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当今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本身逻辑性较强,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把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题材,寓思维训练于教学之中,关键在于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思维全过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目的,加强能力训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加强分类与比较的能力训练,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思维的系列化,获得结构性认知。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化”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达到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二、贯穿教学全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
  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指的是分析与综合的培养,它是统一的思维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的,一般不会彼此孤立存在,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建立在具体合理的分析上。为此,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我们要因材施教、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通过计算和练习,引导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发展
  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过程离不开判断,思维的结果通常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思维活动主要是推理,具备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学生对知识判断的正误直接影响着思维的正确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好训练材料,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计算和练习上,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四、通过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就要从其灵活性入手,来启发思维引导思维换向,促成其思维向多向性发展,从而达到独创性。如果没有灵活性,就会反而迟钝,思路艰涩,即难多向思维,也难独创。因此,求异思维的核心本质是独创,是超越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掘进,其特有的本质是求新、探新、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多参照系的一种思维方式。把创造性求异思维引进数学教学机制中来,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同一题目、同一题型、同一类型,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进行思考。培养思维独创性、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学生在提出新观点或采用方法时,教师应当注意诱导、鼓励,尤其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水平,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独创性思维品质也将得以培养与发展。
  总之,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生成智慧、发展思维能力才是根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要通过恰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主、充分、和谐的发展。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儿童不可缺失的生活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口语交际的基本教学理念,即生活化、情境化、角色化、交互活动化。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生活应该是口语交际的全部内容,把口语交际当作生活的工具,我想这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  一、结合文字提示,开展交际活动。  教材中许多内容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必须目标明确、指向集中;必须“导”在点子上,并恰到好处。这样,教师的“导”才能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松掌握学习方法,在愉快获得知识的同时生长智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这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将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理论相结合,面向教学系统,
游戏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很高兴地投入到各个游戏区中,只有暖暖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默默地看着,有时也有热情的孩子去邀请他一起玩,他总是摇摇头。整个游戏中,暖暖仿佛粘在了椅子上。要怎样做才能让暖暖离开小椅子,快乐地投身于游戏活动中呢?我做了以下几项工作,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让暖暖爱玩游戏了。  1.找出原因。  当我发现暖暖从来不喜欢参加游戏活动时,并没有立刻试图说服或强迫他参加游戏活动,而是对暖暖不喜欢
开学之初,我接初二(11)班的班主任工作,遇上了前所未有的调皮学生——周某,我为了对其进行教育,采取了如下步骤:  一、显  班主任工作必须以了解学生人手,如何了解?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优缺点暴露出来,老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得出结论。我采取了如下方式让他们显出自己的优缺点来。  1、报名册自己填,显其书写,显认真程度,有无隐瞒。  2、让学生自愿做教室,公地清洁,显其做事能力和学生生活态度
[摘要]本文分析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多元评估理念及评估的多元化在园林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多元评估  多元智能评估的主体是学生,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
[摘要]交流学习主要依赖语言,言语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说的效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出发,正确处理好说什么、由谁说、何时说、怎样说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 说什么 由谁说 何时说 怎样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在探讨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管理。本文指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的“道”与“术”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应该结合西方管理的经验,有目标、有方法才能较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管理 融合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而管理越是能够利用当地社会的传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励与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考与语言表达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文章从巧设导语,诱发学习兴趣、教师语言幽默,以“幽”激发兴趣、艺术的设疑提问等方
在大家的印象里,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博大的,也是很感性的,但实际上在许多场合下,我们语文的教与学却是枯燥、空洞,乃至乏味的。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的教与学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是心灵感悟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课外阅读要求。可课外阅读顾名思义是在课堂之外,甚至于在学校之外,怎样保证学生的阅读能达到规定的量?如何让学生能利用课外阅读来提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紧密联系起来,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顺利达成阅读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