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传統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比如,临床多见严重持久的便秘引起胸闷、气喘等呼吸异常,而肺部病变也可引起腹胀和排便异常。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一经典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前期症状不明显,但进展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喘憋、气促、恶心、大便不畅等“肺肠同病”的表现,治疗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既清泄肺热,又通泻肠腑,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新冠肺炎相关中医诊疗方案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疫毒闭肺重证时,以通腑泻热的承气汤类方(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等)、凉膈散、升降散等为代表方。
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下”(通下、泻下之义)法的代表方剂。宣白承气汤出自清代温病学经典著作《温病条辨》,有宣肺通腑、理气攻浊的功效。
其实,“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并不局限于肺炎的治疗。临床上有“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的方法,若使用得当,能取得良好疗效。
泻下通便法可泻肺热、逐痰饮、降气止咳平喘,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脓肿、肺心病、肺性脑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辨证属于肺脏实热证者,可引热下行,中医称之为“釜底抽薪”。
例如,肠道管理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运用通腑泻肺中药可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水平,改善肺通气功能及肠道屏障功能。
肺热壅盛、肺气虚弱、肺阴不足、肺失宣肃等肺脏病变会引起大肠传导功能紊乱,故针对便秘、泄泻、肠炎、肛肠病等肠系疾病,根据病情辨证加入补肺、肃肺、宣肺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例如,大肠气机不利会导致习惯性便秘,在处方中加入桔梗、杏仁等入肺经的中药调理肺的宣发肃降,可以达到改善大肠排浊功能的目的。中医称之为“下病上治”或“提壶揭盖”。
对肺与大肠的病变不能孤立看待,应看作一个整体。高热兼有便秘的肺炎患者,痰热壅阻在肺,肺气不降,影响了大肠的传导功能,宜采用“宣上通下”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清肺定喘的同时泻热通便。
哮喘发作期患者出现腹泻和便秘的大便异常症状时,也不能单纯治肺,而应“肺肠并治”。
部分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胸闷、发热、腹胀、大便干结等症状,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治肺外,还应“通里攻下”,使肺部实热从大便而下,改善大肠功能及肺部气血瘀滞,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和损伤的修复。
清肺热、泻肠腑:中医“抗疫”有良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一经典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前期症状不明显,但进展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喘憋、气促、恶心、大便不畅等“肺肠同病”的表现,治疗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既清泄肺热,又通泻肠腑,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新冠肺炎相关中医诊疗方案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疫毒闭肺重证时,以通腑泻热的承气汤类方(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等)、凉膈散、升降散等为代表方。
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下”(通下、泻下之义)法的代表方剂。宣白承气汤出自清代温病学经典著作《温病条辨》,有宣肺通腑、理气攻浊的功效。
“肺与大肠相表里”不局限于“肺炎”
其实,“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并不局限于肺炎的治疗。临床上有“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的方法,若使用得当,能取得良好疗效。
1肺病治肠
泻下通便法可泻肺热、逐痰饮、降气止咳平喘,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脓肿、肺心病、肺性脑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辨证属于肺脏实热证者,可引热下行,中医称之为“釜底抽薪”。
例如,肠道管理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运用通腑泻肺中药可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水平,改善肺通气功能及肠道屏障功能。
2肠病治肺
肺热壅盛、肺气虚弱、肺阴不足、肺失宣肃等肺脏病变会引起大肠传导功能紊乱,故针对便秘、泄泻、肠炎、肛肠病等肠系疾病,根据病情辨证加入补肺、肃肺、宣肺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例如,大肠气机不利会导致习惯性便秘,在处方中加入桔梗、杏仁等入肺经的中药调理肺的宣发肃降,可以达到改善大肠排浊功能的目的。中医称之为“下病上治”或“提壶揭盖”。
3肺肠并治
对肺与大肠的病变不能孤立看待,应看作一个整体。高热兼有便秘的肺炎患者,痰热壅阻在肺,肺气不降,影响了大肠的传导功能,宜采用“宣上通下”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清肺定喘的同时泻热通便。
哮喘发作期患者出现腹泻和便秘的大便异常症状时,也不能单纯治肺,而应“肺肠并治”。
部分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胸闷、发热、腹胀、大便干结等症状,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治肺外,还应“通里攻下”,使肺部实热从大便而下,改善大肠功能及肺部气血瘀滞,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和损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