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陈婷筠 端庄拙趣承隶法 静穆雍容书性情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8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婷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福建省书协青年会委员。著有散文集《岁月追风人》《月上柳梢头》《追梦霞满天》《风雨送春归》《人约黄昏后》和诗集《眉眼盈盈处》。书法作品获第三届全国海峡杯书画作品展三等奖、福建省委宣传部“同书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书法大赛铜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联赋书法展览银奖、罗汉山书法艺术碑刻长廊菁英大展银奖、第四届全国海峡杯书画展二等奖、“美丽苏区·诗画邵武”全省书画大赛一等奖;入展第四届中国海丝书法大展赛中入展、首届中国作家书画展;文学作品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福建省文学奖等。
  隶书,雄强朴厚,始于先秦,成于西汉,鼎于东汉。其时,摩崖横空出世,碑碣斗艳争奇。东汉永兴元年至中平三年,短短三十年间,依次涌现《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鲜于璜碑》《史晨碑》《杨淮表记》《曹全碑》《张迁碑》…… 《礼器碑》,疏朗劲健、清明峻洁,静穆雍容、英气逼人,不由人不为之着迷。《大开通》,气魄之宏大、骨力之劲健、章法之奇伟,实非凡人能近。《石门颂》不仅形制宽阔,而且点画飘逸,灵动欲飞。《平碑记》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张迁碑》雄强朴厚,天机拙趣,端庄峻举,逼人气象,一下子让人倾倒折服。《曹全碑》则是美妇好女洵洵君子,《张迁碑》乃铮铮汉子。一武一文,一刚一柔,张弛有道。“写好汉隶,那是一辈子的事。”这是陈婷筠(笔名怡霖)前两年发在我微信中的一句话,这句掷地有声汉人之真面目大气象话耳,让我记住了她承习的隶书。
  十年寒窗磨利剑 ,六月沙场试锋芒。十年前,与婷筠初识于北京的一次散文颁奖大会上,之后她曾在同一年度摘下“冰心散文奖”和“老舍散文奖”。如今,她的名字早已经在文学圈子中如雷贯耳,她对文学艺术无限的执著,终于修成正果。十年,一般可理解为每个人有效生命的六分之一,尤其是青壮年中最旺盛的十年,婷筠的这十年,可谓十年一剑砺花香。艺术需要真诚,需要对现实某种惯常价值观的扬弃,在文学事业步入顶峰时,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断裂后,一个华丽的转身,艰难选择了书画,这是她人生中再一次的理智选择,也是她对艺术内涵思考后所做出的重要选择,就艺术而言内涵是重要的开始,而思考则是重要的结束。而且,她走的是一条与常人从柳公权正楷习书不同的书画之途,一开始她就从汉隶下笔。婷筠以其隶书向读者展示了其特殊的模仿能力、吸收转化能力和抒写发达能力,为书界提供了当代书法传承的极好个案。自古文墨不分家,作家能书,书家撰文。婷筠在丰富的书法史料面前,进行大胆抉择,她的目光从汉碑到汉简,开始了她的寻找。初涉汉简,尚法度不足放纵有余,线条粗糙结体漫漶,难以建立宏阔、凝重的价值标准,形不成普遍的审美共识。但她执著而别无途径,唯夜以继日一心不二如刺股悬梁,在迷离如同诗歌的世界里,汲取自己需要的艺术养分以及与自己的审美心理相颉颃的历史表现。数年之后由门外渐入佳境,汉简终于成就了她驾驭书法技巧、表达内心世界的敲门之砖。通常一个书家成熟的重要标志离不开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笔下流淌着大量古代经典碑帖的信息,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这四法首先要有纯度,其次要有丰度,亦既专而精,精而丰,先专后丰。婷筠执着于西狭颂、杨淮表记的训练,又扩展至曹全、礼器、石门颂、张迁等。第二,展现当代展厅视觉效果的时代精神。她不喜作小隶,常作中隶或大隶。信手挥洒如壮士,不做作,不扭捏,果断不失温婉,迅疾不失厚重,极具书写性,一派汉唐气度及当下正大气象的时代精神。第三,个人风貌。一个有才气、有功力的作者,在吞吐古今风烟时,不时在作品中借助技法元素,杂其而和,为我所用,抒写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婷筠以其敏锐的才情和努力沉浸书艺,脱茧成蝶,常令人联想到古今许多艺术家成才成名现象的偶然性与必然牲。作为横跨文学与书法领域的“跨界现象”,古已有之,今亦不乏其人,如怡霖者,如婷筠也。
