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山东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借助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对山东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因进行了解析,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市场与政府两个层面的价值理论,以此透视山东经济转型的三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慢、服务业发展落后和制造业发展粗放三大问题,并提出了理论性建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分析,文章认为山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在市场主体配置调节体系的前提下,需积极采取辅助性举措,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
关键词:山东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结构经济学
一、引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山东省经济增速疲软尤为显著,成为我国国民当前经济现状的缩影。虽然其产业内实行了纵向一体化分工的“块状经济”,但产业结构仍面临“不均衡、不合理、不先进”的三大窘境。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的近十年,省域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红利已趋于穷竭,且经济增长呈现了“斯密极限”的饱和态势,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逐步向中高速增长过渡。
山东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第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山东工业体系,在产业技术变革的当下,仍处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的低附加值部分,面临国内外产品需求锐减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崛起双重压力,出现产能过剩与成本过高并存局面。第二、山东产业结构升级滞后,连锁引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有效需求骤减,中等收入陷阱日益凸显。第三、创新型人才显露出流失外省的态势,同时老龄化逐步逼近,有效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日趋逼近,人口红利开始缩减,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势丧失。第四、省内实体经济的边际收益率缩减,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并未缩减,直接金融体系泡沫日趋膨胀,中小微企业的借贷金融杠杆率不断攀升,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成为防范省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利器。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省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宏观经济改革紧密相关,而我国经济改革重点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林毅夫教授所领导创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对当前山东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问题进行梳理,力图表明新结构经济学在山东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中的指导价值。
二、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介绍
新结构经济学是应用新古典分析的方法,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变迁原因,以说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为什么不同,为什么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变动的过程。作为当代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新结构经济学虽尚处初期萌芽阶段,但具有鲜明的创新观念与理论价值,摒弃了发展经济学前两波思潮中非此即彼的固化理论框架。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林毅夫教授在2009年左右构建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新结构经济学对前两波思潮进行了系统的反思。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要兼顾政府与市场两者的作用,需摒弃前两波思潮下非此即彼的固化思维,重视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相互弥补的关系。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本前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最优配置是由其现在的要素禀赋所决定,在不同的给定时间,其所存在的要素禀赋结构是不同的,如劳动力数量、资本存量、自然资源、技术创新程度等均有不同。在经济学的所有要素分析中,最后都只剩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即总预算和相对价格,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假设认为,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预算和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因此要素禀赋的结构及其相对价格决定了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时间的比较优势。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充分发掘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内部要素禀赋结构、保持比较优势下的核心竞争产业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路径。而地域经济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需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
在市场方面,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延续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其理念基础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要坚持市场与企业自身的主动地位,遵循的市场发展规律,保障价格调节的独立性与其有效配置的完整性。同时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积极健全企业家培育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合格企业家,避免直接干预企业决策,发挥企业家群体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面的主导作用。另外,新结构经济学秉持“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应保障各种要素的能够在其要素市场自由流通,以实现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反映相关要素的稀缺性。
