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1990年,我在招远工作27年。20年前,招远是全国第1个0.67万公顷(10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县。随着红富士苹果从烟台推向全国,我一直伴它走过42年。实际上我是富士苹果引种试栽、实验推广、基地开发,并把红富士苹果连同配套栽培措施,实施全套袋栽培,生产优质无公害苹果技术推向全国的先驱者。一位诗人书法家曾赠我一首诗:“园艺事业苦探求,红了苹果白了头。传经甘、陕、晋、鲁、豫,百篇精论供交流。归休仍怀绿色梦,壮心不已志可求。”
1 快速育苗 招远县率先建成0.67万公顷红富士苹果基地
42年前的1966年,我国首次派出赴日苹果考察团,引回部分富士苹果苗(条)。这年春节,朋友秘赠我3个芽。受文革动乱影响,全国4个引种点受到严重损失。招远这3个芽却在1970年长出了前所未有、最好吃的富士苹果。从那时起我一直迷恋在红富士苹果上。
1981年春,招远引进1条红富士接穗,共21个芽。
1982年,我和王宝瑛自立自费的课题“快速培育良种良砧苹果苗新技术”,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这年7月7日,烟台地区董传周专员,和招远郝希廉县长等领导,让我陪同亲往河西育苗基地视察。听我介绍了快速育苗成果的受奖、应用推广情况后,董专员说:“红富士苹果我尝到了,确实很好吃。要千方百计育苗,育的越多越好!”并要求我“拿出个具体计划措施来!”对郝县长说:“县委、县政府要给予最大支持。”当我说:“全国红富士协作组才开始引种试栽,5年以后才能初步决定是否可以推广。”董专员马上说:“我们也是在试栽嘛!先把招远建成示范基地县,有什么要求和困难告诉我!”
董专员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们增添了大搞育苗的力量。并很快在全县布下68个育苗基点。冬季县政府拨款3万元,补助砧木种子和品种母苗。到1985年,高质量培育出长富2号红富士苗800多万株(条)。
1983年3月9日,烟台地委书记王济夫、招远县委姜中兴书记等地、县主要负责人,让我陪同去河西村看苹果育苗基地。王书记让我坐在他的身边,路上问我:“你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指示是怎样理解的?”我回答说:“我这个20年前的建党对象,前年入了党;自立的快速育苗课题,去年评为省二等奖:又当上了农牧局副局长,现在坐到了您的身旁,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我的今天。”王书记不住的点头,又说:“我听董专员说过你和王宝瑛两人合作,搞快速育苗的事。实践出真知嘛!真理的标准就是实事求是。”并对姜书记、庄象欣主任、邵兴弟局长说:“刘志坚是招远的名人之一,是宝贵财富啊,一定要爱护他,支持他的工作。”看我患有慢性口腔黏膜病治不好,立即对姜书记说:“让他到北京、上海大医院检查治疗!”
王济夫看了育苗地的情况,并亲临王宝瑛家中问长问短,我给他和宝瑛两口照了多幅照片。这次和王书记见面,使我和王宝瑛彻底从家庭出身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全身心的扑在发展红富士苹果上。
1987年,招远建成全国第1个0.67万公顷红富士基地。那时全国凡第1次吃到的国产红富士苹果,一般都是招远产。凡吃过这个品种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每千克10元成为苹果的天价。招远籍的国防部长迟浩田,吃到富士苹果后赞不绝口。并通过中央军委,捎给邓付主席等中央领导品尝……
2 学习招远县 全国苹果换新颜
公元1871年,美国传教士从美、欧把大苹果引入胶东半岛的烟台,至今已138年。在1980年前,烟台苹果的概念是青香焦、红香蕉、金帅、小国光、秋花皮等栽培了100多年的传统老品种,到上世纪末,烟台苹果的概念变成了红富士、2001、王林、嘎拉、乔纳金、滕木1号等全新的品种。品种的更新换代红富士起了主导作用,并形成了绝对优势。是开放国门带来了苹果新品种多渠道引入烟台,新品种彻底替换了老品种,生产技术管理措施不断革新,加速了苹果大发展、高效益的步伐。
1986年,栖霞县“三级干部”乘100多辆汽车到招远参观,我做了现场介绍,并让参观的同志。每人都品尝了鲁格庄的富士苹果。从那以后,棲霞下决心改大梨、上富士,不惜用好地发展红富士苹果园。这期间行动最早、力度最大的是离招远最近的寺口镇。此后,招远快速育苗的经验和大批富士苹果苗进入栖霞。使栖霞较快成为第2个红富士苹果基地县。
1984年,应革命老区邀请,县政府让我亲赴甘肃正宁县考察,随后派出3名专业技术人员蹲上3年,为当地培育红富士苗木783万株。到1988年,庆阳地区建成了大西北第1个0.67万公顷红富士苹果基地。
1985—1988年应河北遵化、山西大宁县邀请,招远政府再次派我和专业技术人员赴两地开发红富士苹果,育苗建同3年。到1989年,山西临汾、河北唐山,都分别建成5333公顷红富士苹果基地。
1986—1990年,招远为全国提供纯正苗木4000多万株,为全国红富士大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招远、栖霞的良种苹果面积都在2万公顷以上,95%以上的老品种被淘汰。90年代中期,全国的新老苹果产区,以红富士为主的新品种都占80%以上。
在粮、果争地的年代,招远提出:“粮食种好田,粮油保总产。开发旱薄地,果树大发展”的方针,和“先整地,后建园,不是良种,不发展”的原则。省、市政府主管部门曾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招远的经验。
1988年,招远派出赴日苹果考察团。研修生杨聚德从菅井功的早生富士苹果母树上秘密引回10条12厘米长的接穗。早生富士很快成为富士系的主要成员在面上推广。结合本地条件,招远的果业科技人员灵活应用日本经验,在品种更新、改革苹果树下管理制度,珠帘式整形修剪,果实套袋技术,生产无公害优质果品等方面都创出了全国领先的经验,发表了多篇论文。
1989年前后,在果树失控大发展的形势下,招远县政府专文印发了农业局《果树大发展后的思考》等5篇专论。提出了“要把果园当成绿色企业管理”,“以良种为前提,以基地为基础,以优质为核心,以无公害为条件,以创汇为目标,以高效益为目的”,尽快实现“发展良种化,管理制约化,技术标准化,政府行为产业化”的要求。这些新观点、新思想,得到当时农业部、省府、市委的采纳,产生过重要影响。那时招远一直是全国红富士苹果面积、产量最多的县。
