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美食或菜肴的英译,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建立在参考已有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各应用翻译领域里的翻译实践,以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最终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为根本目标,创新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理论、技巧和方法。在借鉴西方相关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探讨在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建立切实可行的中国写实型菜肴名称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因为中西方受众之间思维定式和文化范式的差异,笔者研究了中国菜肴中纯艺术型菜肴名称翻译结构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美食英译;文化差异
近几年,国与国之间在政府和民间的交往方面变得更加密切和深入,在当今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过程中,饮食文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美食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在烘托故事发生的环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探究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具有跨文化性质和传播文化的历史意义。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中国反响热烈,也受到一些海外人士的热烈追捧。该片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以中国美食作为载体,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中国普通民众形象,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自然、经济、社会、地区、城乡以及个体差异。从这个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崛起的错误认知和偏见有一定的帮助。
一、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从语言角度来看,中西方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迥异, 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词汇当然不同。例如:我们表达困境时用成语“进退维谷”英语则是“be on the rocks”,也就是说把船开到礁石上去了。我们用“竹篮打水一场空”表示白费力气,英语中则说“to plough the air ”。以上例子都是在不同的民族氛围中产生的比喻性用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大有不同。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利益当先,他们认为个人获得的成功才能衡量其人生价值。在这种差异下,一些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在一些环境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比如“老师”和“teacher”都是“教师”的意思,从语用意义方面来看,在中国就是对老师表示尊重;在西方国家“teacher”只是表示一种职业而已,因为如果若不是做教师的人称为“teacher”,他们就会对这种职业表示不理解。
二、可用的翻译方法
目前一些学者对中国美食或菜肴英译名称出现翻译乱象,部分错误翻译的问题越来越多。那么当要翻译的饮食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时或者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并不被外国读者所了解时,需采用文化补偿的翻译方法,将其中暗含的文化信息补充出来,达到很好的文化传播目的。例如: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花馍”,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在翻译时重点需强调人们通过这种艺术来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感情,而非普通字面意思理解的一种可用来食用的馒头,所以在翻译时译者有必要将其内在含义补充出来,译为Dough Modeling,并解释其具体做法——people use sticky rice powder as the major ingredient to color and model different kinds of lively images by hands and simple tools.只有进行这种翻译外国读者才能抓住“花馍”所传达的感情寄托,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本文通过以上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探讨中国菜肴名称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建立起有效的菜名翻译原则,避免菜名在对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误译,改善现存菜名翻译活动中译法混乱和译名使用无序的局面。翻译学者必须对此进行探索,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做到最好。但就菜名等实用领域里面的翻译来说,有些行业术语不能完全译为中文,很多时候不像文学翻译那样可以进行转换,适度的原语形式和原语音读形式有助于译文受众更好地把握原语。
作者简介:王超净(1988— ),女,河北邢台人,硕士,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中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美食英译;文化差异
近几年,国与国之间在政府和民间的交往方面变得更加密切和深入,在当今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过程中,饮食文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美食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在烘托故事发生的环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探究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具有跨文化性质和传播文化的历史意义。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中国反响热烈,也受到一些海外人士的热烈追捧。该片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以中国美食作为载体,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中国普通民众形象,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自然、经济、社会、地区、城乡以及个体差异。从这个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崛起的错误认知和偏见有一定的帮助。
一、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从语言角度来看,中西方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迥异, 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词汇当然不同。例如:我们表达困境时用成语“进退维谷”英语则是“be on the rocks”,也就是说把船开到礁石上去了。我们用“竹篮打水一场空”表示白费力气,英语中则说“to plough the air ”。以上例子都是在不同的民族氛围中产生的比喻性用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大有不同。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利益当先,他们认为个人获得的成功才能衡量其人生价值。在这种差异下,一些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在一些环境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比如“老师”和“teacher”都是“教师”的意思,从语用意义方面来看,在中国就是对老师表示尊重;在西方国家“teacher”只是表示一种职业而已,因为如果若不是做教师的人称为“teacher”,他们就会对这种职业表示不理解。
二、可用的翻译方法
目前一些学者对中国美食或菜肴英译名称出现翻译乱象,部分错误翻译的问题越来越多。那么当要翻译的饮食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时或者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并不被外国读者所了解时,需采用文化补偿的翻译方法,将其中暗含的文化信息补充出来,达到很好的文化传播目的。例如: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花馍”,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在翻译时重点需强调人们通过这种艺术来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感情,而非普通字面意思理解的一种可用来食用的馒头,所以在翻译时译者有必要将其内在含义补充出来,译为Dough Modeling,并解释其具体做法——people use sticky rice powder as the major ingredient to color and model different kinds of lively images by hands and simple tools.只有进行这种翻译外国读者才能抓住“花馍”所传达的感情寄托,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本文通过以上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探讨中国菜肴名称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建立起有效的菜名翻译原则,避免菜名在对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误译,改善现存菜名翻译活动中译法混乱和译名使用无序的局面。翻译学者必须对此进行探索,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做到最好。但就菜名等实用领域里面的翻译来说,有些行业术语不能完全译为中文,很多时候不像文学翻译那样可以进行转换,适度的原语形式和原语音读形式有助于译文受众更好地把握原语。
作者简介:王超净(1988— ),女,河北邢台人,硕士,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中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