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
1、识记。俄国伟大的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第一,识记并非死记。识记与死记的区别,关键在于一个“识”字,这个“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被识记的内容是否能识别与理解,另一方面是识记内容的分量是否适当,能不能正确认识并做好适当安排。死记是不管懂不懂、不问分量重不重,一味拼命地记。第二,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不记不背也不可取。我们需要克服的是“死”和“硬”,而不是“记”和“背”。
2、理解。理解是指对事物有所了解,有所领会。是通过思考而来的。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学懂知识的过程:懂概念,懂规律,懂方法,懂应用。
3、迁移。学习上的迁移,指的是已经学习的某一内容对将要学习另一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促进有效迁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条件:
(1)知识条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全面、牢固、灵活,要对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得深刻、熟练。
(2)能力条件。迁移需要各种能力,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容易。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
自学能力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都要经过知、情、行、意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中要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首先,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其次,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第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如: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读一篇文章;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制订语文学习计划等。第四,引导学生持之恒地坚持自学计划。具体说来主要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要养成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复述、分析的习惯;养成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收获的习惯;养成写日记,自己批改作文等等习惯。
这些习惯开始时要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阅读速度,刚开始只要求达到300字/分钟。写日记既不讲究格式,也不要求中心等,只要写就行。经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速度。阅读由300字/分钟,提高到400字/分钟,日记要中心集中。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老师要帮助不适应的学生。
2、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语文知识大致有四大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知识、阅读与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支干。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知识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个第二层次,共22个方面。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个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逐步去添枝加叶,弄清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明显的不足是对学生信任不够,对学生学习潜力的估计不足;改革教法,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自己学,学生能干的教师绝不包办。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多让学生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
2、在阅读、写作、表达方面点拔学生方法技巧。为了养成自学习惯,要做到:第一,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不轻易求人,力求自己解决,结合培养自学能力,养成习惯;第二,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自学计划,明确自学的目标,增强自学针对性。第三,努力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第四,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学效率。如果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1、识记。俄国伟大的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第一,识记并非死记。识记与死记的区别,关键在于一个“识”字,这个“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被识记的内容是否能识别与理解,另一方面是识记内容的分量是否适当,能不能正确认识并做好适当安排。死记是不管懂不懂、不问分量重不重,一味拼命地记。第二,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不记不背也不可取。我们需要克服的是“死”和“硬”,而不是“记”和“背”。
2、理解。理解是指对事物有所了解,有所领会。是通过思考而来的。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学懂知识的过程:懂概念,懂规律,懂方法,懂应用。
3、迁移。学习上的迁移,指的是已经学习的某一内容对将要学习另一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促进有效迁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条件:
(1)知识条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全面、牢固、灵活,要对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得深刻、熟练。
(2)能力条件。迁移需要各种能力,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容易。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
自学能力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都要经过知、情、行、意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中要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首先,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其次,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第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如: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读一篇文章;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制订语文学习计划等。第四,引导学生持之恒地坚持自学计划。具体说来主要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要养成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复述、分析的习惯;养成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收获的习惯;养成写日记,自己批改作文等等习惯。
这些习惯开始时要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阅读速度,刚开始只要求达到300字/分钟。写日记既不讲究格式,也不要求中心等,只要写就行。经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速度。阅读由300字/分钟,提高到400字/分钟,日记要中心集中。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老师要帮助不适应的学生。
2、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语文知识大致有四大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知识、阅读与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支干。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知识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个第二层次,共22个方面。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个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逐步去添枝加叶,弄清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明显的不足是对学生信任不够,对学生学习潜力的估计不足;改革教法,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自己学,学生能干的教师绝不包办。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多让学生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
2、在阅读、写作、表达方面点拔学生方法技巧。为了养成自学习惯,要做到:第一,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不轻易求人,力求自己解决,结合培养自学能力,养成习惯;第二,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自学计划,明确自学的目标,增强自学针对性。第三,努力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第四,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学效率。如果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