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测试是一项精细、科学的工作,在对非连续性文本《别让共享单车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进行试卷编制、测试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想要出一份试卷很难,想要出一份好的试卷更是难上加难。在历经寻找素材、酝酿题目、反复推敲和检测分析,甚至几易其稿的痛苦煎熬后,这份试卷终于“新鲜出炉”。当然,这个过程带给笔者的思考和收获远非这些,下面就举一两例来谈一谈。
反思一:对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技巧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表格、文字、图画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再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面对这样的题目,有的学生不能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回答不得要领。下面就列举两种常用的答题技巧谈一谈。
1. 图表题解题技巧。首先要做到图文结合,仔细阅读图表的内容,包括标题、文字和图画,厘清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再通过文字提示及画面细节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判断。在审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对易混淆的选项要多比较分析,切不可心急。以下题为例。
根据数据显示,在使用共享单车时最令人反感的行为位居前三的依次是什么?( )
A. 骑车载人、偷取零部件、占用机动车道
B. 占为己有、乱停乱放、恶意损坏
C. 恶意损坏、乱停乱放、偷取零部件
D. 恶意损坏、乱停乱放、占为己有
此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能否看懂图表的内容,还要能读懂题中“依次”的含义。此题简单但易错,关键在于读图和读题都要细心。
2. 信息整合的技巧。对于解答需要将材料进行整合与探究的题目,可采用以下解题步骤:认真阅读—分析比较—找出共性—提取信息—归纳概括。首先认真研读各个材料,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找出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并从中筛选、概括主要的信息,分条归纳,然后再整合。
反思二:对教师而言,课堂上如何开发非连续性文本的资源
1.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有的课文虽然是连续性文本,但可通过设定主题,改造成非连续性文本,如可用列图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学习说明文。像《太阳》这课,可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太阳的特点。再比如,学习参观游记时,可引导学生画游览路线图等。
2. 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搜集整理信息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很多图片、新闻、表格等片段化的信息,这些材料整合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所以,综合实践性学习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将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引到课内来,通过展示阅读成果,分享和交流阅读收获,解决在课外阅读中的困难和疑惑。
反思三:对试卷编制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和检测我们要做什么
1. 命题前,精心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素材。好的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打通生活和教学的界限,让语文更多地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别让共享单车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正是基于学生对共享单车比较了解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不仅检测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还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2. 命题时,借助“阅读素养模型”指导测试命题。教师在选择好阅读素材后,便可围绕“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五层级能力先制订命题的《双向细目表》,然后进行命题,这样可以保证每道试题评价指向明确,分值安排合理,避免命题的随意性,确保试题的质量,以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3. 实测后,要及时分析反馈,不断改进。试卷只有在学生实测过方知问题所在,进而才能改进。笔者在试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左图是一幅关于共享单车的公益宣传画,请仔细观察画中的字和图,你认为这幅图文结合的宣传画好吗?为什么?请结合图画内容或其他材料信息说明理由。
关于这道题,笔者最早是这样设计的:仔细观察图画,你认为图中的“私”字有哪些含义?它告诉我们什么?经过实测,此题得分率很高,但答案也很单一,毫无个性可言。因为,题目的指向性很强,学生循着问题回答便可,固有的模式使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即使是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也能基本回答正确,不能区分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笔者反复揣摩阅读素养的五层能力,结合《双向细目表》,经过几次测试和改进,最终确定了试卷上的题目。
该题目同样直指宣传画的内容核心,却没有预先设计框架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考虑到四年級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题目表述上尽可能地提示了思考的方向。从分析的数据来看,本题的难度为0.54,难度较高,区分度为0.42,能较好地起到区分作用。从卷面来看,效果是喜人的。不同水平的学生,观察点和论述点均不相同,回答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有的认为它图文结合,充满情趣,隐隐责怪的语气不失幽默,可引起人们的反思;有的认为这幅画通俗易懂,可以倡导人们好好爱护共享单车,不让“共享”变成“私享”。学生们各抒己见,语言表达清晰流畅,逻辑性强。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全面,语言表达较弱,甚至答非所问等。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检测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可见好的题目可以区分出学生的能力差别,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在出题时,一定要反复斟酌,不断改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反思一:对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技巧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表格、文字、图画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再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面对这样的题目,有的学生不能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回答不得要领。下面就列举两种常用的答题技巧谈一谈。
