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建筑是用传统建筑材料,采用传统结构和传统工艺建造的具有传统形式和风格的建筑。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间、地方色彩,是建筑历史发展的源流,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乡土建筑是重要和紧迫的。保护和利用好乡土建筑,应当坚持“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保护和传承它的传统工艺以及依附于它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并发挥它的适用性功能,加以充分利用。
关键词:乡土建筑;特征;价值;保护;利用
1 乡土建筑的概念和特征
1.1 乡土建筑的概念
在谈乡土建筑的价值以及保护和利用之前,我们先谈谈乡土建筑的概念和特征。乡土建筑从字面看,“乡”是指乡村,“土”就是土生土长,连接起来就是乡村中土生土长的建筑。所谓土生土长的建筑,就是不需工程师设计,不用专业基建队施工,只由本乡本土的泥工、木匠建造的传统建筑。如用建筑术语来说,就是用传统建筑材料,采用传统结构和传统工艺建造的具有传统形式和风格的建筑,也可以说乡土建筑就是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上面一连讲了四个传统,即材料、结构、工艺、形式,这是建筑物构成的基本要素。
1.2 乡土建筑的特征
乡土建筑是老百姓自己的建筑,主要类型有民居、祠堂、店铺、作坊、书院、寺庙,以及亭、台、楼、阁等,而且组成一个建筑群体,形成村落。乡土建筑虽然没有城市建筑那样高大宏伟、绚丽多彩,却有非常突出的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二是大都由当地工匠建造,传统工艺也是由当地工匠传承的工艺;三是建筑形式和风格世代相传,具有很强的延续性,甚至历经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形态仍无大的变化;四是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营造山水、田园、人家佳境;五是就地取材,营造自由,很少受社会和法制约束;六是很少以单体建筑出现,常以群体出现,或是一个聚落;七是一组建筑群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营造手法和构造模式。这些特征是识别乡土建筑的标准和条件,同时也为保护乡土建筑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2 乡土建筑的主体——民居
民居是人类建筑活动的起源,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是完全生活化、實用性的建筑。民居看起来很一般,其实井然有序,建筑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形式多样,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把建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是我国建筑中最具特色、最富有魅力的建筑。
2.1 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民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地质、地形、气候不同,生产、生活、习俗不同,就地取材资源也不同,于是出现了民居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也可以说由于地域的多样性,带来了民居的多样性。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天井式民居、陕北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贵州的石板屋、福建土楼、藏式碉楼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全国的民居是这样,一个省,一个县,甚至一个村的民居也不完全一样。
2.2 江南民居的共性
江南包括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上海等省市,这个地区自然、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经济文化相近,交通方便,在民居建筑上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就是内天井、马头墙和砖木石三雕艺术。内天井、马头墙是天井式民居建筑的特征,砖木石三雕是天井式民居的特色。天井式民居为什么在江南地区这么普遍呢?就是因为它适应江南气候特点和人们生活起居的需要。具体来说,天井式民居有四大优点:一是适合江南春季多雨、夏季炎热的气候,内空间热天晒不着,下雨淋不到;二是以一厅两房搭两厢为基本型,也可扩大为两厅四房搭两厢,适合大小家庭生活起居的需要,厅堂为公共空间,厢房为辅助空间,正房为长辈卧室,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三是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因为是封闭式的,有封火山墙,有防盗防火功能,一家一户,既安静又有安全感;四是天井很科学地解决了封闭式住宅通风、采光和排水等建筑上的难题,而且又起到内部空间分隔和连接的作用,使天井成为一个亦内亦外的过渡空间,又可以作为厅堂的延伸,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江南民居的共性中也有各自的个性,就以内天井、马头墙、砖木石三雕来说,各地也不一样。徽派建筑天井浅,通过枧、暗沟有组织引流;江西的天井深,是无组织排水,有的天井采取自然渗漏,如果天井不深,雨水就会四溅。马头墙的山墙形式也不一样,徽派建筑是纱帽式,江西是牌楼式,广东是观音兜式,福建是如意头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砖、木、石三雕的重点部位也不一样,徽派建筑重在门罩和厅堂朝天井的楼廊上,江西建筑重在室内,特别是柱础的石雕非常讲究,徽派建筑的柱础不施雕刻,只是一块方青石。
3 乡土建筑的价值
乡土建筑是我国农业社会、农商经济和耕读文化的载体,它植根于生活,植根于农民大众,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很少受外来因素影响,保存了更多的原真性。
