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于我心 风雅皆存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酒纵横的唐代,诗人多情,一切景、事、情皆能入诗,心中有物,移情于景,万物皆为我心,诗意风雅,“碧纱如烟”“独坐幽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曾冬的《唐诗素描》,以写者之心,揣度诗人之情,万物皆有曾冬之色彩。诗中意趣多风雅,花酒如画皆文章。
  阅读感受一:意象多彩,与诗意诗情一起放飞
  唐诗最妙的,莫过与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比如酒,有王维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有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是,在曾冬的笔下,同样的酒,却呈现除了不一样的诗情。
  先看:
  郁郁而返的诗人,醉眼朦胧,又来到了谢亭,恍惚中,所有依依的景象,都在一声呓语中变成了伤感的情节……
  夕阳的残花打醒了一个沉睡的梦,暮色一转身,就落满了黄昏,诗人揉了揉眼睛,却再也看不到,那只飘远了的小舟,和舟中一个清瘦的背影。唯剩下两只空空的杯盏,在原石桌上孑然相对,默默无语。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
  诗中只一个“酒醒”,可曾冬该怎么呈现?醉眼迷蒙,这是自然,送走友人,今朝一别,何时再见,一醉方休。所以送别的酒中,都要喝醉的。不醉不显悲伤,没有诚意。醒来又回到谢亭,亭本身就是一个离别的意象,所谓长亭送别;同时,日出送别没有意境,得夕阳西下,夕阳是一种不圆满,不圆满的岂止是夕阳,还有醒后看见的两只空空的酒杯。满满的没喝行不行?此刻曾冬说,我想这么写,只有这么写,才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空落落的伤感和孤寂。孤寂虽孤寂,但境界还是得扩大,满天风雨下西楼。
  再看:
  醉眼朦胧中,又举起那只斟满了酒的杯子。从今以后,真的不知会是一些什么样的日子,不知是不是还能和你尽兴地把酒临风,和诗吟唱。
  往西走出阳关,是茫茫的戈壁和缥缈的未来,也许,这一生中,很难再有机会见到曾经的朋友和洒满离情与思念的渭城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还是醉眼迷蒙,不醉不归。不管是久别重逢,还是送别挚友。这里又斟满了酒,前一首诗说空落落的才好,这里何以斟满?这是诚意,来来来,再来一杯,哪怕醉,那也是最后一次酣畅淋漓。曾冬说,索性就满一点,再满一点,然后一饮而尽。
  第三首送别之酒:
  驿站边,又有一些深情的词语,在一杯斟满伤感的米酒中,欲说还休,离别的意绪,被醉眼朦胧的目光,摇成了那纵横的老泪。两个宦游异乡的身影,在一块远离故土的天空下,互执双手,细语轻言,惺惺相惜。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第三种酒的写法,更具情味。前面两首诗,要么孤寂,要么畅快豪放,王勃的这首诗,并没有酒这个意象,然而曾冬选择了加上去,还是那句话,挚友相别,没有酒怎么可以?不任性地醉怎么可以?但是情,确实又不一样,想安慰友人,这酒得慢慢喝,话再多些,情再深些,慢慢地,王勃在送别时,真的让远行的杜少府心理好受了些。做到这样,岂能一饮而尽,酣畅淋漓?更不能酒杯空空,徒增伤感。
  这就是曾冬笔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意象。他必是化身为诗人,细细琢磨自己当时的心境,如何拿捏。曾冬,是他笔下的每一位诗人的化身。
