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幸福吗?”随着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对基层民众的调查访问,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了当代人对“幸福”的思考。
中国人从古到今的幸福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尽相同。我们剖析、研究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幸福观的理解与追求,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大有裨益。
古人的幸福观
如果用词汇来阐释古人的幸福观,那么,“安贫乐道”、“丰衣足食”、“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等等成语则一定会在人们的谈论中显得最为重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语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名字叫颜回,他的生活只需要一碗饭,一瓢水,他居住在简陋的小房中读书学习,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而颜回却仍然不改变读书学习的乐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儒家最典型的幸福观就是对道德、对学习的追求。当然,从这段话语中我们知道,古人不仅仅是对个人道德、智慧的追求,更是对社会共同幸福的追求。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词。词中反应了他们夫妇的美好心声,同时也表明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家园的美好憧憬。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满足了农民微不足道的需求,因此才有了“寒窑虽破能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内心喜悦。但是,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有易破产的特点,因此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所以,“丰衣足食”成为小农最大的愿望。
此外,在小农经济下,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便可以获得更多的家庭财富,因此,“多子多福”也成为了农民们最大的精神慰籍,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幸福”之一。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逢年过节,大家族的宗庙祠堂都会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无不看出家族祠堂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断绝家族香火是古人心中不可原谅的罪孽,而“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便成为古人幸福观的体现。当然,追求这样的幸福不免失之偏颇,但古人把此当作是一种“幸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近代国人的幸福观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瓜分、愚弄、欺骗,国人的命运与时局动荡紧密相联,而各个阶层的幸福观在这个时代的阶级性也分外鲜明。
农民阶级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注定无法高瞻远瞩,他们追求的幸福观,仅仅停留在“丑妻,薄地,破棉袄”的层面上。惊心动魄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语句可看出农民对于幸福的追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其空想性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地主阶级的幸福观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身为统治阶层的他们,必须去面对这样的困境——“内忧外患”。但阶级性决定了他们的幸福观只是在维护自身的固有利益。清政府的卖国行迹很清楚地表明了其真实想法。虽然他们发起洋务运动,也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努力,但他们的愿望最终也没有实现。
民族资产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兴起。他们的幸福观与时代紧密相连,要求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要自由。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在近代史上,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两千多年的清王朝,但革命成果终被袁世凯窃取。“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中国近代化的令一条道路,孙中山先生曾在《在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的演说》中提出:“机器强国,机器灌溉文明”的观点,可看出他对实业救国的重视,也可看出民國初年实业团体十分兴旺,但事实证明那只是一场空梦,与“幸福”遥隔千里。
无产阶级的幸福观不仅与时代紧密相连,更与人民紧密相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共二大上,针对现实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外,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可看出中共的不懈努力。中共与人民紧密相联,把人民的幸福看作是自己的职责与追求的目标。《赣西刘士奇报告》中记载了这样的情景: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还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为人民群众开创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现代国人的幸福观
撇开改革开放前的幸福观不说,现代社会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转变:一是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足;二是更加侧重个人幸福感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生活的富裕让国人开始享受物质上的盛宴。但对于刚刚踏入这种生活的国人来说,一切都无所适从。大城市暂且不说,就连在在贫困的乡镇也广泛存在着对名牌的过度追捧;物质的享受;高档的家居环境;时尚的着装;高端电子产品配置等。没什么可以非议的,但过分注重享受,会毁掉前人一直努力的成果。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幸福观随着经济的发达而被无限制的放大,80后的我们是彰显个性的一代,同时自私自利行为也变得更加严重。希望国人在这个时代能多一份反思,多一份对社会的付出。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幸福作出多种阐释。比如,贪官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把国家的财产据为己有,并且永不满足;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沉迷于灯红酒绿,醉生梦死……
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全国各地推举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他们给与幸福的定义就是“无私奉献”,“服务人民”。
中国人从古到今的幸福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尽相同。我们剖析、研究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幸福观的理解与追求,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大有裨益。
古人的幸福观
如果用词汇来阐释古人的幸福观,那么,“安贫乐道”、“丰衣足食”、“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等等成语则一定会在人们的谈论中显得最为重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语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名字叫颜回,他的生活只需要一碗饭,一瓢水,他居住在简陋的小房中读书学习,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而颜回却仍然不改变读书学习的乐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儒家最典型的幸福观就是对道德、对学习的追求。当然,从这段话语中我们知道,古人不仅仅是对个人道德、智慧的追求,更是对社会共同幸福的追求。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词。词中反应了他们夫妇的美好心声,同时也表明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家园的美好憧憬。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满足了农民微不足道的需求,因此才有了“寒窑虽破能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内心喜悦。但是,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有易破产的特点,因此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所以,“丰衣足食”成为小农最大的愿望。
此外,在小农经济下,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便可以获得更多的家庭财富,因此,“多子多福”也成为了农民们最大的精神慰籍,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幸福”之一。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逢年过节,大家族的宗庙祠堂都会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无不看出家族祠堂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断绝家族香火是古人心中不可原谅的罪孽,而“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便成为古人幸福观的体现。当然,追求这样的幸福不免失之偏颇,但古人把此当作是一种“幸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近代国人的幸福观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瓜分、愚弄、欺骗,国人的命运与时局动荡紧密相联,而各个阶层的幸福观在这个时代的阶级性也分外鲜明。
农民阶级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注定无法高瞻远瞩,他们追求的幸福观,仅仅停留在“丑妻,薄地,破棉袄”的层面上。惊心动魄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语句可看出农民对于幸福的追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其空想性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地主阶级的幸福观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身为统治阶层的他们,必须去面对这样的困境——“内忧外患”。但阶级性决定了他们的幸福观只是在维护自身的固有利益。清政府的卖国行迹很清楚地表明了其真实想法。虽然他们发起洋务运动,也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努力,但他们的愿望最终也没有实现。
民族资产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兴起。他们的幸福观与时代紧密相连,要求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要自由。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在近代史上,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两千多年的清王朝,但革命成果终被袁世凯窃取。“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中国近代化的令一条道路,孙中山先生曾在《在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的演说》中提出:“机器强国,机器灌溉文明”的观点,可看出他对实业救国的重视,也可看出民國初年实业团体十分兴旺,但事实证明那只是一场空梦,与“幸福”遥隔千里。
无产阶级的幸福观不仅与时代紧密相连,更与人民紧密相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共二大上,针对现实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外,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可看出中共的不懈努力。中共与人民紧密相联,把人民的幸福看作是自己的职责与追求的目标。《赣西刘士奇报告》中记载了这样的情景: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还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为人民群众开创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现代国人的幸福观
撇开改革开放前的幸福观不说,现代社会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转变:一是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足;二是更加侧重个人幸福感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生活的富裕让国人开始享受物质上的盛宴。但对于刚刚踏入这种生活的国人来说,一切都无所适从。大城市暂且不说,就连在在贫困的乡镇也广泛存在着对名牌的过度追捧;物质的享受;高档的家居环境;时尚的着装;高端电子产品配置等。没什么可以非议的,但过分注重享受,会毁掉前人一直努力的成果。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幸福观随着经济的发达而被无限制的放大,80后的我们是彰显个性的一代,同时自私自利行为也变得更加严重。希望国人在这个时代能多一份反思,多一份对社会的付出。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幸福作出多种阐释。比如,贪官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把国家的财产据为己有,并且永不满足;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沉迷于灯红酒绿,醉生梦死……
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全国各地推举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他们给与幸福的定义就是“无私奉献”,“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