乡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两大系,民间色彩和地方色彩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乡土建筑是建筑历史发展的源流,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讲中国建筑不讲乡土建筑就不能了解中华建筑文化的源泉,讲中国建筑史不讲乡土建筑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建筑史,不了解和掌握乡土建筑就不能全面掌握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4 乡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前面介绍的乡土建筑的价值,已经说明保护的重要性了。那是从乡土建筑本体来说的,另外还可以从四个客体方面来看,做进一步说明。
第一,从城市来看,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够,在旧城改造中,许多有价值的传统建筑被改造掉了,成片的民居和古街被毁。城市的状况是:已经公布保护的保护下来了,尚未公布而应当保护的所剩无几了,城市中历史文化空间越来越小,有的城市几乎找不到历史的痕迹,只有历史的教训。讲乡土建筑为什么讲到城市呢?就是为了记取城市的历史教训。 第二,从乡村看,情况比城市要好,乡土建筑还占一定的主导地位,有的地方还保存有古村落、古集镇,但是新建筑也日益增多,乡村面貌正在急剧变化。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显得十分脆弱,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如何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建筑发展看,世界建筑的趋同性已很明显,现代建筑代替传统建筑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新建的都是带阳台的小洋楼,没有人再去建传统式民居。传统建筑的历史已经终结,乡土建筑后继无物。如果对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乡土建筑不加以保护,乡土建筑面临着被荒废、被改造、被拆毁的命运。这样下去,乡土建筑势必自然淘汰,最后有可能从中华大地上消失。要知道一种历史文化遗产的消失比自然界一个物种的灭绝更加严重。
第四,从世界范围看,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显得特别重要,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显得特别重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进出口商品增多,加上科学技术传播加快,物质文化产品的同一性相当普遍,只有历史文化遗产各不相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价值,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文化的多样性,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乡土建筑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
5 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5.1 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也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要做好前期调查,在保护建筑本体的同时,还要保护其传统工艺、环境风貌以及依附于它的乡土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
第一,搞好乡土建筑的调查是保护和利用好乡土建筑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调查的范围,凡属乡土建筑都属调查的范围。乡土建筑的种类很多,主要以民居为主,包括祠堂、店铺、作坊、书院、寺庙以及亭、台、楼、阁等,但要具有文物价值,需要加以保护的乡土建筑。其次要明确调查的重点。一是历史有名、现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村镇,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二是从文物的角度,选择建造年代早的建筑,同时注重选择孤例、特例和与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有关的建筑。
第二,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價值的乡土建筑,应申报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尚不能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可登记公布为文物保护名录,纳入整体保护规划。保存乡土建筑特别丰富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村镇,可申报公布为历史文化村镇,或传统村落等。
第三,对乡土建筑的维修也必须坚持“修旧如旧”、不得改变原状的原则,就是按照原来的工艺、材料、色调等去维修。损坏的建筑构件可换可不换的不换,修理后继续使用。这样就可以保持乡土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
第四,乡土建筑包含的不只是物质形式以及建筑的结构和空间组合,也包括对其使用的方式以及依附于它的传统文化等非物质因素,即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都应加以保护。乡土建筑的传统营造和工艺传承对维修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总结和保留这些传统技艺,通过培训和实践传承下来,使地方工匠后继有人。
第五,保护乡土建筑还要保护好其周边的环境风貌。环境风貌包括自然环境风貌和历史环境风貌。环境风貌容易被新的建筑破坏,因此首先必须控制建设,控制建筑物的形式、高度、色调;其次是进行环境整治,对那些损害环境风貌的建筑进行必要的修整、改造和拆除。要注重保护原生的历史环境,对那些已经改变与历史环境不相称的,要恢复历史面貌,使环境风貌协调一致。
第六,乡土建筑以民居为主,应当继续发挥它的居住功能,为了使居民乐于使用,应允许内部适当改善,以适应现代生活条件要求。属于集体的公共建筑,如祠堂、书院等,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用作文化用途,如建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村史陈列馆等。条件好的村镇还可发展乡村旅游,供大家参观,展示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5.2 案例
