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的王猛(化名)认为,父母从小对自己“过度关爱”“肆意操控”,导致了他一系列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以及后来生活工作诸多的不顺利。由此,他与父母彻底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像有人评价的“巨婴”,但与父母决裂其实是在把自己的不幸和不顺归咎于原生家庭,也表明其心理出现了问题。这一点王猛并不否认,准备到北大再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既然有人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为原生家庭,是原生家庭的不好或不太好,比较起来,那些幸福的人就可能生长于好或较好的原生家庭。事实上,从不同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的确会在事业、人生、成就等方面有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2012年美国哈佛出版社出版的《经历的胜利》(Triumphs of Experience)似乎在证明这一点。
1938年,在美国零售业连锁富翁威廉·托马斯·格兰特资助下,哈佛大学医学院卫生系主任阿里·鲍克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怎样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调查研究(格兰特研究)。研究团队追踪了两组人员,一组是268名哈佛大二学生,一组是456名波士顿贫民窟男孩(由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谢尔顿·格鲁克主持追踪)。经过74年,《经历的胜利》全面公布了研究结果。
研究的主要结果之一是,研究对象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和周围的人都有良好的关系(关系的温暖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和智商的关联不大。那些在温暖关系的指标上得分最高的人,最高年薪水平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智商处在110-115区间的人和高于150的试验对象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异。
具体而言,和母亲关系良好的孩子,成年后平均年收入会高出87000美元;与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人,每年的收入要多出51000美元;在“亲密关系”这个类别上得分最高的58人,平均年薪是243000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平均年薪不足102000美元;和母亲关系不好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孩子成年后的工作效率,和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相关,与父亲无关;童年时和父亲关系良好,成年后的焦虑更低。
该项研究最主要的结论是:人际关系的温暖程度,对生活的满意度具有最大的影响。或者简单地说,幸福,就是爱!
格兰特研究不只是给出了一个结论,而且也对什么是好的原生家庭有某种定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父母与兄弟姐妹都相亲相爱。其实,也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良好原生家庭的标准,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把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捣鼓上天的马斯克说:“母爱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给予孩子自由,这一点,我妈妈做得非常好。”与马斯克的母亲正好相反的,或许就是王猛眼中的父母,后者对他“过度关爱”“肆意操控”,让其没有自己的自由和发展空间。无论中外(当然在中国父母身上)表现得更充分的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特质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人才),辱骂和体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夫妻不和,相互算计争斗;不尊重子女,不平等对待孩子等。有些作为在父母看来尽管是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好,但也会让孩子感到,一年360天,风霜刀剑严相逼。以致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皆祸害”。
中国家庭尤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每个孩子谁敢说自己没有经历过难堪的终生难忘的打骂和当众羞辱才长大成人?
遗憾的是,格兰特研究并没有告诉人们,这项研究中的孩子,有多少是成长于不好的原生家庭,有多少人是成长于好的原生家庭。更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當每个个体意识到自己生长的原生家庭有种种不足和缺陷时该如何办?在这一点上,王猛只是做到了能够认识原生家庭,但不能与父母交流。而龙应台儿子安德烈的做法向前跨了一步。针对不只是中国父母望子成龙,而是天下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或青出于而胜于蓝的心理和要求,安德烈坦率地向母亲表示,他已经相信,他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是一个“很平庸”的人,母亲会不会对他失望?
龙应台的回应是,跑百米的人冲过跑5000米的人时,后者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的目标不一样。平庸与否,其实完全要看你把目标设定在哪个轨道上。龙应台是不以孩子的“成功”为满意,而是以孩子的平安而且快乐为标准,只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她已经很感谢了。但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数并不像龙应台。
因此,更需要孩子在成长之时,在启蒙之初就应当认识到如何应对不如意的原生家庭。这一点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体现出来。公民读本的第一章除了谈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了解你和你的个性、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做个好公民外,就是谈家庭的差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家庭,而且家庭中会有种种问题,解决家庭中的问题非常不容易,幸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你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这其实就是对待原生家庭,尤其是对待有缺陷的原生家庭的基本态度和做法。
每个人都有不太如意的原生家庭,或可称为原生家庭的“原罪”,遗传和原生家庭的环境固然能决定一个人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人生方向的,本质上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人们自身和怎么做。原生家庭不可以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成为与父母不一样的人,尤其是与他们的弱点、缺陷决裂,而非与父母和原生家庭决裂。
显而易见的情形是,当每个个体成长后,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种种缺陷之时,会有意无意,甚至以极强的动力,努力去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处境,不让自己再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要么是可以让父母不再贫困,生活得好一些,要么是让自己不像父母那样表现出种种缺点。
当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原来就是自己痛恨的由父母遗传给自己的特质之时,完全可以在后天的生活中改变。原因既在于,后天环境是塑造一个人的重大因素,也在于,遗传学的理论和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过去生物学界认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的表观遗传学发现,后天习得的优点和缺点也可以通过表观遗传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并遗传到后代。即便是身材矮小的父母,也可以孕育出身材高大的后代,原因既在于表观遗传,也在于后天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营养也比上一代强多了。
