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在南京老城南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大规模拆迁之际,我和朋友起草了一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的紧急呼吁,得到了20多位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当时需要有人去征集专家学者的签名,一位志愿者挺身而出,早出晚归奔波数日,让这份呼吁书能够及时寄发,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南京老城保护的局面最终得以好转。这位志愿者,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尹霄。
后来才知道,尹霄是江南画竹名家尹石先生的公子。在父辈的熏陶之下,年轻的尹霄能够具有如此强烈的人文情怀,也就不奇怪了。
我与尹石先生相识,已有多年,最初看到的是他的书法,铁画银钩,富于金石气,是我喜欢的风格。后来看到他的画作,尤其是墨竹,戟枝剑叶,颇具其书法意趣。古人有言,“写竹还与八法通”,尹石先生有书法与篆刻的深厚功底,自然游刃有余。他深得画竹三昧,晴雨风雪烟云各具神采,笔下之竹,或迎风起舞,或披雪凝霜,或洪烟托云,诗情画意,营造出匠心独具的意境氛围。从他的题画诗中,可以读出他画竹的旨意所在,如题《静竹》:“若剪东坡千寻竹,不食陶潜五斗米。细数家珍少长物,惟有此君是知己。”题《春竹》:“节复一节经华年,新枝老干已擎天。纵然寒流冻不得,毕竟春风到家园。”题《竹石》:“坚如磐石立如铁,我自千秋信高洁。莫道浮云一时暗,心中朗日照劲节。”题《竹》:“清风十里不染尘,顶天立地见精神。总赖云留诗意出,千枝万叶响秋声。”诗与画相得益彰,深化了画作的精神内涵,丰富了画作的审美意味。“江南一竹”,诚非虚誉。
文人画,与诗文、书法、篆刻一样,是文人抒发心性的一种载体。画家意在借物言情,所以无意于“应物象形”,讲究的是精简淡雅,标新立异;追求的是物我交融,身与物化。文人画多选造型简单的物象,寥寥几笔,一挥而就,正是为了避免因雕镂细枝末节而影响直抒胸臆。人们欣赏文人画,也是意象重于写实,于其中探究的是画家的思绪、才具以至品格高下。竹被历代文人视为人格精神的象征,审美内蕴丰富,挺拔向上,朝气蓬勃;傲骨逆风,不畏强暴;虚心劲节,谦虚自律……尹石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画竹亦以其淡定清雅,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境界格调,卓然独立的文人心性。
中国文人画虽多以花鸟为题材,但媚世娱俗之物决难入达人法眼。他们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宁取“出污泥而不染”的莲,也不沾惹富贵如王者的牡丹。“四君子”之中,兰与菊可移入盆栽登堂入室,梅可剪枝插瓶作清供;唯有竹惯生山野,即或庭院一角,窗外数枝,亦未有植于房屋内的,其劲节淡泊,可谓尤胜一筹。
古人咏竹的诗句很多,但我最欣赏的是郑板桥写的那两句:“未出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可看作“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形象表述,于文人情怀之中,显示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追求。画与诗不同,文字可以上天入地,画笔就难以表现“未出生时”的竹,也画不出竹的“虚心”。而能诗的画家,对于竹便能多一层理解,也就多了一重表现力。
尹石先生长住金陵虎踞关,自署“借山居”,所“借”之清凉山,恰似竹多为胜,或茂密成林,或清疏卓立,风前月下,变化无穷。画家熟视于眼前,融化于心中,挥洒于笔下,尤贵在以竹之形象,披沥自家胸襟,人文精神。
后来才知道,尹霄是江南画竹名家尹石先生的公子。在父辈的熏陶之下,年轻的尹霄能够具有如此强烈的人文情怀,也就不奇怪了。
我与尹石先生相识,已有多年,最初看到的是他的书法,铁画银钩,富于金石气,是我喜欢的风格。后来看到他的画作,尤其是墨竹,戟枝剑叶,颇具其书法意趣。古人有言,“写竹还与八法通”,尹石先生有书法与篆刻的深厚功底,自然游刃有余。他深得画竹三昧,晴雨风雪烟云各具神采,笔下之竹,或迎风起舞,或披雪凝霜,或洪烟托云,诗情画意,营造出匠心独具的意境氛围。从他的题画诗中,可以读出他画竹的旨意所在,如题《静竹》:“若剪东坡千寻竹,不食陶潜五斗米。细数家珍少长物,惟有此君是知己。”题《春竹》:“节复一节经华年,新枝老干已擎天。纵然寒流冻不得,毕竟春风到家园。”题《竹石》:“坚如磐石立如铁,我自千秋信高洁。莫道浮云一时暗,心中朗日照劲节。”题《竹》:“清风十里不染尘,顶天立地见精神。总赖云留诗意出,千枝万叶响秋声。”诗与画相得益彰,深化了画作的精神内涵,丰富了画作的审美意味。“江南一竹”,诚非虚誉。
文人画,与诗文、书法、篆刻一样,是文人抒发心性的一种载体。画家意在借物言情,所以无意于“应物象形”,讲究的是精简淡雅,标新立异;追求的是物我交融,身与物化。文人画多选造型简单的物象,寥寥几笔,一挥而就,正是为了避免因雕镂细枝末节而影响直抒胸臆。人们欣赏文人画,也是意象重于写实,于其中探究的是画家的思绪、才具以至品格高下。竹被历代文人视为人格精神的象征,审美内蕴丰富,挺拔向上,朝气蓬勃;傲骨逆风,不畏强暴;虚心劲节,谦虚自律……尹石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画竹亦以其淡定清雅,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境界格调,卓然独立的文人心性。
中国文人画虽多以花鸟为题材,但媚世娱俗之物决难入达人法眼。他们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宁取“出污泥而不染”的莲,也不沾惹富贵如王者的牡丹。“四君子”之中,兰与菊可移入盆栽登堂入室,梅可剪枝插瓶作清供;唯有竹惯生山野,即或庭院一角,窗外数枝,亦未有植于房屋内的,其劲节淡泊,可谓尤胜一筹。
古人咏竹的诗句很多,但我最欣赏的是郑板桥写的那两句:“未出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可看作“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形象表述,于文人情怀之中,显示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追求。画与诗不同,文字可以上天入地,画笔就难以表现“未出生时”的竹,也画不出竹的“虚心”。而能诗的画家,对于竹便能多一层理解,也就多了一重表现力。
尹石先生长住金陵虎踞关,自署“借山居”,所“借”之清凉山,恰似竹多为胜,或茂密成林,或清疏卓立,风前月下,变化无穷。画家熟视于眼前,融化于心中,挥洒于笔下,尤贵在以竹之形象,披沥自家胸襟,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