与主流经济学不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对象重点是政府。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政府应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产业升级和实现经济多样化,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反对“自由放任”的发展模式,强调要积极实践“有为政府”经济理念。新结构经济学同时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强调政府应反思和借鉴发达市场的政策得失与成功经验,认为发展中国家需在适宜阶段制定适宜产业政策,以待实现本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维护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方面,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政府需积极有为,保护私有产权、完善法律法规,同时注重政府构建“增长甄别”机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企业进行必要的“外部性补偿”,而且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政府宜为企业创新改革提供外部支持,完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前景广阔的创新產业,宜适度给予金融信贷的优惠倾向。政府需积极有为、克服市场失灵、加快产业升级。林毅夫教授对此作出解释,产业政策的制定并不等同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因势利导”,配合市场选择,实现经济增长的“弯道超车”。 三、 山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的思考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作为经济总量与人口基数庞大的省份,山东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方面,过去庞大的经济规模带动经济增速的局面不再重现;另则,经济危机过后,政府宏观政策失灵,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扩张性货币政策并存,拉动投资增长与刺激需求扩张的初衷在政策效果中发生偏差。出现了重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如煤炭、钢铁、重化工等行业中产生大量滞销与失业现象,同时省内多数国企、民企活跃于银行借贷和私募融资中,省域国民经济开始逐步倾向“脱实向虚”趋势,企业金融杠杆率持续扩大。多数人开始将目光离散于缺乏增长活力的实体经济,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导致在地产市场库存增扩的同时,产生房价持续攀升的矛盾局面。显然,山东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之举。
山东经济结构改革的关键是山东各级政府,政府需制定適宜发展的产业政策、发挥因势利导的辅助作用。《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对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行经济战略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成。由此可见山东经济政策是完全符合新结构经济学理念的。林毅夫教授曾认为好的产业政策制定可促使区域经济增速翻2~3倍,但在山东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却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重点问题,仍需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进行思考分析。
第一、 传统行业保守滞慢,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加强,是山东产业结构转型的重点缘故。以互联网产业为例,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山东省仅开创集团一家互联网企业上榜,相比之下,广东省有16家互联网企业上榜,江苏省有7家互联网企业上榜。同时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大约为22.77万亿元,而山东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仅为1.049万亿,仅占比不到5%,同期广东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为5.423万亿,位居全国第一,是山东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的517% 。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山东地区在某些生产要素方面是拥有比较优势的。省内人口基数庞大,拥有丰富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人才,并且山东经济体量巨大,创业投资资本充裕,产业转型升级之际,倾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大前景。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市场参与者承担更大的风险,缺乏政府的产业扶持与指导,省域内众多传统行业的企业不愿参与进来。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念,政府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其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针对创新型企业施予外部鼓励和优惠税率,引导其合作联动、共御风险,实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过渡发展为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山东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攻克的重大一关。截至2016年,山东省的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分别低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6.6%、4.9%、3.5%;而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交通运输、邮政仓储批发零售占比为45.1%,分别高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10.7%、13%、8.7%,这一比重在“十三五”期间不降反升。现代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山东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其相对滞后的服务业增大省域经济的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必然路径之一就是要健全升级现代服务体系。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对创新产业扶持需因势利导,山东省域服务业已基本健全,但仍属落后。地方政府需结合本地发展特点,在遵循市场意志的前提下 ,适当为部分企业指明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前景,配合企业生产经营。凡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责范畴内,软、硬件基础设施配置仍不健全,以致阻抑“先驱型”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政府宜有所作为,实践“有为政府”的新结构经济学理念。
第三、 精化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结构优化的亟待解决的关键之局。传统制造业在山东经济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其特点为资本技术密集相对偏低而劳动密集型偏高,尤其在山东重化工业方面,近些年来出现资源有效利用率过低而产能明显过剩现象,由于传统行业生产成本过高,在山东GDP增速7.5%的良好态势下,其重化工行业增加值却同比增长2.5%,传统建材行业增加值仅同比增长2.9%,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仅同比增长1.5%,精化制造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至关重要。
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需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相匹配,才能将经济体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优势。而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同样面临当下人口红利衰退的形势,按照新结构经济学分析,山东制造业衰落可归因于创新培育机制不够完善、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新结构经济学,政府宜回笼创新型人才,加快青年创新孵化机制,对传统制造业企业施以导向型产业政策、针对创新型企业施予适当外部性鼓励、协助市场主体积极开拓智慧产业,建设具有IP优势的高端制造业。
四、总结
山东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趋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推动山东经济实现“熊彼特型”增长。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分析,山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为三大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慢、服务业发展落后和制造业发展粗放。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解决三大问题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合作,两者之间主体为市场,而关键是政府。因此针对山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结合本地要素禀赋,发掘省内劳动力、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宜企业优化升级的辅助性产业政策,在政府经济管理范畴中,积极发挥因势利导与增长甄别的作用,以此实现山东经济增长的“帕累托改进”。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2013(01).
[2]姚耀军.从“斯密型”增长到“熊彼特型”增长的过渡[J].浙江学刊,2004(05).