从自己开始,与父母的缺点和弱点决裂,做与父母不一样的人,才能在建立自己的家庭和有孩子时做全新的不一样的父母,在自己的这个节点上终止自己所抱怨的有缺陷的原生家庭在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恶性循环。
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像有人评价的“巨婴”,但与父母决裂其实是在把自己的不幸和不顺归咎于原生家庭,也表明其心理出现了问题。这一点王猛并不否认,准备到北大再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既然有人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为原生家庭,是原生家庭的不好或不太好,比较起来,那些幸福的人就可能生长于好或较好的原生家庭。事实上,从不同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的确会在事业、人生、成就等方面有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2012年美国哈佛出版社出版的《经历的胜利》(Triumphs of Experience)似乎在证明这一点。
1938年,在美国零售业连锁富翁威廉·托马斯·格兰特资助下,哈佛大学医学院卫生系主任阿里·鲍克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怎样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调查研究(格兰特研究)。研究团队追踪了两组人员,一组是268名哈佛大二学生,一组是456名波士顿贫民窟男孩(由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谢尔顿·格鲁克主持追踪)。经过74年,《经历的胜利》全面公布了研究结果。
研究的主要结果之一是,研究对象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和周围的人都有良好的关系(关系的温暖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和智商的关联不大。那些在温暖关系的指标上得分最高的人,最高年薪水平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智商处在110-115区间的人和高于150的试验对象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异。
具体而言,和母亲关系良好的孩子,成年后平均年收入会高出87000美元;与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人,每年的收入要多出51000美元;在“亲密关系”这个类别上得分最高的58人,平均年薪是243000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平均年薪不足102000美元;和母亲关系不好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孩子成年后的工作效率,和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相关,与父亲无关;童年时和父亲关系良好,成年后的焦虑更低。
该项研究最主要的结论是:人际关系的温暖程度,对生活的满意度具有最大的影响。或者简单地说,幸福,就是爱!
格兰特研究不只是给出了一个结论,而且也对什么是好的原生家庭有某种定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父母与兄弟姐妹都相亲相爱。其实,也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良好原生家庭的标准,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把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捣鼓上天的马斯克说:“母爱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给予孩子自由,这一点,我妈妈做得非常好。”与马斯克的母亲正好相反的,或许就是王猛眼中的父母,后者对他“过度关爱”“肆意操控”,让其没有自己的自由和发展空间。无论中外(当然在中国父母身上)表现得更充分的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特质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人才),辱骂和体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夫妻不和,相互算计争斗;不尊重子女,不平等对待孩子等。有些作为在父母看来尽管是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好,但也会让孩子感到,一年360天,风霜刀剑严相逼。以致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皆祸害”。
中国家庭尤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每个孩子谁敢说自己没有经历过难堪的终生难忘的打骂和当众羞辱才长大成人?
遗憾的是,格兰特研究并没有告诉人们,这项研究中的孩子,有多少是成长于不好的原生家庭,有多少人是成长于好的原生家庭。更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當每个个体意识到自己生长的原生家庭有种种不足和缺陷时该如何办?在这一点上,王猛只是做到了能够认识原生家庭,但不能与父母交流。而龙应台儿子安德烈的做法向前跨了一步。针对不只是中国父母望子成龙,而是天下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或青出于而胜于蓝的心理和要求,安德烈坦率地向母亲表示,他已经相信,他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是一个“很平庸”的人,母亲会不会对他失望?
龙应台的回应是,跑百米的人冲过跑5000米的人时,后者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的目标不一样。平庸与否,其实完全要看你把目标设定在哪个轨道上。龙应台是不以孩子的“成功”为满意,而是以孩子的平安而且快乐为标准,只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她已经很感谢了。但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数并不像龙应台。
因此,更需要孩子在成长之时,在启蒙之初就应当认识到如何应对不如意的原生家庭。这一点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体现出来。公民读本的第一章除了谈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了解你和你的个性、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做个好公民外,就是谈家庭的差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家庭,而且家庭中会有种种问题,解决家庭中的问题非常不容易,幸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你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这其实就是对待原生家庭,尤其是对待有缺陷的原生家庭的基本态度和做法。
每个人都有不太如意的原生家庭,或可称为原生家庭的“原罪”,遗传和原生家庭的环境固然能决定一个人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人生方向的,本质上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人们自身和怎么做。原生家庭不可以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成为与父母不一样的人,尤其是与他们的弱点、缺陷决裂,而非与父母和原生家庭决裂。
显而易见的情形是,当每个个体成长后,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种种缺陷之时,会有意无意,甚至以极强的动力,努力去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处境,不让自己再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要么是可以让父母不再贫困,生活得好一些,要么是让自己不像父母那样表现出种种缺点。
当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原来就是自己痛恨的由父母遗传给自己的特质之时,完全可以在后天的生活中改变。原因既在于,后天环境是塑造一个人的重大因素,也在于,遗传学的理论和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过去生物学界认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的表观遗传学发现,后天习得的优点和缺点也可以通过表观遗传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并遗传到后代。即便是身材矮小的父母,也可以孕育出身材高大的后代,原因既在于表观遗传,也在于后天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营养也比上一代强多了。
从自己开始,与父母的缺点和弱点决裂,做与父母不一样的人,才能在建立自己的家庭和有孩子时做全新的不一样的父母,在自己的这个节点上终止自己所抱怨的有缺陷的原生家庭在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