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博物馆馆藏省油瓷灯赏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jhvherjknv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省油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独特的发明创造,是朴素的节约节能意识体现。晋城博物馆馆藏有两种形制的省油瓷灯,文章从其造型特征以及省油原理进行赏析,为省油灯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晋城博物馆;省油灯;赏析
  灯作为照明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而又必不可少的用具。在电灯出现之前,油灯一直陪伴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灯具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油灯起源于人类火的使用和照明的需求。早期的灯,可能没有专门器物,只是盛用油脂的盘形物,加上灯芯和油脂即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镫)”揭示了灯的形制从豆演变而来的这一历史事实。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云:“即膏登也。”在郭璞看來,早期人们就是借用盛有油脂的陶豆一类的器物来点燃照明的。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青铜质地的灯进入人们视野,灯的造型也开始多样化。
  随着烧瓷技术的成熟,瓷油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由于瓷灯造价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瓷油灯开始为民间广为使用。在造型多样的瓷油灯中,省油灯独树一帜,受到人们的欢迎。关于省油灯,陆游在《陆放翁集·斋居纪事》中言“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并在《老学庵笔记》卷十中更加详细地解释了节能灯:“宋文安公(宋白)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四川芦山)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遗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查相关资料发现,考古发掘出土或相关文献提到的有节能省油功能的瓷油灯有以下几例。1984年,四川省考古队联合邛崃文管所发掘清理了邛崃十方堂窑址,在唐代文化层中出土有一件深褐色胎,敞口,鼓腹,实足,腹侧开小孔通夹层,灯内壁有小拱形钮,青绿色釉的省油灯盏一件。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在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土一盏宋代省油灯,仅在2000年第4期《山西文史资料》中简单介绍,未见其详。姚军在2001年第3期《四川文物》发表《关于邛窑省油灯问题的探讨》中提到三款5件唐宋时期的省油灯。张春静在2019年11月(下)《文物鉴定与鉴赏》发表的《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馆藏灯具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馆藏灯具为例》一文中也提到一款省油灯,为仿宋酱釉陶省油灯,可惜的是没有标注年代。在已公开资料中查看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省油灯有故宫博物院藏唐邛窑绿釉灯盏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唐邛窑绿釉省油灯。
  晋城博物馆也收藏有两款具有节能省油功能的瓷油灯。一款明褐釉上下双层瓷油灯(图1、图2),一款清褐釉母抱子瓷油灯(图3、图4)。明褐釉上下双层瓷油灯高5厘米,口径6.4厘米,通长9厘米。口微敛,口沿灯头一侧有类似于流的放置灯芯的嘴,嘴两侧有钉状突起(图1)。口沿另一侧即灯尾有若干波浪样的装饰,手持时可防止滑落。鼓腹,侧面明显可见分上、下两层,下层尾部有流状小口(图2)。底圈足,灯盏下部和底部不施釉,灯内外均施褐釉。该款节油灯使用时,在上盏中放入灯油,在下盏的窍中注入清水,在灯嘴放置灯芯,点燃后灯油和灯盏因火烤而温度升高,此时,下盏中的清水可以蒸发而带走热量冷却灯盏和灯油,减少灯油的挥发而达到节油的目的。
  不同于上款,清褐釉母抱子瓷油灯则采用大圈套小圈的形制,即大小两个瓷盏组成,较小的内盏有放置灯芯的灯嘴,灯嘴最外处正好搭在外盏口沿上。另一端有一竖立的管状物将内外盏连接,该管状物呈喇叭口,中空,可向大盏中加液体而不至于流入到小盏中。外盏口径7.5厘米,内盏口径4.7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6.5厘米,盏高4厘米。灯盏内外均施褐釉,下部和底部不施釉。该款节油灯从形制看为内盏盛油外盏盛水的节油灯。用时可在内盏内倒入灯油,再从内外盏连接处的喇叭状小管中倒入清水,水沿小管流入外盏中。在内盏灯嘴处放置灯芯,点燃灯芯,油温随着灯的燃烧逐渐升高,盛油的内盏也逐渐发烫,此时外盏的清水就发挥作用了,水冷却了内盏从而降低油温,减少了灯油的挥发,从而达到省油的效果。
  母抱子形式的油灯并非个例,在晋城当地明清墓葬出土的陶质明器上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晋城博物馆目前收藏有较为完整的3件这一类型的陶质明器(图5、图6),都是在一个盘状物上再放置一个杯状物,杯状的油盏高高凸起,与下部的盘状的盏施以不同的釉色,以区分不同的用途。陶质明器油灯是母抱子款节油灯的简化,还是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油灯,不得而知,只能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实了。
  参考文献
  [1]姚军.关于邛窑省油灯问题的探讨[J].四川文物,2001(3).
