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应由“教课文”向“教课程”转型,言语秘妙是告别内容分析式课堂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我们要在课前做足功夫,关注言语形式聚焦文本秘妙,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教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阅读言语阅读方法
现状反思:阅读教学教什么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偏向于“得意”,即品味语言,揣摩语言传递的内涵、思想和情感。淡化或忽视了言语形式。这种“得意而忘言”的做法,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践踏了学生独特而丰富的主体体验,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因此,阅读教学要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必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扎扎实实干好“语文”自己的事情。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学语文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当妥帖。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其门径,学习其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确实,阅读教学应该进入一个“全阅读”的理想状态,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揣摩品味作者的“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很明确,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透过言语形式,领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发现语言的智慧,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言语经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文本解读:关注言语形式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二、文本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面对文本,教师应先抛开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的束缚,以一个“熟练阅读者”的姿态走进课文,领略课文,咬文嚼字,品味含义。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运用自身已有的语言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运用、语法结构等诸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倾听文本细致的声音,发现文本的言语秘妙。应尤为重视以下三点:
1、关注别具一格的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叙事,我们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写景,我们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诗歌,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等等。小学课文并不仅限于常见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散文、小小说等文体。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处理上也有侧重,现在经常看到“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用诗歌的方式教诗歌”诸如此类的标题。因此,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课文的文体风格,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以五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一件运动衫》为例:
这是一篇小小说。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读一遍就能知道了,那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选择什么内容来教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板块一:梳理故事情节。
板块二:找出一条线索。
板块三:体会一份意外。
板块四:再现一幕场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明白了读小小说的着眼点。小小说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这样的板块式教学一目了然,思路非常清晰。
2、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
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落实字、词、句的感悟、理解、内化、运用。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的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比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词句,还要紧紧扣住“文眼”,即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结构的衔接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3、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四下第七单元的主题就是“走进神话”,教师就应该从神话的共同特点出发,引领孩子们去感受神话的神奇、夸张,来源于民间等特点。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比如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在第一段先总的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接下来分述一年四季的美景;最后总述小兴安岭是一座大花园、大宝库。显而易见是总分总的结构,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种结构的文章。我的板书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将结构呈现出来,让学生有很直观的了解。
附板书设计:
三、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语文教材犹如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本秘妙”——或是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或是独具个性的布局谋篇,或是准妥帖的表达形式,或是隽永深刻的语言内涵……选文通常是名家名篇,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很多方面的言语表现形式值得学习、积累。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本秘妙”都教给学生,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内蕴丰富的词句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如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抓住一个“探”字,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典范的、优美的句式、语段。
一、二年级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三年级要重点关注典型的语段;中高年级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3、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
我们的文本中,有着许多非常率性、洒脱、天籁般自由纯美的语言,有着作家自身性格的烙印。抓住这些新鲜的、独到的、极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裨益。
4、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二下《小鹿的玫瑰花》中,人物的对话描写非常有特点。有些提示语在前,有些提示语在后,还有些没有提示语。而且相应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来这样的对话很简洁,也能将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策略探寻:基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依据语境,凸显“言语形式”的当下效应。
语境即言语环境,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理解具体的言语,必须结合语境。脱离语境或断章取义,有些言语根本无法理解或理解不到言语的深层含义,有些理解甚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截然相反。尽管现在提倡多元解读,但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比较对照,体会“言语形式”的最佳表达。
通常说来,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采取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
例如四下《蝙蝠和雷达》比较两个句子:
1、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原文)
2、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总结明确:少了“配合”二字,表达就欠缺准确。“配合”说明对蝙蝠飞行来说,嘴和耳朵两者缺一不可,一起工作,共同作用的;少了“配合”就没有这样的效果。通过比较,更加深刻体会到用词准确是多么的重要。
三、展开想象,拓展“言语形式”的丰富内涵。
好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惟期少”。高水平的作者惜墨如金,期望用少而精的言语表达更为丰富、更为深远的意义,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再则语言和现实的矛盾,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要准确地表达我们感觉到的东西,语言几乎永远不够使。所以,言语为读者和听者提供了思维的参与和补充的机会和余地。
四、课堂练笔,模仿“言语形式”的迁移训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读写结合”、“课堂小练笔”也就是遵循了叶老的理念。
铝华洗尽见本真,固本清源显本色。语文课必须立足文本语言,品词品句,聚焦“言语形式”,强化语言积累运用。这才是本色的语文,这才是诗意的语文。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会给孩子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阅读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3]水英.《找寻文本细读的切入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06).