  曾冬笔下,还有具有笔者自我色彩的那些悲壮之曲子:
  琵琶声响起来了,战鼓声擂起来了。马在帐篷外,腾空飞起,发出一声声的嘶叫,刀在刀鞘里,跃跃欲试,闪着冷飕飕的光芒。战火,再一次在达达的马蹄声中点亮了塞外的天空。
  也许,我将醉躺在鲜血染红的战场上;也许,我将卧倒,在敌人锋利无情的长矛下。远方的兄弟姐妹,请你一定,一定不要笑话我,不要笑话一个战士的倒下,没有给你一个坚强而挺拔的英雄形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瀚)
  羌笛悠扬的调子,不知从哪座烽火台的墙垛上飞出,让每颗远离故土的心,屏息静听。
  朦胧中,故乡的梅花,在一支《梅花落》的曲中,一瓣一瓣地开落。遥远的花香,乘着月光的道路,万里迢迢地赶来。伸出手,似乎就可以抓到一朵落花,抓到一只栖息在落花上的蝴蝶,一个童年的梦,以及梦中母亲亲唤的乳名。笛随风走,一夜之间,关山就被一种思乡的情结占领,那个和平宁谧的夜晚,所有戍边的游子,都在一朵梅花的乡愁中失眠。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
  一支羌笛搅动了如水的离绪,相思冲过记忆的堤岸,瞬间溢满了边城。那首《折杨柳》的曲子,为何要在茕茕的夜空吹響?清冷的黑暗中,随着脸颊被一瓣泪珠的花朵打痛?度不过玉门关的春风,又携着一场三月的细雨,从千里迢迢的江南赶来,今年玉门关会打开那扇紧闭了千年的城门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这三篇里都写到了塞外特有的乐器,既有描写的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不一样的描写,肯定浸润着那些诗人不一样的情思。
  阅读感受二:意境如禅,有超脱尘世的美
  在曾冬的博客里,他的一位老友如此描述他:“我认识他,已是1993年冬天的事,那时大雪纷飞,在张家界匆匆一聚,各自返乡而去。此后,竟多年失去联系。我定居长沙几年后,偶然得知他已是艺术中国杂志社副主编,也是那段日子,我正有意恢复中断了二十年的诗歌创作。
  我们在一天下午相约见面,从人情谈到世态,从往事谈到诗学。人过中年,穿越尘嚣,他依然安静至极,轻言细语。”
  曾冬在其老友的笔下,就是一位超脱尘世的仙人。我说这些诗有佛学意境,首先是我看曾冬特别喜欢王维,他把王维的诗歌素描放在了第一位,选择了王维19首诗另加揣摩素描。足见曾冬对王维的推崇。其次,曾冬的描绘,不沾染任何烟火气,他所选择的诗歌,大多都远离尘世,先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   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着力表现春山的静夜幽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写景艺术的重要作品。曾冬以其细腻的笔触、轻盈的笔调,再现了《鸟鸣涧》的从容意境。
  就这样,夜轻轻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间,一些花开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谢去。黑暗被花朵击破,又很快归于清寂。
  今夜,谁会在空灵的春山里忘却来路?谁会洗净一身尘世的喧哗,谛听生命的真实?诗人瘦瘦的手支着腮帮,凭栏远眺,沉思的目光穿过了千年的驿道。朦胧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往事。
  而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莹莹月光涌进树巢,惊醒了一群睡熟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是梦,还是现实呢?