在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江西流坑村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案例,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江西流坑村堪称江南民居文化的缩影,有“千古第一村”之称。它的成功之路基本上符合上文提到的保护和利用措施方法。
流坑村家族之大,延续之久,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古建之多,艺术之美,在江西难寻其二,在全国也甚为罕见。调查人员对其进行了一年多的现场调查,掌握了大量有关建筑、历史人文、乡土文化的信息,为之后进行的古村保护如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据。2001年6月,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2003年10月,被批准为江西唯一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0月,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11月被评为“江西十大文化古镇(村)”。
在对古村中乡土建筑进行维修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不得改变原状的原则,按照原来的工艺、材料、色调等去维修,并聘请了村中掌握传统营造工艺的老工匠参与。流坑村的保护还把环境风貌和乡土风光的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如村道的修整严格按原来的路网、原来的尺寸,用原来的材料去修补整治;保留龙湖的草坡岸和堤垱,避免了用块石去垒砌整齐的护岸等。这些做法保护了古村的乡土风光和自然风貌。
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也是流坑的一大特色。经过挖掘和整理,流坑乡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如傩舞、游神闹灯、舞龙、打铜钱等,还有手工艺方面的织麻布、编斗笠、造瓮酒,以及饮食方面的状元鱼、南瓜饼、红豆腐、魔芋等。现在这些文化有的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和家藏文物,使流坑古村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流坑村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成就,在利用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做法:比如民居在不改变外貌的情况下,应允许内部适当的改变,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祠堂、集市等都保留和发挥其原有的功能作用。目前开发旅游也取得明显成绩,形势喜人。■
参考文献
[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遗产宪章[S].1999.
[2]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Z].2008.
[3]陈新民.文物保护12讲[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8.
关键词:乡土建筑;特征;价值;保护;利用
1 乡土建筑的概念和特征
1.1 乡土建筑的概念
在谈乡土建筑的价值以及保护和利用之前,我们先谈谈乡土建筑的概念和特征。乡土建筑从字面看,“乡”是指乡村,“土”就是土生土长,连接起来就是乡村中土生土长的建筑。所谓土生土长的建筑,就是不需工程师设计,不用专业基建队施工,只由本乡本土的泥工、木匠建造的传统建筑。如用建筑术语来说,就是用传统建筑材料,采用传统结构和传统工艺建造的具有传统形式和风格的建筑,也可以说乡土建筑就是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上面一连讲了四个传统,即材料、结构、工艺、形式,这是建筑物构成的基本要素。
1.2 乡土建筑的特征
乡土建筑是老百姓自己的建筑,主要类型有民居、祠堂、店铺、作坊、书院、寺庙,以及亭、台、楼、阁等,而且组成一个建筑群体,形成村落。乡土建筑虽然没有城市建筑那样高大宏伟、绚丽多彩,却有非常突出的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二是大都由当地工匠建造,传统工艺也是由当地工匠传承的工艺;三是建筑形式和风格世代相传,具有很强的延续性,甚至历经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形态仍无大的变化;四是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营造山水、田园、人家佳境;五是就地取材,营造自由,很少受社会和法制约束;六是很少以单体建筑出现,常以群体出现,或是一个聚落;七是一组建筑群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营造手法和构造模式。这些特征是识别乡土建筑的标准和条件,同时也为保护乡土建筑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2 乡土建筑的主体——民居
民居是人类建筑活动的起源,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是完全生活化、實用性的建筑。民居看起来很一般,其实井然有序,建筑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形式多样,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把建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是我国建筑中最具特色、最富有魅力的建筑。
2.1 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民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地质、地形、气候不同,生产、生活、习俗不同,就地取材资源也不同,于是出现了民居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也可以说由于地域的多样性,带来了民居的多样性。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天井式民居、陕北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贵州的石板屋、福建土楼、藏式碉楼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全国的民居是这样,一个省,一个县,甚至一个村的民居也不完全一样。