【关键词】阅读言语阅读方法
现状反思:阅读教学教什么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偏向于“得意”,即品味语言,揣摩语言传递的内涵、思想和情感。淡化或忽视了言语形式。这种“得意而忘言”的做法,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践踏了学生独特而丰富的主体体验,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因此,阅读教学要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必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扎扎实实干好“语文”自己的事情。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学语文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当妥帖。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其门径,学习其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确实,阅读教学应该进入一个“全阅读”的理想状态,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揣摩品味作者的“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很明确,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透过言语形式,领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发现语言的智慧,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言语经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文本解读:关注言语形式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二、文本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面对文本,教师应先抛开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的束缚,以一个“熟练阅读者”的姿态走进课文,领略课文,咬文嚼字,品味含义。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运用自身已有的语言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运用、语法结构等诸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倾听文本细致的声音,发现文本的言语秘妙。应尤为重视以下三点:
1、关注别具一格的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叙事,我们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写景,我们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诗歌,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等等。小学课文并不仅限于常见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散文、小小说等文体。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处理上也有侧重,现在经常看到“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用诗歌的方式教诗歌”诸如此类的标题。因此,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课文的文体风格,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以五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一件运动衫》为例:
这是一篇小小说。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读一遍就能知道了,那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选择什么内容来教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板块一:梳理故事情节。
板块二:找出一条线索。
板块三:体会一份意外。
板块四:再现一幕场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明白了读小小说的着眼点。小小说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这样的板块式教学一目了然,思路非常清晰。
2、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
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落实字、词、句的感悟、理解、内化、运用。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的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比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词句,还要紧紧扣住“文眼”,即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结构的衔接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3、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四下第七单元的主题就是“走进神话”,教师就应该从神话的共同特点出发,引领孩子们去感受神话的神奇、夸张,来源于民间等特点。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比如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在第一段先总的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接下来分述一年四季的美景;最后总述小兴安岭是一座大花园、大宝库。显而易见是总分总的结构,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种结构的文章。我的板书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将结构呈现出来,让学生有很直观的了解。
附板书设计:
三、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语文教材犹如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本秘妙”——或是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或是独具个性的布局谋篇,或是准妥帖的表达形式,或是隽永深刻的语言内涵……选文通常是名家名篇,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很多方面的言语表现形式值得学习、积累。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本秘妙”都教给学生,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内蕴丰富的词句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如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抓住一个“探”字,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典范的、优美的句式、语段。
一、二年级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三年级要重点关注典型的语段;中高年级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3、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
我们的文本中,有着许多非常率性、洒脱、天籁般自由纯美的语言,有着作家自身性格的烙印。抓住这些新鲜的、独到的、极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裨益。
4、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二下《小鹿的玫瑰花》中,人物的对话描写非常有特点。有些提示语在前,有些提示语在后,还有些没有提示语。而且相应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来这样的对话很简洁,也能将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策略探寻:基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依据语境,凸显“言语形式”的当下效应。
语境即言语环境,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理解具体的言语,必须结合语境。脱离语境或断章取义,有些言语根本无法理解或理解不到言语的深层含义,有些理解甚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截然相反。尽管现在提倡多元解读,但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比较对照,体会“言语形式”的最佳表达。
通常说来,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采取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
例如四下《蝙蝠和雷达》比较两个句子:
1、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原文)
2、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总结明确:少了“配合”二字,表达就欠缺准确。“配合”说明对蝙蝠飞行来说,嘴和耳朵两者缺一不可,一起工作,共同作用的;少了“配合”就没有这样的效果。通过比较,更加深刻体会到用词准确是多么的重要。
三、展开想象,拓展“言语形式”的丰富内涵。
好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惟期少”。高水平的作者惜墨如金,期望用少而精的言语表达更为丰富、更为深远的意义,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再则语言和现实的矛盾,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要准确地表达我们感觉到的东西,语言几乎永远不够使。所以,言语为读者和听者提供了思维的参与和补充的机会和余地。
四、课堂练笔,模仿“言语形式”的迁移训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读写结合”、“课堂小练笔”也就是遵循了叶老的理念。
铝华洗尽见本真,固本清源显本色。语文课必须立足文本语言,品词品句,聚焦“言语形式”,强化语言积累运用。这才是本色的语文,这才是诗意的语文。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会给孩子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阅读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3]水英.《找寻文本细读的切入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