  一只鸟叫了,又一只鸟叫了;一些鸟叫了,又一些鸟叫了。在溪边,在树上,在空旷幽远的山谷里,这群小小的精灵,又在深夜弹奏起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这是一个谢绝人烟的世界,更不要说浮华众生,王维的诗走向精神高处,赞叹天地的大器、亘古的静美,并以个人的深潜,转述给浮躁的纷繁世界。曾冬更真切地描绘了王维诗中的画面和王维的心境。
  曾冬打通了现代诗作与唐诗之间的任督二脉,以不食人间烟火而又深入骨髓的纯净笔触,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那些唐朝的诗人们是站在广阔的天地间哀伤、欢笑的画面,又让我们更真切地深入诗人们的内心,追随着王维、李白等人,因为他们的沉静而沉静,因为他们的超脱而趋向超然。
  在读时,似乎也能见曾冬一袭青衫,仙游于山水之间,化身为王维、李白。可我又有错觉,他又是王维、李白的知己,正坐在他喜欢的诗人们对面,与他们相望、对语、饮酒、畅谈……
  再看《竹里馆》的意境描绘:
  “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好一个“栖落”,月明星稀的夜晚,风儿静静的,如鸟一般,找到回家的路,就栖息在此。黑夜张开了眼睛,无端地让我想起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诗,黑夜的张开,那是为我,我在黑夜里,并不觉得风声鹤唳。风是我的陪伴,它睡了,我醒着,并不孤单。
  “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空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音乐是无形的诗篇,曾冬却又让它的生命鲜活起来,律动着,带着心灵的节拍,奏响在只有 我的世界里。我的世界,没有喧闹,一人、一竹、一琴,足矣。如此意境,竟然也不死板,整个黑夜都在听我的琴声。
  “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陨落。”天地间,这样的画面,很容易想象出,王维一人,与山,与水,与天地,王维的身影,在如此苍茫的夜色中,似乎璀璨如星。
  “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了一生的道路。”王维的怡然自乐、王维的超脱,再次融会在这一句的解读里。那千年的月、这一生的路、悠悠的时空,千回百转,任凭王维的精神驰骋。曾冬文字的绝妙便是“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的享受,这也俨然是“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的隐逸了。
  《竹里馆》,是王维的世界,耳边有睡的风、律动的琴,心中有悠悠的竹、淡淡的情怀。
  王维又是曾冬的世界,所以才有栖落在叶片上的风、张开眼睛的黑夜、灵动的琴音和超然尘世的王维本人。
  当然从意境的角度说,王维的诗歌最为典型,但曾冬对其他作品的意境诠释,也絕对不失水准,或者说,他自己肯定几经挣扎,把自身沉浸在李白、杜甫、李贺、陆龟蒙等人的世界里,与诗者一同感受四方的景,感受内心的喜悦或悲凉。
  阅读感受三: 生命存在意识强烈,演绎出唐诗的大气
  唐诗的大气, 没有一个朝代能比,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把自己置身于天地之间,或者说,俯仰之间,涵盖天地,如此的气概,唐人境界可见一斑。曾冬也更关注诗人的自我情怀。
  首先,曾冬很享受唐诗中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起了当代画家老树的画作,一山,一树,一人而已。
  还是那首《竹里馆》,连风都是安静的,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
  环境是寂寞的,但这个人是否寂寞?我们真的没有感觉的,因为曾冬说,在这样的悄然之中,“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有人听这样的乐曲吗?自然没有。曾冬又写到“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净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了一生的道路。”王维便从人群中走出去了,走向自然,去和月亮对话,与山对话,与泉水对话,与花对话。而曾冬,也跟随着王维,也走进了这个境界,一个人。
  当然曾冬不只是写出王维很享受这样一个人娴静淡然超脱的世界。他把李白写得很享受一种孤独的境界。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寂静无声,几只流浪的鸟,飞出了守望的视线,不见踪迹,天空是深不可测的海吗?铺开蓝色的陷阱,诱捕所有的翅膀。
  一朵闲逛的白云,慢悠悠地踱着方步,在一块岩石上坐了坐,又走了,最后,不知是跑进了哪一个湖里洗澡去了,还是被蹑手蹑脚的风收回了家中?
  这个下午,辽阔的长空,空旷得只剩下了孤独的阳光,比阳光更孤独的是山峰,比山峰更孤独的是独坐的诗人,比诗人更孤独的,是一颗心,沉默的灵魂!
