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融资问题是企业的核心问题, 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于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增长日益加快的债券融资规模标志着新一轮金融脱媒在深化过程中。本文以SS集团公司的发展和融资实践为例,从微观主体的边际效用评价角度分析了金融脱媒的生成机理,也试图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来折射企业面临的融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边际效用 金融脱媒
一、引言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financial disinter mediation),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金的供给需求双方绕开金融中介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现象。从单一的货币市场到证券市场的建立,就意味着金融脱媒化进程已经开始。近年来,随着经济周期性因素的不断叠加和深化,金融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如金融交易的内生化程度加深,间接融资增长率趋于衰减,金融脱媒形式趋于多样化等。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来看,金融脱媒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实体对银行的依赖进一步下降,直接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越来越成为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之一,我国进入了以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深化阶段。证券市场发展是推动我国第一轮金融脱媒的主要力量,本轮金融脱媒化进入“临界点”的显性表现则是贷款脱媒,形式上包括互联网金融对货款结算和资金借贷交易市场的切割或分化,影子银行冲击,政府以及企业融资路径发生潜在转变等。内在则是传统的储蓄到投资转化渠道受阻,政府和实体经济发展方式進一步由媒介型走向直接债务型。
长期以来实体经济的贷款高杠杆率和金融业对贷款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赖惯性致使金融脱媒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金融脱媒没有产生其对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应有程度的正向引导作用。厘清金融脱媒的内在生成机理,有利于重塑货币生成机制、合理引导资金供求新均衡。
二、工业企业经营模式转型中的金融消费个案
SS集团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为王氏三兄弟。该企业2003年5月改制为集团公司,下辖机械制造、油脂精炼、铝加工、热电联产、汽贸及驾校等子公司,现有职工4000余人。上世纪80年代,王某在他人的担保下,凭借从合作社贷到的600元钱购买简单的装备开始了其“打铁生涯”,其主要从事玉米加工机械等的制造、机械维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玉米淀粉加工企业重复建设过多,淀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品积压,大批下游企业拖欠SS机械制造厂巨额“质保金”,导致其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也引发了企业对如何生存的重新思考。SS集团开始尝试利用下游欠款企业的废料——玉米胚芽来加工玉米油。1998年10月,SS集团以自有资本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SS油脂厂,“率先扛起国内油脂工业生产健康油的大旗”,实现了其主业由机械制造到玉米油加工的战略转移。
SS集团初始的玉米油产销模式主要是贴牌生产,相当于赚取加工费,这影响到该公司的利润率。为了提高油脂生产技术和市场占有率,SS集团于2008年3月份在法国范欧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融资总额达2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以“小包装产品生产线”的自主研发和运行,实现了玉米油的注标、灌装、压盖、打码、装箱一条龙生产。SS集团成功注册玉米油自主品牌,逐步在全国建立销售公司和网络,实现了精制油从生产灌装到品牌销售的工、商业进一步融合的经营体系。2012年4季度以来,随着市场宏观景气度的下降,企业维持主业不变、对经营方向持续进行调整。SS集团2013年发起成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尝试资本盈利业务。同时进一步提升油精炼能力、扩建发展其玉米油市场销售网络。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已建有8个分公司、10个直属办事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2013年公司新上铝型材加工项目,铝镁合金板块一期工程已于当年底正式投产运营,目前具备年产10万吨轻量化合金产品的生产能力。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SS集团2012年以来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加,在银行贷款、股票市场之外新增了债券融资。SS集团的资金发展战略首先是主动退出中长期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SS集团现有规模贷款中,一年期内流动资金借款占比约75%。其次是退出部分规模小且融资成本较高的银行,其中2013年退出幅度最大,当年退出贷款额占年初贷款余额的20.5%。第三是开辟债券融资渠道。自2014年起,该集团分别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企业债方式融资5亿元、3亿元、4.3亿元、3亿元,合计占该公司年末银行贷款余额的69.6%。截至2015年末,SS集团债券类融资额23亿元,已超银行贷款余额,为期末贷款余额的1.02倍。公司所发行的债券约50%用于归还银行借款,另外的50%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扩充产能、进行技术研发等。2014年底,SS公司玉米油板块已经完成产业升级,产能得到扩充,目前已具备年加工玉米胚芽120万吨,年产精炼玉米油45万吨,年灌装45万吨的生产能力。2015年,SS公司投资额4100万元,同比增长14.63%。