[3]赵明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7(04).
[4]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前景[J].经济研究,2013(05).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关键词:山东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结构经济学
一、引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山东省经济增速疲软尤为显著,成为我国国民当前经济现状的缩影。虽然其产业内实行了纵向一体化分工的“块状经济”,但产业结构仍面临“不均衡、不合理、不先进”的三大窘境。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的近十年,省域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红利已趋于穷竭,且经济增长呈现了“斯密极限”的饱和态势,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逐步向中高速增长过渡。
山东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第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山东工业体系,在产业技术变革的当下,仍处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的低附加值部分,面临国内外产品需求锐减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崛起双重压力,出现产能过剩与成本过高并存局面。第二、山东产业结构升级滞后,连锁引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有效需求骤减,中等收入陷阱日益凸显。第三、创新型人才显露出流失外省的态势,同时老龄化逐步逼近,有效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日趋逼近,人口红利开始缩减,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势丧失。第四、省内实体经济的边际收益率缩减,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并未缩减,直接金融体系泡沫日趋膨胀,中小微企业的借贷金融杠杆率不断攀升,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成为防范省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利器。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省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宏观经济改革紧密相关,而我国经济改革重点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林毅夫教授所领导创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对当前山东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问题进行梳理,力图表明新结构经济学在山东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中的指导价值。
二、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介绍
新结构经济学是应用新古典分析的方法,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变迁原因,以说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为什么不同,为什么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变动的过程。作为当代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新结构经济学虽尚处初期萌芽阶段,但具有鲜明的创新观念与理论价值,摒弃了发展经济学前两波思潮中非此即彼的固化理论框架。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林毅夫教授在2009年左右构建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新结构经济学对前两波思潮进行了系统的反思。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要兼顾政府与市场两者的作用,需摒弃前两波思潮下非此即彼的固化思维,重视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相互弥补的关系。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本前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最优配置是由其现在的要素禀赋所决定,在不同的给定时间,其所存在的要素禀赋结构是不同的,如劳动力数量、资本存量、自然资源、技术创新程度等均有不同。在经济学的所有要素分析中,最后都只剩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即总预算和相对价格,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假设认为,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预算和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因此要素禀赋的结构及其相对价格决定了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时间的比较优势。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充分发掘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内部要素禀赋结构、保持比较优势下的核心竞争产业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路径。而地域经济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需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
在市场方面,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延续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其理念基础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要坚持市场与企业自身的主动地位,遵循的市场发展规律,保障价格调节的独立性与其有效配置的完整性。同时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积极健全企业家培育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合格企业家,避免直接干预企业决策,发挥企业家群体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面的主导作用。另外,新结构经济学秉持“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应保障各种要素的能够在其要素市场自由流通,以实现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反映相关要素的稀缺性。
与主流经济学不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对象重点是政府。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政府应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产业升级和实现经济多样化,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反对“自由放任”的发展模式,强调要积极实践“有为政府”经济理念。新结构经济学同时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强调政府应反思和借鉴发达市场的政策得失与成功经验,认为发展中国家需在适宜阶段制定适宜产业政策,以待实现本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维护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方面,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政府需积极有为,保护私有产权、完善法律法规,同时注重政府构建“增长甄别”机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企业进行必要的“外部性补偿”,而且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政府宜为企业创新改革提供外部支持,完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前景广阔的创新產业,宜适度给予金融信贷的优惠倾向。政府需积极有为、克服市场失灵、加快产业升级。林毅夫教授对此作出解释,产业政策的制定并不等同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因势利导”,配合市场选择,实现经济增长的“弯道超车”。 三、 山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的思考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作为经济总量与人口基数庞大的省份,山东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方面,过去庞大的经济规模带动经济增速的局面不再重现;另则,经济危机过后,政府宏观政策失灵,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扩张性货币政策并存,拉动投资增长与刺激需求扩张的初衷在政策效果中发生偏差。出现了重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如煤炭、钢铁、重化工等行业中产生大量滞销与失业现象,同时省内多数国企、民企活跃于银行借贷和私募融资中,省域国民经济开始逐步倾向“脱实向虚”趋势,企业金融杠杆率持续扩大。多数人开始将目光离散于缺乏增长活力的实体经济,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导致在地产市场库存增扩的同时,产生房价持续攀升的矛盾局面。显然,山东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之举。
