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传统饮食文化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ldd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作家辛格作为一位以古老的意第绪语言写作的犹太作家,深深了解犹太民族对于食物的崇拜和热爱,也了解食物在犹太人生活里的重要地位,更懂得犹太人如何烹煮食物。于是在其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里,就有了许多关于传统饮食文化的描写,充分表现出犹太民族饮食的精细、丰富和美味。
  关键词:《卢布林的魔术师》 传统饮食文化 犹太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犹太人(希伯来语)乃是指犹太教民,或者更笼统意义上是指所有犹太族人(也被称为犹太民族),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早期的犹太人都是一批脱离了自己的出生地、四处迁移的人,在流浪的生活里渐渐形成既不务农又不放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选择在都市里生活,与所在地的主人们签订契约,或者充当诸王雇佣的作战人员或仆人,或者干脆自己做小贩。在南征北战或是身为流浪者的生活中,犹太人的活动范围始终固定在城镇,他们是一群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城市边缘人。城市的生活方式较之依赖土地的乡村有着更精致更高级的生活内容,包含着一种文明与进步的元素。正是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体现出犹太民族的智慧,因为他们从选择城市那天起,也就选择了文明与进步。在这种生活背景之下,犹太人以城镇为自己的活动舞台,形成了以城市生活方式为主要元素的一系列生活习俗。
  在城市生活里,吃饭是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的。犹太民族是一个信奉饮食文化的民族,他们认为吃饱肚子很重要,如果人用有营养的饭填饱肚子,那么他将能够思维清晰,工作更有效率,还能使他心情更愉快。犹太人认为,人在饥饿时会有两颗心,在吃饱喝足之后只有一颗心,这一说法是指饥饿会影响人的思维,干扰人的注意力,所以饮食对于人的健康和思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作为一位以古老的意第绪语言写作的犹太作家,他深深了解犹太民族对于食物的崇拜和热爱,也了解食物在犹太人生活里的重要地位,更懂得犹太人如何烹煮食物。于是在他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里,有了许多的关于传统饮食文化的描写,充分表现出犹太民族饮食的精细、丰富和美味。本文试从如下三方面分析之。
  一 《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故事场景
  卢布林是一座保持着犹太传统的封闭的小城,辛格在《卢布林的魔术师》里这样描写它:
  “在卢布林,人们只感到一个长期建立的犹太人区的稳定性。城里的几所会堂还是好久以前克迈尔尼斯基时代造的。拉比、经书注释者、法律学家和圣徒们,他们一起埋葬在菜地里,每一个都在他自己的墓碑或者坟墓底下。这里流行着古老的风俗:女人经营买卖,男人钻研《摩西五书》。”
  雅夏·梅休尔这个以变魔术为职业的犹太人就于19世纪末的一天出现在这座传统的小城里,并在这里开始了自己多彩的生涯。雅夏出生在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家庭,母亲早亡的他自小就成为“带着一架手风琴,牵着一只猴子的”的街头艺人,终于在30多岁时当上了著名的魔术师。他和妻子埃丝依虽然生活富裕,但40岁了还没有孩子,贤惠的埃丝依把全部的情爱都倾注在丈夫身上,在生活起居上细心地照料着雅夏。而雅夏却生性放荡沾花惹草,和三个女人保持着长久的私情:一个是居住在皮亚斯克城郊的穷女孩、他的演出助手玛格达;一个是丈夫在牢里的泽 特尔;一个是居住在华沙城里的大学教授遗孀埃米莉亚。后来当雅夏在一次偷盗中摔坏了一条腿,他的三个情人也离他而去:埃米莉亚在极度震惊和失望之中决定与他一刀两断;助手玛格达对他彻底失望后悬梁自尽;泽 特尔丢下雅夏去另寻新欢。自此,雅夏在深沉的忧郁与迷惘中决心闭门自省,决心成为一位虔诚的赎罪者。他返回故乡,在自家院落里修筑了一间无门的小悔罪室,并把自己关入这座活墓中,日夜诵经忏悔,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赎罪者。
  《卢布林的魔术师》以其深沉、抒情、细腻的风格写出了犹太民族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将雅夏塑造成了一个有灵魂,有思想,有激情的人物。他虽然生性好色,可最终不能忘掉犹太人的传统和宗教信仰,最终要回归到纯洁的精神世界,这正是犹太民族精神力量之所在。