2.2 江南民居的共性
江南包括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上海等省市,这个地区自然、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经济文化相近,交通方便,在民居建筑上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就是内天井、马头墙和砖木石三雕艺术。内天井、马头墙是天井式民居建筑的特征,砖木石三雕是天井式民居的特色。天井式民居为什么在江南地区这么普遍呢?就是因为它适应江南气候特点和人们生活起居的需要。具体来说,天井式民居有四大优点:一是适合江南春季多雨、夏季炎热的气候,内空间热天晒不着,下雨淋不到;二是以一厅两房搭两厢为基本型,也可扩大为两厅四房搭两厢,适合大小家庭生活起居的需要,厅堂为公共空间,厢房为辅助空间,正房为长辈卧室,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三是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因为是封闭式的,有封火山墙,有防盗防火功能,一家一户,既安静又有安全感;四是天井很科学地解决了封闭式住宅通风、采光和排水等建筑上的难题,而且又起到内部空间分隔和连接的作用,使天井成为一个亦内亦外的过渡空间,又可以作为厅堂的延伸,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江南民居的共性中也有各自的个性,就以内天井、马头墙、砖木石三雕来说,各地也不一样。徽派建筑天井浅,通过枧、暗沟有组织引流;江西的天井深,是无组织排水,有的天井采取自然渗漏,如果天井不深,雨水就会四溅。马头墙的山墙形式也不一样,徽派建筑是纱帽式,江西是牌楼式,广东是观音兜式,福建是如意头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砖、木、石三雕的重点部位也不一样,徽派建筑重在门罩和厅堂朝天井的楼廊上,江西建筑重在室内,特别是柱础的石雕非常讲究,徽派建筑的柱础不施雕刻,只是一块方青石。
3 乡土建筑的价值
乡土建筑是我国农业社会、农商经济和耕读文化的载体,它植根于生活,植根于农民大众,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很少受外来因素影响,保存了更多的原真性。
乡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两大系,民间色彩和地方色彩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乡土建筑是建筑历史发展的源流,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讲中国建筑不讲乡土建筑就不能了解中华建筑文化的源泉,讲中国建筑史不讲乡土建筑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建筑史,不了解和掌握乡土建筑就不能全面掌握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4 乡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前面介绍的乡土建筑的价值,已经说明保护的重要性了。那是从乡土建筑本体来说的,另外还可以从四个客体方面来看,做进一步说明。
第一,从城市来看,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够,在旧城改造中,许多有价值的传统建筑被改造掉了,成片的民居和古街被毁。城市的状况是:已经公布保护的保护下来了,尚未公布而应当保护的所剩无几了,城市中历史文化空间越来越小,有的城市几乎找不到历史的痕迹,只有历史的教训。讲乡土建筑为什么讲到城市呢?就是为了记取城市的历史教训。 第二,从乡村看,情况比城市要好,乡土建筑还占一定的主导地位,有的地方还保存有古村落、古集镇,但是新建筑也日益增多,乡村面貌正在急剧变化。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显得十分脆弱,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如何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建筑发展看,世界建筑的趋同性已很明显,现代建筑代替传统建筑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新建的都是带阳台的小洋楼,没有人再去建传统式民居。传统建筑的历史已经终结,乡土建筑后继无物。如果对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乡土建筑不加以保护,乡土建筑面临着被荒废、被改造、被拆毁的命运。这样下去,乡土建筑势必自然淘汰,最后有可能从中华大地上消失。要知道一种历史文化遗产的消失比自然界一个物种的灭绝更加严重。
第四,从世界范围看,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显得特别重要,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显得特别重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进出口商品增多,加上科学技术传播加快,物质文化产品的同一性相当普遍,只有历史文化遗产各不相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价值,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文化的多样性,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乡土建筑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
5 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5.1 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也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要做好前期调查,在保护建筑本体的同时,还要保护其传统工艺、环境风貌以及依附于它的乡土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