三、等边际原理的一个应用:基于财务效用评估的选择
SS集團的财务运作历程可被定性为一个等边际原理的个体理性实践,虽然该公司并没有特殊的典型意义,所有资历较老的企业基本上都经历了同样的“二次”金融脱媒史: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直接融资和近年快速增长的债市融资。SS集团所选择的融资工具分别是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这些融资工具可以视作SS集团的金融消费商品。我们将三类消费品组合产生的效用称为总效用U,将公司从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渠道获取的效用分别计作U1、U2和U3,企业出于理性的考虑将总是追求获得总效用U的最大化。
SS集团如何配置不同种类的融资渠道选择呢?我们首先分析SS集团对贷款的选择行为。当SS集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创时期,农村合作机构1笔600元的贷款就是该公司最迫切的需要。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SS集团转型主营玉米油业务,因为没有其他融资工具可供选择,满足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贷款融资方式仍然是公司必然的选择。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每种商品对SS集团的效用随数量的增加而递减。随着贷款笔数和金额的持续增长,SS集团贷款额在2000年已达20亿元左右,贷款对企业的效用不断下降,这主要表现在贷款无法为其带来公开的资本市场增值效应。公司选择在法国泛欧交易所上市,主要即为优化财务管理、扩大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SS集团上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融资,除最初的资金募集外,迄今没有增发股票。2013-2014年度,公司主动退出部分贷款市场、选择债市融资,主要出于节约财务成本等因素考虑。据该公司财务人员核算,债务融资成本较同额同期限的贷款平均低两个百分点。为什么企业对三种金融工具都没有放弃呢?主要是为了获得三种融资方式效用的最大化。尽管贷款名义费率略高,但对于优质的上市公司客户,多数银行仍然竞争性放贷,SS集团对贷款资金的获得便利高。因此,对SS公司而言,贷款仍然是其传统融资渠道的保障。SS集团之所以保留短期贷款而放弃中长期贷款,主要是因银行对中长期项目贷款采取一项一审的措施,审批时间长,过桥成本高。上市融资主要是为获得声誉效用。债市融资选择主要在于低成本效用和时间效用。SS集团的债券融资主要用于替换原有的项目贷款。事实上,不但企业抱怨项目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近年来银行为规避经济下行风险,也主动压缩中长期贷款规模,减少项目贷款资金投放。债券融资工具则在保持用途期限一致的前提下绕过了既有的操作性弊端。据了解,除首笔企业债券发行审查历时较长外,发债企业后续债务融资用时较短,不超过项目贷款的审批工作日。至此,SS集团资金来源在保障、经济时效、声誉效用上自动达成某种均衡。 由于SS集团股市运作长期“静态”,我们分析时暂且忽略其股票市场融资,仅简化分析SS集团的贷款与债券融资边际效用曲线(见下图)。我们以MU1表示贷款的边际效用,贷款(债券)数额的增加(减少)从左到右读;以MU2表示债券融资的边际效用,债券(贷款)数额的增加(减少)从右至左读。两种融资方式的单位以相同的长度表示。m左侧的点表示企业以贷款换取债券获得了净收益,m右侧的点表示企业以债券换取贷款获得了净收益。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获得a′dga所示面积的贷款,比放弃a′hca所示面积的债券,将获得更多的效用,净获得面积为hdgc。m右侧的点分析过程也是同理。交易直至在m点达到均衡,这一点也就是两条边际效用的交点。
就本案例而言,在当前担保风险圈风险不断集聚与区域CX公司巨额不良贷款事件背景下,银行意识到贷款投入及利润下滑风险加大,银行与企业间的贷款与利息交换(趋向)终止。传统贷款业务利润缩水驱动了银行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到银行间债券市場。在有效供给增多背景下,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边际融资成本降低,边际效用增加。随着贷款边际效用的递减,当SS公司花费在贷款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MU1与他花费在债市上的最后一元得到的边际效用MU2相等时,SS公司在m点得到了总效用的最大化。
四、金融脱媒的经济内生逻辑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金融脱媒是企业在成长周期的某阶段,基于等边际效用选择的一个结果。从金融角度看,金融脱媒实际上也是银行业、企业实体等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从经济金融一體化角度看,金融脱媒是经济内生的自然结果。SS集团经历了一个从手工制造到工业化、商业化和金融化的嬗变,每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融资特征。SS集团工业化时期与间接融资对应,有其贷款的刚性路径依赖。商业化时期为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终端市场,其开辟了股票市场融资路径扩大影响力。金融化时期跃迁为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主体。从债务工具承销商看,SS集团的主承销商为广发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仅在最近予以跟进,是个从国有商业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业务转移的过程。Merton (1995)提出的金融创新螺旋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倾向于交易那些有着标准化的条款,能够服务于大量客户,并且在定价上能够被交易所充分理解的金融产品,而金融中介更适合提供那些能够为少量客户特别定制的金融产品。金融脱媒这种资金的转移将不会是一次性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机制的创新,金融创新螺旋会加速演进下去。