  《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情节不算复杂,因为主人公雅夏周转于城市与乡村,周旋于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中间,其所展示的生活场景却是多元化的。因而在这篇小说里,不仅展示了犹太民族的精神追求,也展示了犹太民族的生活传统,而对于饮食文化的描写,是这篇小说里很有特色的部分。
  二 《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传统饮食文化
  1 犹太人的主食
  正如小说里所言:“俗话说得好:吃的放进嘴,胃口就会来”,犹太民族是一个重视饮食的民族,他们的饮食非常丰富而出色。出现在《卢布林的魔术师》的犹太主食是面包,犹太人的面包意味着一种家庭的氛围,也意味着朋友一样的亲切感,更意味着和家人与朋友一起的快乐心情。所以魔术师雅夏在家里吃妻子埃依丝烤制的“一个涂黄油和乡下奶酪的硬面包”,他在外面吃情人烤制的加了肉桂末的面包,在酒店里雅夏和犹太籍的音乐师聊天的时候,“桌上放着一个圆面包,面包上停着一只金绿色的大苍蝇”。在这种关于面包的描写中,充分体现着犹太人为面包总结的优点:“它能使头脑简单的人变得聪明,使人说的话能被别人倾听,使人的学业不致荒疏,使人的身体不发出恶味,使人专一于妻子而不去追逐别的女人,它能驱忌妒生爱心。”
  《卢布林的魔术师》一开头就出现了这样的一顿早饭:“埃丝依会给他(指雅夏)端来小甜饼、牛奶或者一盘麦片。”这说明除了面包之外,犹太人的主食里还有麦片和各种各样的饼。烤饼是每一个犹太女人必须掌握的手艺,也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能干的标准,所以当卢布林城的人们夸奖雅夏妻子埃丝依的能干时,就夸她“会烤姜汁面包和果馅饼”。更重要的是,在犹太人的各种节日里,都要用各种甜饼做主食。比如犹太的传统节日五旬节到来时,卢布林城的主妇们都在忙着烤制各种面饼,使整个城里弥漫着烤小甜饼的香味,也让雅夏从这种香甜的气息里感到了家乡的美好。香甜的奶油面饼在卢布林城的犹太人的生活里是那么重要,它标志着犹太家庭的生活幸福程度,似乎成了穷人的一种生活目标。所以小说里出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节日的夜晚仍在忙着干活的挑水人哈斯基尔,能够破例地在大街上接受了雅夏“二十个子儿”的施舍,理由就是“给孩子买个奶油甜饼吃”。   2 犹太人的汤类和菜肴
  在辛格的小说里,多次提到汤类对于犹太人生活的重要性,犹太的已婚女人在家里的主要工作,就是给丈夫和儿女们熬汤喝。犹太人喜欢喝汤,因为他们认为炖煮的食物更有营养,而且口感好,这一对汤类的喜欢同样反映在《卢布林的魔术师》里。小说里写到,一到晚餐时刻,整个卢布林城的“主妇们在忙着做晚饭:麦片汤啦、麦片 莱啦、麦片蘑菇啦”。出现在《卢布林的魔术师》里的汤的种类很多,有甜菜汤、蘑菇汤、萝卜汤和豌豆汤等。犹太人的书籍记载着蔬菜汤的好处:“甜菜汤对心脏和眼睛有好处,对肠道好处更大。然而,甜菜汤只有总是放在炉火上并发出咕都咕都声响时才有此功效”;“每30天吃一次小扁豆不得哮喘病”;“小萝卜是生命的万应灵药”。在熬汤的工作里,体现的不是一个女性的辛劳,而是一位母亲和妻子的幸福与重要,汤味的好坏和食材的多样就是一个家庭主妇烹饪手艺的见证。在《卢布林的魔术师》里,雅夏助手玛格达的母亲埃尔兹贝泰,就是一个烹饪高手,她自己整天“从一大清早到晚上睡前念最后一声“圣父’以前,她的嘴里不停地嚼着美味佳肴——酸菜煮红肠啦、油饼啦、洋葱烤肉汁煎蛋啦、肉馅煎饼或者是麦片粥啦”。雅夏特别喜欢吃埃尔兹贝泰做出来的食物,因为埃尔兹贝泰擅长在烹饪菜肴时放一些别致的调料,比如肉桂末、意大利奶酪什么的,她煮出来的食物常常会让雅夏胃口大开,吃得非常尽兴。由于这位埃尔兹贝泰的存在,让四处奔走的雅夏喜欢上了这里的香味浓郁的饭菜,也使雅夏对于这个家庭有了一种特殊的依恋。
  犹太人也喜欢吃鱼,在犹太人眼中,“常吃小鱼的人不会患消化不良。小鱼使人体生殖力强盛并且健壮”。时常能吃到鱼是生活富裕的体现,所以雅夏妻子埃丝依为雅夏所做的菜肴就是“鱼、牛奶烙面条、奶酪肉桂鱼肉馅饼”。而雅夏为了讨好情人埃米莉亚,带去的精美食物就是“鲟鱼啦、沙丁鱼啦、瑞士奶酪”,这些食物让埃米莉亚的女儿在餐桌上胃口大开,也让埃米莉亚对雅夏另眼相看。在当时的华沙城里,这些食物不仅可口美味,而且价格昂贵,魔术师雅夏心里明白,对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但收入很少、生活很拮据的教授遗孀来说,精美的鱼罐头既满足了埃米莉亚的文化品位和虚荣心,也补充了她匮乏的餐桌,所以送这些精美的鱼罐头,对埃米莉亚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3 犹太人的饮料和茶点
  《卢布林的魔术师》里多次提到喝酒,同所有的流浪民族一样,犹太人的生活里离不开酒,他们认为酒是一种好东西,酒是安息日制造欢悦的元素之一,也是排遣愁闷的方式之一,所以在送往迎来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酒,情人朋友相聚不能没有酒。如雅夏的妻子埃丝依“同他(指雅夏)分手以后那最初的几天里,她总是喝几口樱桃白兰地”,以排遣自己心底的烦闷和孤独;当埃尔兹贝泰听到雅夏的大车声时,她就要把“桌子上放着一瓶樱桃白兰地,还有雅夏上次来的时候从华沙带来的甜酒”;情人泽 特尔在招待来访的客人时端来“一瓶酒和一盆洋葱卷饼”。即使在一大清早,尼兹卡街上的小饭馆里就已经准备了酒水,女招待给雅夏推荐的早餐是“一瓶伏特加,一篮子鸡蛋甜饼”;而在雅夏发现玛格达悬梁自尽后,他痛苦地走进小饭店,要的也是“一瓶伏特加,一个咸面包”,由此可见酒在犹太人生活的重要性,酒在犹太人的生活里是实实在在的调味品,它调解着犹太人因流浪生活而产生种种不安情绪,也让犹太人在酒杯里找到倾诉的对像。
