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56-01
高中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对各学科的掌握情况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文科生来说总是感觉地理很难,地理学科是文科的核心学科,只要掌握好对地理的学习,就相当于学好了整个文科,地理的学习归根到底还是要让学生拥有学习地理的思维方式,用正确的角度分析地理内容,让学生消除学习地理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学好地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材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进行必要的修订。修订后的教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首先必修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作为整个必修的主线,及时结合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和人文地理的各个要素,对不同时间段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梳理,这样整个课本不仅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其次选修部分是必修的必要补充和升华,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随着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高中地理课本会把这些热点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运用科学的力量,这些问题终究会解决。选修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基本技能和科学的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思考当中,并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的不足
对于学生而言,地理学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认识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往往表现在这几点。
1.对地理知识理解不深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总结了地理的两个特征:综合性,地理是社会和自然综合在一起的学科;地域性,具有一定的地域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全面地认识和地理问题,但是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将地理单纯地归为文科,加上初中时老师只对学生要求“死记硬背”,不仅形成知识的不全面,还缺乏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忽视理论的必要解释,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地方时差的时候,课本仅对东西方的时差早晚做了描述,并没有确切地给出偏东的情况先具体是几点钟,使得许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而给学生的思维造成缺陷,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对于稍微复杂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
2.分析问题不够全面
地理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上有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地理问题,直接探讨问题的本质。但事实是,学生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理解得不是很清楚,只能用自己不健全的知识看待和分析问题,则必然会造成学生分析问题的局限性,与正确的理解形成一定的偏差。例如在讲解对光和热的理解时,学生单靠太阳辐射的强烈度推测热量是否充足,但热量具有几个方面可以显示,学生很模糊。这使得学生在分析特殊案例时无法用理论解释,比如像青藏高原这种光照充足但是热量少的情况,学生就不能深层地解释其原因。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阿巴拉契亚山脉怎么是平缓的,学生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很好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逻辑思维不强
在地理练习中,学生往往会对题的认识模糊不清,不知道题中说的是什么,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缺乏良好的逻辑能力,顾此失彼,不能严谨地考虑问题,只能给出错误的答案。例如在讲到对热力环流时,学生对冷热不均造成的情况不清楚,混淆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就不会分辨清楚由于气压高低产生的原因没有足够的条理性,从而将问题答反,甚或有些学生胡乱瞎蒙一通;又如在讲解一幅经纬的地图时,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左右,没有正确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以及经纬度的准确判断。
三、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高考试题趋向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学生的思维却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在做题时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综合性较强的题,学生只能放弃或者胡乱答一通,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应该由简到难、螺旋上升式地加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1.递进式启发,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
善思是迈开思考的第一步,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教会学生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地理课堂上,全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把学生的知识激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逐步地深入思考,把学生的“被动思考”转化为主动思考、积极思考。
2.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为能力培养打基础
知识是思考的奠基石,没有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一切地理思维的活动都是无效的。更何况,高考对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都有所触及,这都需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得出我们所要的结论。我们应该与多学科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深层的认识。
3.联系实际,强化地理思维能力
让地理走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先由形象思维入手,对地理的一些现象有一个大概认识,逐渐地过渡到逻辑思维,让学生分析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原因,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即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让知识回到生活中。例如在对时间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大脑里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和完整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减少学生这方面的练习,主要精力放在对时间定义的思考,鼓励学生分析其来源、缺陷和补救措施,从而建立一个系统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路。
总之,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掌握情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地理特点,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开始,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学生在地理认识上的偏差,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高中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对各学科的掌握情况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文科生来说总是感觉地理很难,地理学科是文科的核心学科,只要掌握好对地理的学习,就相当于学好了整个文科,地理的学习归根到底还是要让学生拥有学习地理的思维方式,用正确的角度分析地理内容,让学生消除学习地理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学好地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材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进行必要的修订。修订后的教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首先必修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作为整个必修的主线,及时结合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和人文地理的各个要素,对不同时间段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梳理,这样整个课本不仅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其次选修部分是必修的必要补充和升华,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随着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高中地理课本会把这些热点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运用科学的力量,这些问题终究会解决。选修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基本技能和科学的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思考当中,并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的不足
对于学生而言,地理学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认识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往往表现在这几点。
1.对地理知识理解不深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总结了地理的两个特征:综合性,地理是社会和自然综合在一起的学科;地域性,具有一定的地域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全面地认识和地理问题,但是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将地理单纯地归为文科,加上初中时老师只对学生要求“死记硬背”,不仅形成知识的不全面,还缺乏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忽视理论的必要解释,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地方时差的时候,课本仅对东西方的时差早晚做了描述,并没有确切地给出偏东的情况先具体是几点钟,使得许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而给学生的思维造成缺陷,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对于稍微复杂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
2.分析问题不够全面
地理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上有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地理问题,直接探讨问题的本质。但事实是,学生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理解得不是很清楚,只能用自己不健全的知识看待和分析问题,则必然会造成学生分析问题的局限性,与正确的理解形成一定的偏差。例如在讲解对光和热的理解时,学生单靠太阳辐射的强烈度推测热量是否充足,但热量具有几个方面可以显示,学生很模糊。这使得学生在分析特殊案例时无法用理论解释,比如像青藏高原这种光照充足但是热量少的情况,学生就不能深层地解释其原因。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阿巴拉契亚山脉怎么是平缓的,学生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很好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逻辑思维不强
在地理练习中,学生往往会对题的认识模糊不清,不知道题中说的是什么,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缺乏良好的逻辑能力,顾此失彼,不能严谨地考虑问题,只能给出错误的答案。例如在讲到对热力环流时,学生对冷热不均造成的情况不清楚,混淆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就不会分辨清楚由于气压高低产生的原因没有足够的条理性,从而将问题答反,甚或有些学生胡乱瞎蒙一通;又如在讲解一幅经纬的地图时,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左右,没有正确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以及经纬度的准确判断。
三、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高考试题趋向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学生的思维却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在做题时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综合性较强的题,学生只能放弃或者胡乱答一通,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应该由简到难、螺旋上升式地加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1.递进式启发,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
善思是迈开思考的第一步,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教会学生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地理课堂上,全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把学生的知识激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逐步地深入思考,把学生的“被动思考”转化为主动思考、积极思考。
2.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为能力培养打基础
知识是思考的奠基石,没有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一切地理思维的活动都是无效的。更何况,高考对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都有所触及,这都需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得出我们所要的结论。我们应该与多学科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深层的认识。
3.联系实际,强化地理思维能力
让地理走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先由形象思维入手,对地理的一些现象有一个大概认识,逐渐地过渡到逻辑思维,让学生分析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原因,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即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让知识回到生活中。例如在对时间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大脑里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和完整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减少学生这方面的练习,主要精力放在对时间定义的思考,鼓励学生分析其来源、缺陷和补救措施,从而建立一个系统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路。
总之,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掌握情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地理特点,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开始,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学生在地理认识上的偏差,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