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价值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61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ic tumor GST)的超声表现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病理证实胃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病理诊断高度危险度4例,中度危险度2例,低度危险度2例。
  术前超声表现:(1)部位:粘膜下肿物6例;胃肌层肿物1例;胃浆膜下肿物1例。(2)大小:6例肿物直经>>5cm,2例肿物直经<5cm,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3)形态: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例,其中1例呈分叶状。(4)回声:呈不均质低回声占5例,呈低回声伴不规则液性暗区占2例,呈均质低回声占1例。(5)生长方式:肿块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彩色多普勒检查>>5cm肿瘤血流较丰富。(6)单发/多发:8例均为单发。(7)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8例肝脏及腹腔均无转移声像,术后均证实。
  结论;超声有助于胃间质瘤的检出,肿物直经>>5cm,外生性生长,回声不均匀为主是胃间质瘤的重要声像。
  关健词:超声检查;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GST)起源于胃壁Cajal间质细胞,是胃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传统观念通常将胃间质瘤归为平滑肌源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上腹部包块而就诊。超微结构及大量病理免疫组化研究显示;胃间质瘤是有向平滑肌神经分化或双向分化和末分化的特性[1]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易与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相混淆。以往胃间质瘤的超声影像表现的研究报道不多【2】,本研究对我院近2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超声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超声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超声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共诊断8例胃间质瘤患者,以腹部肿块5例,腹痛、腹胀2例,便血1例就诊。术前在我院行超声检查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男5例,女3例,年龄48至79岁。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东芝SSA-370A型、LOGIQ--7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2MHZ,对8例患者行常规空腹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原发部位、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肿瘤与相邻脏器的关系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同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同时受检者饮水500-700ml充盈胃腔或口服速溶胃超声助显剂后再行超声检查,适当调节增益及扫描深度,必要时选择2DHarmonics,发现病变后多方位扫查肿瘤与胃毗邻关系,肿块突入胃粘膜表面情况(粘膜表面不规则、溃疡等改变),术后所有肿瘤标本均行病理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S-100;常规设阳性和阴性对照。以光镜下检出肿瘤细胞膜或细胞质是棕黄色,判断为CD117阳性;CD34阳性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和(或)胞膜;SMA阳性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呈棕黄色颗粒。
  1.3结果
  8例胃间质瘤术前超声显示肿瘤:>>5cm肿瘤在禁食12小时后超声表现为在肝脏左叶后方、胰腺体尾部前方可见一肿物,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5cm肿瘤中其中1例仅表现为胃壁不均质增厚。8例受检者均饮水500-700ml充盈胃腔或口服速溶胃超声助显剂后,超声显示肿瘤(1)部位:位于胃粘膜下层肿物6例、胃肌层肿物1例、胃浆膜层肿物1例。(2)大小:肿瘤大小不一,最大径13.5x8.2x6.1cm,最小径3.8x3.0x2.6cm。(3)形态:肿物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例,其中1例呈分叶状。(4)回声:呈不均质低回声5例;呈低回声伴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占2例;呈均质低回声占1例;(5)生长方式:以膨长性生长为主,>>5cm肿瘤活动度差,质地硬。(6)单发或多发:8例肿瘤均为单发。(7)8例无一例腹腔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肿瘤内及周边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2例肿瘤内可见稀疏的短条状血流信号,3例为高速高阻性血流频谱,2例低速低阻血流频谱。术前超声提示肿瘤病变7例与病理诊断符合,其中1例诊断胃癌。
  1.4 病理检查大体标本显示:8例均为单发,肿块最小者3.0×3.5×3.0cm,最大者为12×8.0×6.0cm,在6例直经》5cm肿块中,病理诊断高度危险度4例;中度危险度2例;直经<5cm肿块中,低度危险度2例;高度恶性肿瘤的最大长经为(10+-3.3)cm,低度危险度的最大长径为(5.8+_3.2)cm,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4例,不规则分叶状1例。胃壁内肿瘤呈膨胀性生长5例,向胃腔内突出4例(伴有粘膜表面溃疡形成3例、息肉样向腔內外生长1例),切面肿物呈灰白、灰白灰黄相间或鱼肉样,质中等或质韧,部分肿瘤伴出血(3例)、坏死(1例)及囊性变(1例),血管侵犯1例。5例包膜完整。镜下显示:以梭形细胞为主6例,梭形细胞伴上皮样瘤细胞1例,上皮样细胞为主2例。梭形细胞型瘤细胞呈叉束状、编织状及旋涡状排列,部分区域瘤细胞丰富密集、有异型性、核染色质粗、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上皮细胞型细胞圆形,呈片状、巢索状排列,胞浆嗜酸或空泡状。8例中伴凝固性坏死1例、出血3例、囊性变1例,血管侵犯1例。(见图1,2,3,4,)
  图1梭形细胞型细胞异型明显HE低倍放大图2血管侵犯HE低倍放大图3肿瘤坏死HE低倍放大 图4胃窦大弯前壁粘膜下低回声肿物。图5胃小弯处粘膜下肿物
  8例免疫组化染色:检出肿瘤细胞CD117呈阳性表达8例,CD34呈阳性表达6例,SMA呈灶性阳性表达1例,S-100呈灶性阳性表达1例。病理诊断:高度危险度4例、中度危险度2例、低度危险度2例。   讨论:
  胃间质瘤是一种间叶性肿瘤,发病率估计为0.68/10000[3],临床上并不多见。目前认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据报道50岁以上的人群胃间质瘤的尸检发现率约为50%。但胃镜的检出率不到0.3%,仅10%可有症状。常经X线和胃镜检查或手术中偶然发现[4].胃间质瘤复发率高,多次复发者需依据临床及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鉴别其良恶性及定期随访、综合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
  胃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恶性程度及预后指标目前较经典的决定性指标是根据形态学上肿瘤的大小及有丝分裂比率来评估。但同时也要参考组织学其他非决定性指标如肿瘤细胞异型性、坏死及神经血管侵犯等。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依据[5],(1)组织学证实的转移灶;(2)浸润至邻近器官或组织;潜在恶性的诊断依据(1)肿瘤体积较大>5cm,(2)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肿瘤细胞分裂象>5/50,(3)肿瘤继发坏死,(4)瘤细胞明显异型,(5)瘤细胞丰富,(6)上皮样瘤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诊断高度恶性的依据:只有恶性诊断中1项或潜在恶性中2项。胃间质瘤患 者临床症状、体症并无特异性表现,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肿瘤被发现时一般都比较大,超声实时和多切面扫查,对肿瘤定位较准确,能对肿瘤形态、内部结构回声、有无侵犯、有无淋巴结和转移灶等作出较准确的诊断。超声助显剂口服法可显著减少胃内气体及粘液的干扰,可以清晰地显示胃壁的结构,尤其是胃壁的5层结构:胃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因此可对GST的分型,腔内型、腔外型、还是壁间型作出初步诊断。