  除了白酒和葡萄酒之外,犹太人还饮用伏特加、啤酒和甜白兰地,他们对酒的品种和口味的需要可以说是多元化的,常随着场景的改变而需要不同的酒类。如情人泽 特尔带雅夏到朋友家里,朋友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和酒水:给凶恶的赫尔曼端来的是烈性的伏特卡,因为这种酒更容易让人亢奋,更符合赫尔曼这种男性的需求;而两个女人喝的却是温和的甜味白兰地,因为这种酒让女人温情似水。正是在酒制造的氛围里,两人男人的心扉渐渐打开,卢布林用玩牌的方法镇住了凶恶的赫尔曼,也充分地在情人泽 特尔面前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注重生活品位的犹太人还很会饮茶,咖啡和茶也是犹太人生活里重要的饮品,他们喝咖啡时会在里面兑入各种调料,如牛奶、花草和果汁等,使咖啡产生不同的风味。如雅夏在家里的时候,他喝的是妻子埃丝依“亲手磨、亲手煮、亲手兑牛奶的咖啡”,显示着妻子对雅夏的体贴;雅夏在情人泽 特尔家里喝的是“兑菊苣粉的咖啡”,显示着情人泽
  特尔的品位。饮茶时犹太人也根据自己的口味,掺兑入各种东西,将茶调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喝茶时通常配有自制的茶点,如小面包、小甜饼和小糕点之类。所以雅夏在与赫尔曼初次相遇时,他们聊天玩纸牌,“他们喝茶、吃小甜饼和奶油蛋糕”,粗放的赫尔曼饮茶时要加进果酱,显示着他的重口味特征。
  从《卢布林的魔术师》里所反映的犹太人传统饮食文化来看,虽然并不算很特殊,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犹太人已经认识到饮食对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并且还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营养观,如多吃面包、蔬菜、少吃肉食,饮酒要适量等。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能较早地提出这样的饮食观点,就体现出犹太民族重视健康和生命,并且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生活方法的民族智慧。
  参考文献:
  [1] 朱虹:《英美文学散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2]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3] 吉列比斯:《欧洲小说的演化》,三联书店,1987年版。
  [4] 艾沙克·辛格,冯春译:《犹太人智慧书》,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邹萌,女,1980—,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金庸塑造的疯癫人物带有社会性、时代性、复杂性、多面性,是艺术自觉和创新的产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过渡意义,体现了其努力实现文学即人学的企图及自身潜藏的欲望企图。  关键词:金庸 小说 疯癫人物 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金庸在自己的武侠小说中不仅塑造了郭靖、任我行等或正或邪的人物,还塑造了诸多迥异于常人的疯癫人物,而且这些疯癫形象又几乎分布在为读者和研究者
期刊
摘要 中国现代新诗,挟“诗界革命”之威,充当“五四”文学革命先驱。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其在极为先进、科学,乃至庞杂的思想基础上突破语言的藩篱,开拓奋进,成为时代主体精神之强力的载体。郭沫若新诗应运而生,以《女神》破除一切陈规旧套的自由奔放形式、火山爆发般的叛逆激情取代了初期白话诗那种平坦自然而又缺乏想象和强烈情感的平实诗风。  关键词:新诗风 时代肖子 郭沫若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母亲”是琦君思乡怀旧散文的重要创作源泉,甚至可以说无母不成文。“母亲”的这种“源泉”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母亲勤劳的一生为琦君的思乡怀旧散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第二,母亲一生的悲苦使琦君的思乡怀旧散文总笼罩着一种凄凉的味道;第三,母亲一生悲苦的必然性是琦君思乡怀旧散文中“烟愁”世界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琦君散文 母亲形象 源泉 凄凉 烟愁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当代作家,他所创作的边境三部曲包括《骏马》、《穿越》和《平原上的城市》。本文通过回忆西部拓荒与牛仔神话,展现了西部的失落与毁灭,赞扬牛仔创造了美国的西部文化特色,以及牛仔独立的冒险精神和对牛仔神话失落的惋惜。  关键词:美国 赞扬 “边境三部曲” 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1933-),美国当代著