1987年,招远县前孙家村首次从烟台市果科所,引进矮化脱毒的红星、乔纳金、格劳士特等苹果苗。两年后发现授粉树中有一种颜色漂亮、脆甜好吃、较耐贮藏的新品种,临时定名“红金嘎拉”,立即高接繁穗,快速育苗推广,很快成为很受全国欢迎的好品种。 1990年以后,面对全国苹果苗木大泛滥的风潮,招远的果农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实施新的果树病虫害防治历,生产无公害优质果品方面。1994年农业部举办名优苹果大评比,前20名特优苹果中,红富士占15个(其中招远占10个),其中红星、乔纳金、皇家嘎拉等品种都曾在全国和全省评优中夺冠。这期间杨聚德同志作了大量工作。
我是1990年调离招远的。当时的刘长锁书记曾在全县“三干会”上讲过:“刘志坚对招远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是招远自王可学书记之后历任书记的“咨询员”。在任烟台市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期间,是提议案建议最多者之一。1989年曾做过题为“牢记人民重托,主动做好代表工作”的典型发言。
在烟台市果科所任所长的6年间,是山东省地市级农业科研所自力更生,走改革路的带头者。曾连续3年在省农业厅召开的会议上交流经验。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
1995年,曾给市府主要负责人陈建国等写过一封题为“要使烟台苹果品种永远在全国领先”的长信。信中呼吁:烟台虽是开放城市,但农业只能超前不能落后;烟台的农业科研应走在全国前头!第一生产力还须第一把手亲自抓等。
2001年3月5日,2003年3月,2005年2月,曾在市长、副市长召开的专家咨询会上先后做过“烟台果品持续发展的八点意见”,“对烟台果品生产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烟台市创优苹果园综合生产因素分析》3次长篇发言。
1999年11月,应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科委邀请,在云贵高原海拔1800~2000米的山区实地考察规划“66.7公顷(千亩)落叶果树实验示范场,”并拟定了引种、育苗、建园实施方案,为西南高原发展大苹果等北方果树闯出新路。
2003年10月,撰写长篇通讯《烟台市长与烟台苹果》。 2004年4月,专访烟台苹果协会赵培策会长,撰写了《促进规模经营,沟通产业化链条,大力兴办农产品行业组织》长篇报道。在《北方果树》、《瓜果蔬菜报》上整版发表。
3 创新奉献精神是激励科学发展的春天
退休后1998年10月,我因心脏动脉血管堵塞90%以上,后到北京做了支架手术才又活了下来。
从1999年开始,走出烟台,面向全国,巡回晋、冀、鲁、豫、甘、陕等苹果主产省。以顾问、中国农学会果树专业委员会常委的身份,做苹果良种、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和基地开发工作。并系统总结苹果套袋配套栽培技术,于2002年编著出版了全国首部《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
《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现任中国版权中心张秀平书记,给《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的题词是:“刘志坚是改革开放第一春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而呐喊的第一人:他长期扎根农村。与农民心连心,急农业所需,以务实创新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他以科技为天职,退而不休,带病开发中西部地区果树事业的献身精神感动人:他高举绿色果品旗帜,以小塑膜袋做出大文章的业绩鼓舞人;《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是我国苹果套袋的首本专著。从而把一项推广性技术变为必要生产措施,适应了人世要求,已经并必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果农报》邹光存总编的题词是:“绿色农业的先驱者,无公害技术的创新人”:束怀瑞院士的评价是:“果实套袋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措施。塑膜袋的推广应用是对果树生产、对农民、对果树界的重大贡献……该书为适应人世后果品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全面介绍了生产无公害果品的标准、环境、技术规程、农药应用及苹果全套袋栽培配套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中有许多技术是科研成果,对指导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果农报》、《中国改革报》、《山东农业》、《山东科技信息报》等以“创新专家刘志坚”、“改革开放使我新生”、“夕阳红壮心永不休”为题,报道过我的事迹。
2004年11月获“中国果菜事业发展贡献奖”。
4 幾点体会
(1)解放思想是科技人员胆识、力量的源泉,是不断学新、创新的动力:
(2)专群结合的生产实验过程,是技术创新、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3)好品种的引进、选育、鉴定,先进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4)对事业的倾注,对农民的深爱,对祖国的忠诚,是科技人员奉献精神的根本:
(5)创新要有敢为世界先的精神,要有冲破老观点、死框框束缚的勇气:
(6)体制改革是科技进步的前提和保障:
(7)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领导支持是关键:
(8)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生。
(作者联系电话:0535—639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