纵观我国金融创新的螺旋演进历程,金融内生化程度日益加深。这表现在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跨界交易日益增多,供求边界日趋模糊,已经不能以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进行简单区分。SS集团发行的债券工具虽然也是资金需求,但它却因发行人的身份又是金融产品的供给者。短期融资券涉及交易商协会、金融机构和企业,这三方是债务工具的共同创造者。在传统的“存款→贷款→货币创造”流程中,增加了债务工具渠道,拓宽了货币资金周转空间,表明金融脱媒是一个经济内生逻辑。
五、结论与建议
效用不是事物所具有的内在、本质的品性,它仅仅在评价行为方面有意义。根据本文的分析,金融脱媒是银行、企业主观评价货币交换的边际效用而产生的,是相关主体基于理性计算的结果。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生行为,它既有宏观上的影响,又有微观上的影响,它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作用于经济,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离完全市场化还有一定距离,金融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配置状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而金融脱媒其实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突破。金融脱媒对于促进金融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提高社会利率风险定价能力均有正面促进作用。
金融脱媒对企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从整体看有利于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缓解资金融资“瓶颈”。直接融资渠道较显著地降低了融资成本,扩大了资金来源,对优化企业财务杠杆也有直接影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融资门槛的降低,发展新的直接融资工具对扩大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将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埃克伦德,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高谦.《资本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安排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李扬.“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金融》.2007 年11月.45-47页.
[4]宋旺,钟正生.“中国金融脱媒度量及国际比较”.《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2月.78-80页.
[5]阮敏.“金融体制、金融脱媒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金融纵横》.2010年8月.11-14 页.
[6]姜白白.“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作者简介:黄小勇(1977-),男,山东滨州人,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关键词】边际效用 金融脱媒
一、引言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financial disinter mediation),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金的供给需求双方绕开金融中介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现象。从单一的货币市场到证券市场的建立,就意味着金融脱媒化进程已经开始。近年来,随着经济周期性因素的不断叠加和深化,金融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如金融交易的内生化程度加深,间接融资增长率趋于衰减,金融脱媒形式趋于多样化等。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来看,金融脱媒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实体对银行的依赖进一步下降,直接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越来越成为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之一,我国进入了以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深化阶段。证券市场发展是推动我国第一轮金融脱媒的主要力量,本轮金融脱媒化进入“临界点”的显性表现则是贷款脱媒,形式上包括互联网金融对货款结算和资金借贷交易市场的切割或分化,影子银行冲击,政府以及企业融资路径发生潜在转变等。内在则是传统的储蓄到投资转化渠道受阻,政府和实体经济发展方式進一步由媒介型走向直接债务型。
长期以来实体经济的贷款高杠杆率和金融业对贷款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赖惯性致使金融脱媒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金融脱媒没有产生其对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应有程度的正向引导作用。厘清金融脱媒的内在生成机理,有利于重塑货币生成机制、合理引导资金供求新均衡。
二、工业企业经营模式转型中的金融消费个案
SS集团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为王氏三兄弟。该企业2003年5月改制为集团公司,下辖机械制造、油脂精炼、铝加工、热电联产、汽贸及驾校等子公司,现有职工4000余人。上世纪80年代,王某在他人的担保下,凭借从合作社贷到的600元钱购买简单的装备开始了其“打铁生涯”,其主要从事玉米加工机械等的制造、机械维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玉米淀粉加工企业重复建设过多,淀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品积压,大批下游企业拖欠SS机械制造厂巨额“质保金”,导致其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也引发了企业对如何生存的重新思考。SS集团开始尝试利用下游欠款企业的废料——玉米胚芽来加工玉米油。1998年10月,SS集团以自有资本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SS油脂厂,“率先扛起国内油脂工业生产健康油的大旗”,实现了其主业由机械制造到玉米油加工的战略转移。
