、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继续整改。
(六)加强对水源的整治和改善,完善监管
在过去几十年里,村中的人民可以下河游泳、捉鱼,这种现象现在几乎不可能看到,绿水还停留在污水的状态,所以需要对水源进行监测管理,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五、结论
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必须找到基础原因,针对性地实施措施进行整治。在新时代,公众的参与度才是贯彻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动力,民众必须跟随“乡村振兴”战略的脚步,而政府、村委会必须加大力度、加紧进度做到“防”、“管”、“治”三管齐下,在国家方针政策领导下,以大局为出发点,团结一心为绿水青山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芳,李成友,张红丽.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7(06).
[2]李咏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度探析[J].农村经济,2015(12).
[3]曹伟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32).
[4]刘亚琼,黄英.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12).
[5]闻雅,周恩远.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6).
[6]胡文婧.公众参与视域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
(作者单位:朱叶琴,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葛雯君,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农村生态文明改革关键在于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整治必须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找到平衡点。通过对江苏省苏南某些农村常住居民的调查,本文发现许多农村都存在生活废弃物处理不当、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并针对共性问题,结合居民建议给出对策。
一、生态环境改善方面
(一)村民有清晰环保意识
76.4%的被调查村民清醒意识到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会阻碍发展甚至造成严重威胁。相较于从前,村民的环保意识在提升,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使得人民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再次迈入新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也有了新的思考和期盼。
(二)生活废弃物处理得到改善
绝大部分村民反映垃圾回收定点已经设置完成,垃圾得到了集中回收处理,而不是如同过去几十年的随意“丢弃”,这是显著的纵向改善。
(三)加强了监督管理,秸秆焚烧问题得到控制
被调查村民反映村委会宣传禁止焚烧秸秆的工作力度较大,拉条幅、张贴公告告知村民勿焚烧秸秆,合理回收以及再利用秸秆,避免空气污染。进入“当季”,村委会也会组成相应管理监督小组随时关注劝阻村民焚烧秸秆的行为,保护当地空气质量。
(四)清洁能用的使用率提升、推广度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94.4%的村民反映农村家庭都在使用液化气瓶、管道煤气或者天然气,也已经普及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能源种类绿色化、生态保护化。
(五)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大部分能科学养殖家禽
相较于过去的整体以人力作为基础,农村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播种机、收割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种植收割。种子站会有专人做出农作物种植的指导,合理施肥施药,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的安全质量。此外,农村中大幅减少“放养家禽”的情况,多数农户选择了圈养家禽、妥善处理家禽粪便。
二、存在的共性环境问题
(一)生活废弃物品部分处理不当
结合调查数据进行今昔纵向对比可知,生活废弃物处理改良效果显著。但部分被调查者也反馈,自己居住的村庄还是存在生活垃圾乱丢甚至露天焚烧的问题,并且垃圾有时过于集中,挤出“库存范围”,回收点反而“超负荷运转”。
(二)水源污染严重且未得到改善
半数以上被调查村民反映农村的水源污染问题突出。首先,由于部分垃圾回收点就在水源周围,生活废弃物未能“入箱”,直接丢进水源里或胡乱堆积在水边;其次,在多数农村,农田周围会有“池塘”,农药、化肥等的部分非科学合理使用污染到紧密联系的水源,譬如没有能够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会会随下渗的土壤污染地下水;再次,当前许多工厂“落户”农村,工业废弃物的不妥善处理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最后,存在其他因素也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水源污染。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进步,但程度不够高
虽然农村已经开始利用现代机器来种植收割粮食作物,但是在农村多是各家各户的小面积种植,不是新型农庄的大面积种植,没有形成“现代机械化”的种植体系,种植过程各阶段还是以人力为基础,过程中难免会使用化肥、农药等。而如今的农业种植,很少用到有机化肥,把本来优势明显的生物资源转化成了“污染”。当下即便滥用非有机化肥这种状況已经得到控制改善,但有时会超出合理使用范围,伤害到土壤质量;另外,土地资源使用不尽合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进入到乡镇、城市企业工作,“留守”在村庄里的是“黄发垂髫”,所以没有足够年轻化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作物种植当中,一部分农田处于“闲置”状态。
(四)仍在使用非清洁能源
96.67%的反馈比例证明农村使用能源的质量在提升,但是仍存在部分农户使用煤、焚烧秸秆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三、原因分析
(一)村民缺乏深度化环保意识,对环保政策没有足够理解
若宣传、教育不到位,没有“通俗易懂”的解释,村民即使听说过相应保护工作的名称,没有对其中具体内容、含义的理解,也会使得当地居民缺乏有深度的环保意识,停留在“姑且听过”的层次。除去65.28%村民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半数以上了解退耕还林、新型城镇化政策,村民对于其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均在30%左右。
(二)生活废弃物处理规定不完善、设施不足
由当地居民反馈可知,村中仍然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生活垃圾乱丢、胡乱焚烧的现象。首先,部分地方并没有完整合理的生活废弃物处理规定;同时,在一个垃圾回收点周围的农户比较密集,垃圾回收点的数量难免不足,一个垃圾回收点能够“容纳”的废弃物数量是有上限的,承载不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当前的垃圾回收点有时并不能“分类回收”,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废弃物堆在一起,后续的垃圾处理不及时也会导致废弃物堆积。
(三)其他因素
农村的环境污染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设备工业污染、农药、化肥、焚烧秸秆、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等都是原因。
四、对策
通过对当地居民意见的整合分析,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
(一)针对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层次性,加大宣传进行解释 当下的农村中许多人没有能够接受高層次教育、甚至没能接受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当地的政府、村委会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联合农业、环保、教育和媒体等多个部门加大宣传教育,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得保证村民心中有数。
(二)完善生活废弃物处理规定、后续工作
农村的垃圾回收定点可以进一步完善:将垃圾分类回收,及时妥当处理有害废弃物;适当增加回收点数量,避免垃圾过于集中;及时进行集中的后续处理,避免“日积月累”。
(三)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规范土地资源科学使用
有相关实证研究证明从长期来看,农业的机械化与农村环境相互存在显著的影响,现代化程度关乎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良好优质的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的经济举足轻重,必须处理好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科学饲养家禽,切忌乱放乱养
当前,农村地区的家禽养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改善。必须坚持推广这种做法,发展私人经济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五)加强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农村小部分家庭仍使用煤、柴草、秸秆等能源说明:仍需加强推广提高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覆盖率,从根源上保护空气质量。科学合理回收使用秸秆,杜绝露天焚烧秸秆。当下,各地村委会都在宣传回收利用秸秆的意义,也加大力度在收割季节管理监督颜控焚烧秸秆的现象。未来必须要坚持进行禁止焚烧秸秆、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继续整改。
(六)加强对水源的整治和改善,完善监管
在过去几十年里,村中的人民可以下河游泳、捉鱼,这种现象现在几乎不可能看到,绿水还停留在污水的状态,所以需要对水源进行监测管理,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五、结论
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必须找到基础原因,针对性地实施措施进行整治。在新时代,公众的参与度才是贯彻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动力,民众必须跟随“乡村振兴”战略的脚步,而政府、村委会必须加大力度、加紧进度做到“防”、“管”、“治”三管齐下,在国家方针政策领导下,以大局为出发点,团结一心为绿水青山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芳,李成友,张红丽.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7(06).
[2]李咏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度探析[J].农村经济,2015(12).
[3]曹伟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32).
[4]刘亚琼,黄英.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12).
[5]闻雅,周恩远.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6).
[6]胡文婧.公众参与视域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
(作者单位:朱叶琴,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葛雯君,江苏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