山东经济结构改革的关键是山东各级政府,政府需制定適宜发展的产业政策、发挥因势利导的辅助作用。《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对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行经济战略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成。由此可见山东经济政策是完全符合新结构经济学理念的。林毅夫教授曾认为好的产业政策制定可促使区域经济增速翻2~3倍,但在山东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却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重点问题,仍需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进行思考分析。
第一、 传统行业保守滞慢,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加强,是山东产业结构转型的重点缘故。以互联网产业为例,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山东省仅开创集团一家互联网企业上榜,相比之下,广东省有16家互联网企业上榜,江苏省有7家互联网企业上榜。同时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大约为22.77万亿元,而山东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仅为1.049万亿,仅占比不到5%,同期广东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为5.423万亿,位居全国第一,是山东互联网经济收益总量的517% 。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山东地区在某些生产要素方面是拥有比较优势的。省内人口基数庞大,拥有丰富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人才,并且山东经济体量巨大,创业投资资本充裕,产业转型升级之际,倾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大前景。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市场参与者承担更大的风险,缺乏政府的产业扶持与指导,省域内众多传统行业的企业不愿参与进来。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念,政府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其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针对创新型企业施予外部鼓励和优惠税率,引导其合作联动、共御风险,实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过渡发展为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山东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攻克的重大一关。截至2016年,山东省的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分别低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6.6%、4.9%、3.5%;而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交通运输、邮政仓储批发零售占比为45.1%,分别高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10.7%、13%、8.7%,这一比重在“十三五”期间不降反升。现代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山东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其相对滞后的服务业增大省域经济的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必然路径之一就是要健全升级现代服务体系。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对创新产业扶持需因势利导,山东省域服务业已基本健全,但仍属落后。地方政府需结合本地发展特点,在遵循市场意志的前提下 ,适当为部分企业指明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前景,配合企业生产经营。凡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责范畴内,软、硬件基础设施配置仍不健全,以致阻抑“先驱型”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政府宜有所作为,实践“有为政府”的新结构经济学理念。
第三、 精化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结构优化的亟待解决的关键之局。传统制造业在山东经济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其特点为资本技术密集相对偏低而劳动密集型偏高,尤其在山东重化工业方面,近些年来出现资源有效利用率过低而产能明显过剩现象,由于传统行业生产成本过高,在山东GDP增速7.5%的良好态势下,其重化工行业增加值却同比增长2.5%,传统建材行业增加值仅同比增长2.9%,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仅同比增长1.5%,精化制造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至关重要。
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需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相匹配,才能将经济体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优势。而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同样面临当下人口红利衰退的形势,按照新结构经济学分析,山东制造业衰落可归因于创新培育机制不够完善、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新结构经济学,政府宜回笼创新型人才,加快青年创新孵化机制,对传统制造业企业施以导向型产业政策、针对创新型企业施予适当外部性鼓励、协助市场主体积极开拓智慧产业,建设具有IP优势的高端制造业。
四、总结
山东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趋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推动山东经济实现“熊彼特型”增长。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分析,山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为三大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慢、服务业发展落后和制造业发展粗放。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解决三大问题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合作,两者之间主体为市场,而关键是政府。因此针对山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结合本地要素禀赋,发掘省内劳动力、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宜企业优化升级的辅助性产业政策,在政府经济管理范畴中,积极发挥因势利导与增长甄别的作用,以此实现山东经济增长的“帕累托改进”。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2013(01).
[2]姚耀军.从“斯密型”增长到“熊彼特型”增长的过渡[J].浙江学刊,2004(05).
[3]赵明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7(04).
[4]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前景[J].经济研究,2013(05).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