  一切似乎都发生过,一切又悄然地消失了,云不见了,鸟藏在云里睡觉,很久很久,天地之间,只留下诗人和敬亭山。诗人看着看着,山,仿佛变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纯洁过了自己的初恋;而山,一动也不动,注视着诗人。他也想告诉世人一些藏在心中的秘密么?   原来,尘世中的知己,不一定非得是人,诗人痴痴地望着敬亭山,不禁从内心发出了一声感慨。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李白被朝廷猴耍三年后,被迫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期间,友人见李白,装作不识,曾经的相知,今朝全成为陌路。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带着这样的伤感,本该像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样 “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然而最终还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无法排解俗世带来的伤痛。但李白却又另一番深悟。
  曾冬的散文改写,可以说也深得气息,首先他把诗人的一种孤独感放大到比宇宙还大。我的孤独就是天下最大的孤独。再这样的孤独中,他找到了知己,也就是与山对话。也许有人会说,李白是找不到知己才这样。但其实,他可能也不屑于找人间的知己,他曾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说明他是自负的,曾冬很关注这种自负的孤独,把李白不愿意与世俗对话的那种姿态都描摹得很好。
  他说:诗人看着看着,山,仿佛变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纯洁过了自己的初恋;而山,一动也不动,注视着诗人。原来,尘世中的知己,不一定非得是人,诗人痴痴地望着敬亭山。
  孤独到不可一世的李白,不放下高贵身躯的李白,最终的一声感慨也透着他的绝望。李白的诗中并没有直接传达,曾冬的解读很是直接,一声感慨,呈现出了李白那种找不到知己的绝望,绝望中又有自我安慰,在自我安慰中保持自己那颗高贵的心。
  唐朝很多诗人都有这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感觉,可能曾冬自己也是这样的(我瞎猜),所以他选择了很多这样的诗篇,《枫桥夜泊》《渔翁》《题破禅寺后禅院》等。
  同时,曾冬选择的唐诗多有生命的平和、放达感。
  这种平和放达,佛学中多用。我们先说说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对唐诗的评价吧: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認,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曾冬的素描里,体裁是多样的,酒是要喝的,伤心的酒、惆怅的酒、思乡的酒。月是要看的,思乡望月,忧愁望月,迷茫望月。但无论怎样的体裁,境界都是那么的阔大。
  《十五夜望月》中“中秋月啊,今夜,有多少人醉倒在你圆圆的酒杯里,又有多少人在梦中踏上了一条月光的道路,然后,在老家斑驳的门前,轻轻叩响了温暖的柴扉?”
  我的思乡,扩大到天下人的思乡。诗人哪怕伤感,也是心怀天下人的思乡。这种大气是宋代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不上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后孤栖的日子,如果还能想起这个午后,想起四海之内、有位身在长安的知己,哪怕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也不过是隔墙而望的近邻,随时可以在一张心灵的方桌上,翻阅记忆中那些清瘦的歌。”
  唐朝有没有哀伤的送别,自然而且肯定是有的,但是,曾冬没有选择。他《唐诗素描》中,大多选择这些即使伤感却更力求让自己更磅礴大气的诗篇,或者说,大唐本身的气质就决定了唐诗的风格。
  所谓素描,便是尽显唐诗之本色,素心禅意,风雅皆在;清淡浓艳,意趣犹存。《唐诗素描》里的一字一章,从唐诗出发,却也行在曾冬的心中。虽是素描,却以笔者之心,驾驭着唐诗之生命。
  (作者系江苏张家港常青藤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一开始,我的漆器创作理念,便跳脱传统漆器工艺的思维,朝向与绘画融为一体的方向前进。以漆器精致细腻质感为基础,但舍弃原本繁复多样技法,只留下单纯的绘画元素。单纯绘画,却又采用不单纯的方式来演绎。  吸取中国工笔画精神,将花鸟细节生动描绘,有时配以精简截枝构图,让留白多些意境。再加入西方素描观念,将物体光影变化融入,使画面更加真实逼真。而将漆器“莳绘”或其他技术运用在作品之中,展现漆器本质,也增添作品
期刊
冯错,诗人、书法家,两本诗集刊世,写此炎凉世间;获奖入展三五,“书”为本心,一片热忱,为书法北上而南下求索十数年,居金陵,有心为人也为己,墨池CEO。  冯错是火焰,  经常灼伤自己。  诗和书法,  是他的救赎。  了解冯错的人都知道,冯错的内心敏感、敏锐,慌乱而有力,伤痕累累,这些年慌乱地奔跑并将内心伤痕化为文字,让这个普通甚至鲁莽的西北小子,活生生地有了身后的光环。  出生自西北,教育环境极
