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高中政治,原理和方法论比较多,而且知识很分散,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政治 学习方法 理解性记忆
高中政治对于很多人来说难度并不大,但是想学好却又不容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因此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一学科,也正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但王伟老师告诉大家,其实高中政治并不是背出来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联系社会实际和理论知识才能运用自如,在考试中,高中政治题的答案也可以多角度思考。
政治的学习主要要抓住两点:⑴基础知识,即全面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没有知识储备,难以形成能力;⑵研究问题的审题和答题,把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必要性、意义)、怎样做(启示)的问题答法总结好,再具体问题具体复习。
第一,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除了在试卷上“纸上谈兵”外,应该将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平时,注意知识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实践证明,政治学科的高分同学都具有知识广博的共同特点。
第二,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将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放在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要从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第四,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同学们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的学习方法外,还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努力培养学习知识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及创新意识。不少人常常以为创造能力很抽象,离自己很远。作为学生,离创造性成果可能会有一大段距离,但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却是常见的。充满童趣的想象是,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提问也是。不要小看问题意识,能提问题、发现问题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才回去探究,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能力。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同学,政治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成绩往往就比较好。这是因为有了时政热点的知识储备,思维会更开阔,而政治考试是不回避现实热点的。生活是鲜活的,是不断变化的,由于教材的稳定性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材对此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现实的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关注变化的生活,及时的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补充进来。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高信息能力。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开阔思维,学会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要利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网址,学会选择相关资源。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利用,培养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高度概括。有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经济学——要理解其国家经济措施、政策的原因,极其原理。根据原理,解析相关问题,根据相关问题制定相关措施、政策以解决之;政治学——要明白其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理论足以,无非就是按照设问的主体进行框定,主体(比如政府)干了什么事,必定体现其宗旨,性质,理念等等;哲学——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抽象文字,可以利用横纵向,关系图,结构图来解析其中原理间的关系。
总之,学有法则,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做好上述工作,就会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汉球.论高中政治记忆方法的重要性及培养.中华少年·研究青
少年教育,2012(9)
2 王大鹏.高中政治记忆方法初探学.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0)
3 李元宝.试谈对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学周刊,2011
4 王嵘.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活动”模式探析[J].中学课程辅
导(江苏教师),2011(06)
【关键词】 高中政治 学习方法 理解性记忆
高中政治对于很多人来说难度并不大,但是想学好却又不容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因此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一学科,也正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但王伟老师告诉大家,其实高中政治并不是背出来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联系社会实际和理论知识才能运用自如,在考试中,高中政治题的答案也可以多角度思考。
政治的学习主要要抓住两点:⑴基础知识,即全面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没有知识储备,难以形成能力;⑵研究问题的审题和答题,把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必要性、意义)、怎样做(启示)的问题答法总结好,再具体问题具体复习。
第一,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除了在试卷上“纸上谈兵”外,应该将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平时,注意知识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实践证明,政治学科的高分同学都具有知识广博的共同特点。
第二,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将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放在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要从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第四,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同学们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的学习方法外,还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努力培养学习知识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及创新意识。不少人常常以为创造能力很抽象,离自己很远。作为学生,离创造性成果可能会有一大段距离,但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却是常见的。充满童趣的想象是,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提问也是。不要小看问题意识,能提问题、发现问题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才回去探究,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能力。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同学,政治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成绩往往就比较好。这是因为有了时政热点的知识储备,思维会更开阔,而政治考试是不回避现实热点的。生活是鲜活的,是不断变化的,由于教材的稳定性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材对此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现实的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关注变化的生活,及时的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补充进来。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高信息能力。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开阔思维,学会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要利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网址,学会选择相关资源。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利用,培养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高度概括。有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经济学——要理解其国家经济措施、政策的原因,极其原理。根据原理,解析相关问题,根据相关问题制定相关措施、政策以解决之;政治学——要明白其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理论足以,无非就是按照设问的主体进行框定,主体(比如政府)干了什么事,必定体现其宗旨,性质,理念等等;哲学——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抽象文字,可以利用横纵向,关系图,结构图来解析其中原理间的关系。
总之,学有法则,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做好上述工作,就会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汉球.论高中政治记忆方法的重要性及培养.中华少年·研究青
少年教育,2012(9)
2 王大鹏.高中政治记忆方法初探学.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0)
3 李元宝.试谈对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学周刊,2011
4 王嵘.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活动”模式探析[J].中学课程辅
导(江苏教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