  [2]马永红.试说省油灯的分类[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5).
  [3]陈履生.中国油灯简史[J].美与时代,2008(11).
  [4]张春静.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馆藏灯具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馆藏灯具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2).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解和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太原市博物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立一整套环境监测系统,完成库房区域无线全覆盖,实现对全部库房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和反馈,以及配备必要的手持式环境检测仪器,定期检测和评估无线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太原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保存环境  0 引言  太原市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至2008年前一直处于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保管单位,其保存环境直接影响着文物的健康,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文物的两个最基本且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调节和控制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是文物保管部门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结合避暑山庄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对馆藏文物库房和展厅环境中的温湿度进行数据监测,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物藏品;温湿度;数据监测;保护建议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展品说明是观众认识展品的主要媒介。恰当的文本设计可以引导观众的阅读兴趣,深化对展品的理解和对展览主旨的领悟。对展品说明的文本设计是撰写说明文稿的依据和指引,文本设计的若干原则是基于展品说明文字的撰写规律的总结,其中包括科学性、“悦读”性、引导性和统一性原则。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说明;文本设计;“悦读”性原则;引导性原则  近年来,随着CCTV《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热播,“文物说话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旅融合的新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和研究职能,成为每个博物馆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以无锡博物院为例,探讨新时期博物馆教育职能和研究职能的发挥,以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职能;研究职能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正逐渐将历史文化带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关注观众、与观众更为互动的社会机构。大同市博物馆作为这种文化互动平台,在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增进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记忆;未来;文化互动;大同市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前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与观众互动的程度更为深
期刊
摘 要:清代“康雍乾”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经济长足发展,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清乾隆三年(1738)《南郭村公议禁约以厚风俗序碑》主要记述了清代前期蒲州府虞乡县南郭村乡约会因村民群盗而公议禁约情况。清同治十三年(1874)《虞邑强宜庵减免差徭役碑》详述了虞邑村民之苦,对前碑南郭村群盗之因做了有力补充阐述,揭示了清代地方村民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清前期;蒲州府;虞乡县;南郭村;群盗;
期刊
摘 要:藏品征集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基础业务工作。博物馆作为展示区域文化特色的前沿窗口,其藏品征集的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大部分的基层博物馆在征集工作中往往会忽略一些关键问题,如藏品征集的方向和内容、线索及来源问题等。文章结合当阳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就一些容易忽略的关键问题做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征集;问题;建议  藏品征集工作是博物馆丰富馆藏、完善藏品体系的主要手段,丰富且高质量的馆
期刊
摘 要:乡土建筑是用传统建筑材料,采用传统结构和传统工艺建造的具有传统形式和风格的建筑。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间、地方色彩,是建筑历史发展的源流,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乡土建筑是重要和紧迫的。保护和利用好乡土建筑,应当坚持“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保护和传承它的传统工艺以及依附于它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并发挥它的适用性功能,加以充分利用。  关键词:乡土建筑;特
期刊
摘 要:革命类纪念馆作为政治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对于宣扬红色精神有着重要的责任和意义。新时代红色纪念馆的宣教工作如何寻求突破,更好地实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顺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作者将就渡江战役纪念馆实际工作做简单探讨,希望对红色纪念馆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宣教;探析  革命类纪念馆作为政治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对于宣扬红色精神有着重要的责任和意义。做好红色宣教工作,笔者认
期刊
摘 要:唐代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转折时期,从唐代开始,玉器不再像文化期的巫玉一样主要用来敬天礼神,也不像战汉时期的王玉一样是贵族阶级的专属品,它开始走下神坛,无论从型制功能还是纹饰题材都更貼近社会,贴近生活。文章对一件唐代胡人题材的圆雕玉器进行鉴赏,简要介绍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从典型玉器上所体现出的以“丝绸之路”为主要代表的开放政策对整个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结合当今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