期刊
漆器这项工艺给人的印象就是殷实、安静、沉稳,对细节极度要求的一项创作。伟毅是一位安静木讷的人,总是浅浅的、温温的笑着,缓慢行走的步调、专注认真的工作身影,创作者的个人特质几乎与漆器熔铸一体。在特别的机缘下,伟毅走入了漆器的创作世界,时间也将这两者合而为一,在宁静的黑色空间中,伟毅以一贯低调的行走步调,写着、画着、编织着身边和他一样纯朴的世界……  大学一、二年级,在刘其伟老师上课的星期六,敦厚的他
期刊
人到老年,爱回忆人生往事。  我毕生的两大爱好:一为美术,二为书写汉字。接触写汉字在前,对美术产生爱好在后。  爱好美术是天性所然,是由自身内心产生对美术的爱好,并心生长大后要当美术家的梦想。  但爱好书写汉字,则是被父亲和教私塾的先生逼出来、打手心打出来的。  我6岁发蒙读私塾,念四书五经。最初学习写大字是描红,之后是临写古代碑帖颜真卿的字。凡写得好的字,老先生就用红笔在我写的字上划个红蛋蛋,红
期刊
王建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楷书委员会委员、信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息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息县政协书画院院长。作品获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第四届“四堂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河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书画展一等奖、第七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博览会全国美术书法大赛三等奖、首届中国梦·南阳情“多宝堂杯”全国手卷展三等奖、全国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入展
期刊
陈婷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福建省书协青年会委员。著有散文集《岁月追风人》《月上柳梢头》《追梦霞满天》《风雨送春归》《人约黄昏后》和诗集《眉眼盈盈处》。书法作品获第三届全国海峡杯书画作品展三等奖、福建省委宣传部“同书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书法大赛铜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联赋书法展览银奖、罗汉山书法艺术碑刻长廊菁英大展银奖、第四届全国海峡杯
期刊
近日得知,济智进入了山东青年电视书法大赛十六强,这是继济智入展第十一届书法展后的又一次获大奖。济智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书法水平。  济智书法,真草篆隶行都有涉及,“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济智博学众书体而更多专注于小楷,宗晋法,学大令,旁及右军和颜平原,广学博引,所以,他的笔法极具丰富性,内涵颇厚。  印象最深的是他早期创作的小楷作品,书写的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手工毛边纸、
期刊
陈伟毅  陈伟毅,丰原漆艺馆驻馆艺术家,2010年获选第六届大墩工艺师。先后举办陈伟毅绘画作品个展、“清风兰韵”陈伟毅漆艺个展、“缤纷绽放”陈伟毅漆艺个展、“花发·羽飞”陈伟毅漆画个展、“淳缕芳泽”陈伟毅漆画个展、“蕉林花影”陈伟毅漆画个展十余次。作品获东海美术新人奖、雄狮美术新人奖、台湾工艺竞赛创新设计组三等奖、兰花生活用品设计银奖、上海民族民间民俗博览会传播奖、台湾优良工艺品评鉴美质奖、竹工艺
期刊
由湖南省文化厅和株洲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将于10月在株洲举行。为有效推进各项工作,5月16日,本届艺术节筹备工作协调会在株洲召开。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株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聂方红,副市长杨胜跃等出席会议。  会上,株洲市文体广新局负责人通报了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筹备工作情况,厅办公室、规财处、艺术处、公文处、产业处、宣传信息工作负责人分别发言,就重點活动协同推进、立体化宣传、后期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智能终端的特点、类型、服务方式和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思路和方向,提出如何利用智能终端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馆(站) 智能终端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三五”时期贫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