1. 图表题解题技巧。首先要做到图文结合,仔细阅读图表的内容,包括标题、文字和图画,厘清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再通过文字提示及画面细节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判断。在审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对易混淆的选项要多比较分析,切不可心急。以下题为例。
根据数据显示,在使用共享单车时最令人反感的行为位居前三的依次是什么?( )
A. 骑车载人、偷取零部件、占用机动车道
B. 占为己有、乱停乱放、恶意损坏
C. 恶意损坏、乱停乱放、偷取零部件
D. 恶意损坏、乱停乱放、占为己有
此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能否看懂图表的内容,还要能读懂题中“依次”的含义。此题简单但易错,关键在于读图和读题都要细心。
2. 信息整合的技巧。对于解答需要将材料进行整合与探究的题目,可采用以下解题步骤:认真阅读—分析比较—找出共性—提取信息—归纳概括。首先认真研读各个材料,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找出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并从中筛选、概括主要的信息,分条归纳,然后再整合。
反思二:对教师而言,课堂上如何开发非连续性文本的资源
1.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有的课文虽然是连续性文本,但可通过设定主题,改造成非连续性文本,如可用列图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学习说明文。像《太阳》这课,可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太阳的特点。再比如,学习参观游记时,可引导学生画游览路线图等。
2. 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搜集整理信息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很多图片、新闻、表格等片段化的信息,这些材料整合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所以,综合实践性学习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将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引到课内来,通过展示阅读成果,分享和交流阅读收获,解决在课外阅读中的困难和疑惑。
反思三:对试卷编制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编制和检测我们要做什么
1. 命题前,精心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素材。好的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打通生活和教学的界限,让语文更多地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别让共享单车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正是基于学生对共享单车比较了解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不仅检测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还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2. 命题时,借助“阅读素养模型”指导测试命题。教师在选择好阅读素材后,便可围绕“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五层级能力先制订命题的《双向细目表》,然后进行命题,这样可以保证每道试题评价指向明确,分值安排合理,避免命题的随意性,确保试题的质量,以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3. 实测后,要及时分析反馈,不断改进。试卷只有在学生实测过方知问题所在,进而才能改进。笔者在试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左图是一幅关于共享单车的公益宣传画,请仔细观察画中的字和图,你认为这幅图文结合的宣传画好吗?为什么?请结合图画内容或其他材料信息说明理由。
关于这道题,笔者最早是这样设计的:仔细观察图画,你认为图中的“私”字有哪些含义?它告诉我们什么?经过实测,此题得分率很高,但答案也很单一,毫无个性可言。因为,题目的指向性很强,学生循着问题回答便可,固有的模式使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即使是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也能基本回答正确,不能区分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笔者反复揣摩阅读素养的五层能力,结合《双向细目表》,经过几次测试和改进,最终确定了试卷上的题目。
该题目同样直指宣传画的内容核心,却没有预先设计框架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考虑到四年級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题目表述上尽可能地提示了思考的方向。从分析的数据来看,本题的难度为0.54,难度较高,区分度为0.42,能较好地起到区分作用。从卷面来看,效果是喜人的。不同水平的学生,观察点和论述点均不相同,回答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有的认为它图文结合,充满情趣,隐隐责怪的语气不失幽默,可引起人们的反思;有的认为这幅画通俗易懂,可以倡导人们好好爱护共享单车,不让“共享”变成“私享”。学生们各抒己见,语言表达清晰流畅,逻辑性强。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全面,语言表达较弱,甚至答非所问等。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检测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可见好的题目可以区分出学生的能力差别,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在出题时,一定要反复斟酌,不断改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