第一,搞好乡土建筑的调查是保护和利用好乡土建筑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调查的范围,凡属乡土建筑都属调查的范围。乡土建筑的种类很多,主要以民居为主,包括祠堂、店铺、作坊、书院、寺庙以及亭、台、楼、阁等,但要具有文物价值,需要加以保护的乡土建筑。其次要明确调查的重点。一是历史有名、现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村镇,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二是从文物的角度,选择建造年代早的建筑,同时注重选择孤例、特例和与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有关的建筑。
第二,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價值的乡土建筑,应申报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尚不能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可登记公布为文物保护名录,纳入整体保护规划。保存乡土建筑特别丰富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村镇,可申报公布为历史文化村镇,或传统村落等。
第三,对乡土建筑的维修也必须坚持“修旧如旧”、不得改变原状的原则,就是按照原来的工艺、材料、色调等去维修。损坏的建筑构件可换可不换的不换,修理后继续使用。这样就可以保持乡土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
第四,乡土建筑包含的不只是物质形式以及建筑的结构和空间组合,也包括对其使用的方式以及依附于它的传统文化等非物质因素,即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都应加以保护。乡土建筑的传统营造和工艺传承对维修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总结和保留这些传统技艺,通过培训和实践传承下来,使地方工匠后继有人。
第五,保护乡土建筑还要保护好其周边的环境风貌。环境风貌包括自然环境风貌和历史环境风貌。环境风貌容易被新的建筑破坏,因此首先必须控制建设,控制建筑物的形式、高度、色调;其次是进行环境整治,对那些损害环境风貌的建筑进行必要的修整、改造和拆除。要注重保护原生的历史环境,对那些已经改变与历史环境不相称的,要恢复历史面貌,使环境风貌协调一致。
第六,乡土建筑以民居为主,应当继续发挥它的居住功能,为了使居民乐于使用,应允许内部适当改善,以适应现代生活条件要求。属于集体的公共建筑,如祠堂、书院等,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用作文化用途,如建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村史陈列馆等。条件好的村镇还可发展乡村旅游,供大家参观,展示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5.2 案例
在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江西流坑村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案例,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江西流坑村堪称江南民居文化的缩影,有“千古第一村”之称。它的成功之路基本上符合上文提到的保护和利用措施方法。
流坑村家族之大,延续之久,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古建之多,艺术之美,在江西难寻其二,在全国也甚为罕见。调查人员对其进行了一年多的现场调查,掌握了大量有关建筑、历史人文、乡土文化的信息,为之后进行的古村保护如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据。2001年6月,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2003年10月,被批准为江西唯一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0月,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11月被评为“江西十大文化古镇(村)”。
在对古村中乡土建筑进行维修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不得改变原状的原则,按照原来的工艺、材料、色调等去维修,并聘请了村中掌握传统营造工艺的老工匠参与。流坑村的保护还把环境风貌和乡土风光的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如村道的修整严格按原来的路网、原来的尺寸,用原来的材料去修补整治;保留龙湖的草坡岸和堤垱,避免了用块石去垒砌整齐的护岸等。这些做法保护了古村的乡土风光和自然风貌。
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也是流坑的一大特色。经过挖掘和整理,流坑乡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如傩舞、游神闹灯、舞龙、打铜钱等,还有手工艺方面的织麻布、编斗笠、造瓮酒,以及饮食方面的状元鱼、南瓜饼、红豆腐、魔芋等。现在这些文化有的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和家藏文物,使流坑古村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流坑村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成就,在利用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做法:比如民居在不改变外貌的情况下,应允许内部适当的改变,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祠堂、集市等都保留和发挥其原有的功能作用。目前开发旅游也取得明显成绩,形势喜人。■
参考文献
[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遗产宪章[S].1999.
[2]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Z].2008.
[3]陈新民.文物保护12讲[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