  婷筠以写散文著名,步入书界年限不是很长,但有多少能够如她痴迷,如她坚韧。只要不出门的日子,一天之中所花费临帖的时间最长有16小时,昼夜疯狂。她的隶书专业含量已达到一个较高境界,不但个性鲜明,而且极富观赏性、专业性,这是她独具的隶书三种能量,力透纸背的隶书,让我感受到她极其明朗、干净、坦然的心灵世界,透过她柔软的表象背后蕴藏着浩然之气的坚定与果断。结构上或平铺直叙、条分缕析;或汪洋恣肆、雄健奔放、奇崛峭厉,或穷而后工、各呈风姿,摆脱了经史哲之樊篱,拥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跃动在四尺宣纸上的汉简佳作如春山叠现,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书法的价值在于创造,但真正的价值更在于创新。因此,她的汉简不仅在作家队伍,而且在女书家队伍中,同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她书写的汉简,字迹烂漫笔底生花,结字或长或扁,笔划或粗或细,墨迹或浓或淡,多有夸张韵致,一扫职业书法家谨小慎微和画地为牢的陋习。婷筠在古风《朝圣敦煌》中写道:“追溯汉简数敦煌,壁画彩塑墨迹广。隶化草变乃相承,同源异流各欢畅。日臻成熟散氏盘,史游所书急就章。张芝碑刻东汉末,形体传世见文详。方扁长圆万千象,圣卷珍宝永留芳。参观壁画禁止拍照,只能印存脑海,古人的智慧工艺实在太震撼了!藏经洞发现的甲骨文及汉简隶书太珍贵,甲骨文的发现和白话文的普及,是当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标志性贡献。藏经洞大量文物的流失是千年国耻,而月牙泉一带寺庙的大量烧毀,是千年国痛。”事实正是这样,她从一个弱女子一路走来,可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与婷筠之所共适。
  东汉是中国隶书集大成的历史时期,大师如云,名碑林立。传统隶书的雍容一言难尽,看似波澜不惊的笔画,看似沉闷寡言的风格,却藏着千言万语。那一种激情是有内涵的,那一种抒情是有思考的。 用婷筠的话来说:唐诗晋字汉文章,自然界、人文界顶好的东西就是这些了,不读汉文章,不知道“西汉文章两司马”,不知道扬雄、王粲何许人,连曹子建的小赋《洛神赋》都未打过照面,要想在隶书作品中让人看出点底蕴来,难!习隶她主张复古。与古为徒,再言创新。汉隶往上寻溯,是简牍帛书。仅从碑石上,人们无从得知古人用墨的枯荣燥润及运笔的提按使转,随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郭店楚简、敦煌马圈湾汉简、長沙马王堆帛书的陆续出土,吾辈有福矣。睡虎地秦简一千一百五十五枚,为墓主人秦狱吏喜所书。喜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年,参加过秦灭六国战。喜可视为中国书法史名迹俱存第一人。汉自刘邦开基,历四百余载,北击匈奴,南通诸海,丝路贯通欧亚,文章雄视千古,可谓文治武功,昭然史册。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文字,自甲骨而籀篆,由简牍而碑刻,一路风雨大步走来。婷筠选择汉简为开笔入门之基本,乃非常聪明之举也。
  今天写隶者多如过江之鲫,有大成就者不多。在此顺带一则与书法有关的掌故,说的是东汉一位年轻人孔丹,在京城洛阳跟蔡伦学造纸。蔡伦去世后,孔丹回故乡安徽泾县,继续研究造纸。一次见一株老檀树倒于溪边,终年日晒水淋,露出白皮,他取之造纸,唤“四尺丹”,即为起初之宣纸。“四尺丹”始,宣纸有了纸寿千年的光阴。笔、墨、纸那么绵密地缠绵着,笔蘸了墨,落在纸上便有了情怀,便生根发芽,宣纸才有了活生生的疼。之前,它如处子端丽大雅孤独沉睡,睡了几百年,墨唤醒了它,弄疼了它。它醒来一眼认出,这墨原来是它的春闺梦里人,可男可女一见如故。赋以灵性的感情早已超越男欢女爱,那笔或纸是男子或许是女子,携了墨一笔落下去,三人已成知己,坐望千古怀。从此不离不弃。宣纸有形,有色,有味,有态,古意盎然。那态是隆重的端丽的,那态也是放纵的矜持的,那态只能是中国的。绵软的宣纸里藏着化骨绵掌,荡开来是中国文人的情结。好的宣纸像私藏的美妾,偶尔示人即刻惊艳。中国文人去书家串门,除了诗书画在墙上、柜中散着光泽,一屋宣纸更惊了人心。藏了几十年的宣纸,自有一份让人沉溺的低调奢华。老宣去了火气,渐渐收敛了锋芒,散发出那夹宣里蕴藏的大美……
  我是从婷筠的汉简中体悟到这样的大美的,她的每一笔都力透墨香,醉了我更醉了人生……
  (作者系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学刊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其他文献
画家杨强立  杨强立,1965年出生,长沙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员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作品被北京荣宝斋、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收藏,连续六次入选全国美展。出版有《杨强立画集》《杨强立山水画集》等。  湖南山水自古以雄秀奇谲、缥缈神秘而见称于世。杨强立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其对湖湘山水之幽秀奇古、湖湘文化之坚毅本朴,有着深入之感受与长期之浸渍。而其内在所
期刊