期刊
摘要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凭借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而一举成名,并于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并结合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其小说《野草在歌唱》中的女主人公——玛丽的悲惨命运。玛丽处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挣扎于种族、性别、文化和精神的多重困境中而无法确立自己的身份,她的死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是2
期刊
摘要 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小说,从不同角度解读将会获得不同的启示。本文将小说置于新历史主义的语境中,分析作品中各个人物的“小历史”如何挑战、甚至颠覆官方的“大历史”,展示南非新旧交替时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揭示“彩虹国度”的理念如何被质疑,以及作家库切如何抗拒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遏制”。  关键词:J·M·库切 新历史主义 《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虽然魔幻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在文本内部上存在着主题表达、文体表现、组织结构、描写手法等差异,但是相同的历史渊源、觉醒的民族意识以及西方文学流派对作家的影响还是造成了他们在人道主义观念表达、美丑对照原则、情节切入角度、故事悲剧色彩等方面的相似性与联系性。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 马尔克斯 略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独特的“魔幻”色彩和“结构”框架犹如蒙在魔
期刊
摘要 朱丝婷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中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她经历了行为的叛逆与内心潜在的脆弱之间的挣扎,进而追求独立的人格、成功的事业、平等和谐的爱情与婚姻,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朱丝婷 《荆棘鸟》 叛逆 追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一经发表,它便引起
期刊
摘要 非裔美国作家杰斯明·沃德的小说《挽救骨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201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黑人性”的话语、自传性的内容和非连续的叙事手法,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地刻画了美国南部乡村社会底层黑人的贫困生活和他们的内心感受,揭示了种族主义依然存在并给黑人带来巨大伤害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叙事技巧 叙事视角 叙事话语 叙事内容 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诸多作品都被誉为反映20世纪现实问题和揭露社会本质的经典著作,其围绕战争主题的小说更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本文通过深入了解海明威早期创作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来阐述作者的反战观,并以主人公亨利的战争经历以及爱情结局来说明小说的创作意图为揭露战争的实质,通过以亨利为代表的士兵人物来表达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海明威本人对和平的号召通过这部小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帮助他成为上世纪反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