SS集团初始的玉米油产销模式主要是贴牌生产,相当于赚取加工费,这影响到该公司的利润率。为了提高油脂生产技术和市场占有率,SS集团于2008年3月份在法国范欧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融资总额达2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以“小包装产品生产线”的自主研发和运行,实现了玉米油的注标、灌装、压盖、打码、装箱一条龙生产。SS集团成功注册玉米油自主品牌,逐步在全国建立销售公司和网络,实现了精制油从生产灌装到品牌销售的工、商业进一步融合的经营体系。2012年4季度以来,随着市场宏观景气度的下降,企业维持主业不变、对经营方向持续进行调整。SS集团2013年发起成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尝试资本盈利业务。同时进一步提升油精炼能力、扩建发展其玉米油市场销售网络。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已建有8个分公司、10个直属办事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2013年公司新上铝型材加工项目,铝镁合金板块一期工程已于当年底正式投产运营,目前具备年产10万吨轻量化合金产品的生产能力。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SS集团2012年以来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加,在银行贷款、股票市场之外新增了债券融资。SS集团的资金发展战略首先是主动退出中长期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SS集团现有规模贷款中,一年期内流动资金借款占比约75%。其次是退出部分规模小且融资成本较高的银行,其中2013年退出幅度最大,当年退出贷款额占年初贷款余额的20.5%。第三是开辟债券融资渠道。自2014年起,该集团分别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企业债方式融资5亿元、3亿元、4.3亿元、3亿元,合计占该公司年末银行贷款余额的69.6%。截至2015年末,SS集团债券类融资额23亿元,已超银行贷款余额,为期末贷款余额的1.02倍。公司所发行的债券约50%用于归还银行借款,另外的50%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扩充产能、进行技术研发等。2014年底,SS公司玉米油板块已经完成产业升级,产能得到扩充,目前已具备年加工玉米胚芽120万吨,年产精炼玉米油45万吨,年灌装45万吨的生产能力。2015年,SS公司投资额4100万元,同比增长14.63%。
三、等边际原理的一个应用:基于财务效用评估的选择
SS集團的财务运作历程可被定性为一个等边际原理的个体理性实践,虽然该公司并没有特殊的典型意义,所有资历较老的企业基本上都经历了同样的“二次”金融脱媒史: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直接融资和近年快速增长的债市融资。SS集团所选择的融资工具分别是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这些融资工具可以视作SS集团的金融消费商品。我们将三类消费品组合产生的效用称为总效用U,将公司从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渠道获取的效用分别计作U1、U2和U3,企业出于理性的考虑将总是追求获得总效用U的最大化。
SS集团如何配置不同种类的融资渠道选择呢?我们首先分析SS集团对贷款的选择行为。当SS集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创时期,农村合作机构1笔600元的贷款就是该公司最迫切的需要。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SS集团转型主营玉米油业务,因为没有其他融资工具可供选择,满足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贷款融资方式仍然是公司必然的选择。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每种商品对SS集团的效用随数量的增加而递减。随着贷款笔数和金额的持续增长,SS集团贷款额在2000年已达20亿元左右,贷款对企业的效用不断下降,这主要表现在贷款无法为其带来公开的资本市场增值效应。公司选择在法国泛欧交易所上市,主要即为优化财务管理、扩大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SS集团上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融资,除最初的资金募集外,迄今没有增发股票。2013-2014年度,公司主动退出部分贷款市场、选择债市融资,主要出于节约财务成本等因素考虑。据该公司财务人员核算,债务融资成本较同额同期限的贷款平均低两个百分点。为什么企业对三种金融工具都没有放弃呢?主要是为了获得三种融资方式效用的最大化。尽管贷款名义费率略高,但对于优质的上市公司客户,多数银行仍然竞争性放贷,SS集团对贷款资金的获得便利高。因此,对SS公司而言,贷款仍然是其传统融资渠道的保障。SS集团之所以保留短期贷款而放弃中长期贷款,主要是因银行对中长期项目贷款采取一项一审的措施,审批时间长,过桥成本高。上市融资主要是为获得声誉效用。债市融资选择主要在于低成本效用和时间效用。SS集团的债券融资主要用于替换原有的项目贷款。事实上,不但企业抱怨项目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近年来银行为规避经济下行风险,也主动压缩中长期贷款规模,减少项目贷款资金投放。债券融资工具则在保持用途期限一致的前提下绕过了既有的操作性弊端。据了解,除首笔企业债券发行审查历时较长外,发债企业后续债务融资用时较短,不超过项目贷款的审批工作日。至此,SS集团资金来源在保障、经济时效、声誉效用上自动达成某种均衡。 由于SS集团股市运作长期“静态”,我们分析时暂且忽略其股票市场融资,仅简化分析SS集团的贷款与债券融资边际效用曲线(见下图)。我们以MU1表示贷款的边际效用,贷款(债券)数额的增加(减少)从左到右读;以MU2表示债券融资的边际效用,债券(贷款)数额的增加(减少)从右至左读。两种融资方式的单位以相同的长度表示。m左侧的点表示企业以贷款换取债券获得了净收益,m右侧的点表示企业以债券换取贷款获得了净收益。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获得a′dga所示面积的贷款,比放弃a′hca所示面积的债券,将获得更多的效用,净获得面积为hdgc。m右侧的点分析过程也是同理。交易直至在m点达到均衡,这一点也就是两条边际效用的交点。