2014年,杨克炎先生赠我其所藏游寿先生论书手札《书法新认识》复件,我捧读再三,不禁潸然。  此信围绕《吊比干文》的书者和书风而展开论述,由此信中,游寿先生之治学崇尚与书学思想亦初见端倪。  游寿先生在此信中言:  拓跋魏迁洛之举,是中国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民族史上一次大联合。我们读北史,当时虽统一了北方,实是非常混乱。所以孝文(拓跋宏,即元宏)决(定)移都历代文化中心的洛阳。由于移风易俗不是轻而
期刊
长沙盛砚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距地铁一号线桂花坪站西出口不到300米。馆长吴胜利先生酷爱书法,在服装界和餐饮界打拼多年,耗尽毕生积蓄藏砚三千余方,常年展出近千方,藏品跨度从先秦到民国,除了四大名砚还有各种地方砚。  吴胜利先生的藏品中有一方不起眼的民国歙砚,圆形,直径约20厘米,可是读了砚盖上的铭文,却令人颇有些惊喜,铭文曰:  吾见叔衡兄奋笔疾书,以碗当砚,旋回寓翻得此砚,留先生凑用。  庚午
期刊
《停琴听阮图》,明四家中仇英的代表作之一,为广州艺術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所藏。作品描绘了两位雅士身着白衣,相对盘坐,抚琴奏乐。音乐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激发了笔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这件作品进行分析,以帮助人们从画中听琴,从琴中赏画。  一、《停琴听阮图》的流传  《停琴听阮图》轴,纸本设色,纵112.5厘米,横43厘米。画面上有款识“仇英实父制”,有印章十洲(朱文葫芦印)、仇英之印(白文方印)、田溪书
期刊
我从三岁便开始练毛笔字,每天练习,从未间断,可谓“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五岁时,因毛笔字已有模有样了,我被人称可察欧阳踪,但学兰亭面,常被长辈呵护与玩伴们所羡慕。爸爸说我可以向书法大家省政协的谢凯爷爷拜师了。我便自信地拿了两幅自认为不错的书法作品去找谢爷爷。用行家的话说,就是拜师。  谢爷爷看了看我的作品,咧嘴一笑,摸摸我的头,自言自语说道:常与师徒同苦乐。算是收下了我这徒弟。  拜师
期刊
一开始,我的漆器创作理念,便跳脱传统漆器工艺的思维,朝向与绘画融为一体的方向前进。以漆器精致细腻质感为基础,但舍弃原本繁复多样技法,只留下单纯的绘画元素。单纯绘画,却又采用不单纯的方式来演绎。  吸取中国工笔画精神,将花鸟细节生动描绘,有时配以精简截枝构图,让留白多些意境。再加入西方素描观念,将物体光影变化融入,使画面更加真实逼真。而将漆器“莳绘”或其他技术运用在作品之中,展现漆器本质,也增添作品
期刊
冯错,诗人、书法家,两本诗集刊世,写此炎凉世间;获奖入展三五,“书”为本心,一片热忱,为书法北上而南下求索十数年,居金陵,有心为人也为己,墨池CEO。  冯错是火焰,  经常灼伤自己。  诗和书法,  是他的救赎。  了解冯错的人都知道,冯错的内心敏感、敏锐,慌乱而有力,伤痕累累,这些年慌乱地奔跑并将内心伤痕化为文字,让这个普通甚至鲁莽的西北小子,活生生地有了身后的光环。  出生自西北,教育环境极
期刊
漆器这项工艺给人的印象就是殷实、安静、沉稳,对细节极度要求的一项创作。伟毅是一位安静木讷的人,总是浅浅的、温温的笑着,缓慢行走的步调、专注认真的工作身影,创作者的个人特质几乎与漆器熔铸一体。在特别的机缘下,伟毅走入了漆器的创作世界,时间也将这两者合而为一,在宁静的黑色空间中,伟毅以一贯低调的行走步调,写着、画着、编织着身边和他一样纯朴的世界……  大学一、二年级,在刘其伟老师上课的星期六,敦厚的他
期刊
人到老年,爱回忆人生往事。  我毕生的两大爱好:一为美术,二为书写汉字。接触写汉字在前,对美术产生爱好在后。  爱好美术是天性所然,是由自身内心产生对美术的爱好,并心生长大后要当美术家的梦想。  但爱好书写汉字,则是被父亲和教私塾的先生逼出来、打手心打出来的。  我6岁发蒙读私塾,念四书五经。最初学习写大字是描红,之后是临写古代碑帖颜真卿的字。凡写得好的字,老先生就用红笔在我写的字上划个红蛋蛋,红
期刊
王建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楷书委员会委员、信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息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息县政协书画院院长。作品获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第四届“四堂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河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书画展一等奖、第七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博览会全国美术书法大赛三等奖、首届中国梦·南阳情“多宝堂杯”全国手卷展三等奖、全国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入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