  本组8例胃间质细胞瘤患者,超声检查示:肿块较大,位于肝脏左叶后方、胰腺體尾部前方,肿物边界清晰,轮廓规则,有包膜,内为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或均匀,其中一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感观上腹部见一边界清晰的孤立性肿物,因此临床上有腹部肿块、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上腹部有边界清晰、血供丰富或不丰富、胃腔内无明显狭窄改变的实质性肿瘤,饮水或口服超声助显剂可见胃壁无明显增厚,相邻胃腔无明显变窄者,应高度考虑为胃间质瘤。这与源于胃肿块的胃壁不均质增厚的“假肾征”有着特征性区别。
  尽管GST最终的确诊需病理学检查,但超声对GST生长特性、内部结构、血供情况提供重要影像依据,有助于确定病灶的位置[6],同时提供毗邻关系及有无远处转移等信息,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部分良恶性间质瘤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0):697-702
  【2】唐亚斌,王辉,黄军等,胃肠瘤的MSCT诊断价值。
  【3】王光霞、罗彦英、徐松,等,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6);531-535。
  【4】MietlinenM.Sobin LH,Lasota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stomach:a clinicopathologic、immunoristochemical,anmolecular genetic studry of 1765 cases with long term follow up[J]Am J Surg Pathol,2005,29(1);52 68
  【5】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0 352。
  【6】龚静山,杨鹏,徐坚民,等.胃肠道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其他文献
摘要:宫颈癌是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发病率不断上升的特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对更高。宫颈癌发展过程中存在较长的、可逆的癌前病变期,而宫颈癌前病变的治愈率可达到98%,因此宫颈癌的筛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针对宫颈癌的筛查方法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细胞学检查、影像学筛查、HPV检测、病理学检查等。  关键词:宫颈癌;筛查;诊治进展  Abstra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脱敏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的影响,探讨其的临床疗效与特异性抗体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皮肤试验找出过敏原,然后进行脱敏治疗。观察脱敏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的变化。结果 通过60天的脱敏治疗,观察组血清中 IgE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脱敏治疗,是一个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好办法。  关键词:过敏原;脱敏治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靖西县60多年来疟疾流行特点的防治措施和评价效果,探讨适合当前疟疾流行特点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 收集靖西县1951-2013年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等资料,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防治措施和实施效果。结果 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疟疾发病率由1958年的259.39/万下降至1982年的1.5/万。1990年后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44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小儿肺炎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38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1
期刊
我科于2012年5月-2014年2月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35人,均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现将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男性13例,女性22例,年龄27-69岁,平均51.8岁,发病时间5个月-13年,平均4.2年。右侧疼痛15例,左侧疼痛20例,其中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2例,第二支8例,第三支9例,第二、三支16例。33例患者术前均接受过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2年以上,2例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分离8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细菌检出最高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其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期刊
摘要:目的:对眼外伤CT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我院CT室诊断的眼外伤患者90例,对其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针对扫描结果,对患者实行对症治疗及有效护理。结果:90例眼外伤患者的CT扫描显示,眼球损伤患者最多,占35.56%,表现为眼球穿孔和眼球破裂两种;其次为眼挫伤,占26.67%,表现为角膜水肿和角膜层出现间断裂伤;经护理和治疗后,有83.
期刊
摘要:目的:对子宫切除术后并发腹腔内出现情况进行有效诊断,并提出相应治疗办法。方法:抽选我院于2010年1月~2014年收治的40例因产后出血而行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出血情况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办法。结果:40例患者中,有14例(35%)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情况,其中,8例(57.14%)为直接诊断,6例均为综合诊断,而后结合患者情况给予其相应治疗,死亡率为28.57%,治疗成功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配合对胸腔镜手术成功和病人康复的重要性,总结胸腔镜手术中护士的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整理分析我院近两年来采用胸腔鏡手术治疗的36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严格做好术前器械、药物准备,最佳体位放置,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 36名患者顺利通过胸腔镜手术,恢复状况良好。结论 术前严格认真准备、术中手术医师和护士的良好配合以及术后合理的护理在胸腔镜手术中极为重要,是病人康复痊愈的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医院外来医疗器械处理常见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完善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方法: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等对外来医疗器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结果:通过医院外来器械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医院外来器械的安全和质量,并有效控制感染。结论:加强医院外来器械管理是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