就本案例而言,在当前担保风险圈风险不断集聚与区域CX公司巨额不良贷款事件背景下,银行意识到贷款投入及利润下滑风险加大,银行与企业间的贷款与利息交换(趋向)终止。传统贷款业务利润缩水驱动了银行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到银行间债券市場。在有效供给增多背景下,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边际融资成本降低,边际效用增加。随着贷款边际效用的递减,当SS公司花费在贷款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MU1与他花费在债市上的最后一元得到的边际效用MU2相等时,SS公司在m点得到了总效用的最大化。
四、金融脱媒的经济内生逻辑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金融脱媒是企业在成长周期的某阶段,基于等边际效用选择的一个结果。从金融角度看,金融脱媒实际上也是银行业、企业实体等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从经济金融一體化角度看,金融脱媒是经济内生的自然结果。SS集团经历了一个从手工制造到工业化、商业化和金融化的嬗变,每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融资特征。SS集团工业化时期与间接融资对应,有其贷款的刚性路径依赖。商业化时期为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终端市场,其开辟了股票市场融资路径扩大影响力。金融化时期跃迁为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主体。从债务工具承销商看,SS集团的主承销商为广发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仅在最近予以跟进,是个从国有商业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业务转移的过程。Merton (1995)提出的金融创新螺旋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倾向于交易那些有着标准化的条款,能够服务于大量客户,并且在定价上能够被交易所充分理解的金融产品,而金融中介更适合提供那些能够为少量客户特别定制的金融产品。金融脱媒这种资金的转移将不会是一次性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机制的创新,金融创新螺旋会加速演进下去。
纵观我国金融创新的螺旋演进历程,金融内生化程度日益加深。这表现在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跨界交易日益增多,供求边界日趋模糊,已经不能以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进行简单区分。SS集团发行的债券工具虽然也是资金需求,但它却因发行人的身份又是金融产品的供给者。短期融资券涉及交易商协会、金融机构和企业,这三方是债务工具的共同创造者。在传统的“存款→贷款→货币创造”流程中,增加了债务工具渠道,拓宽了货币资金周转空间,表明金融脱媒是一个经济内生逻辑。
五、结论与建议
效用不是事物所具有的内在、本质的品性,它仅仅在评价行为方面有意义。根据本文的分析,金融脱媒是银行、企业主观评价货币交换的边际效用而产生的,是相关主体基于理性计算的结果。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生行为,它既有宏观上的影响,又有微观上的影响,它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作用于经济,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离完全市场化还有一定距离,金融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配置状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而金融脱媒其实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突破。金融脱媒对于促进金融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提高社会利率风险定价能力均有正面促进作用。
金融脱媒对企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从整体看有利于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缓解资金融资“瓶颈”。直接融资渠道较显著地降低了融资成本,扩大了资金来源,对优化企业财务杠杆也有直接影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融资门槛的降低,发展新的直接融资工具对扩大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将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埃克伦德,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高谦.《资本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安排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李扬.“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金融》.2007 年11月.45-47页.
[4]宋旺,钟正生.“中国金融脱媒度量及国际比较”.《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2月.78-80页.
[5]阮敏.“金融体制、金融脱媒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金融纵横》.2010年8月.11-14 页.
[6]姜白白.“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作者简介:黄小勇(1977-),男,山东滨州人,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