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加一根“棒棒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掌,不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举起一只让孩子望而生畏的巨大手掌,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实事求是,严厉公正。棒棒糖,不是一根五彩的散发着香味的诱人的水果糖,而是一种不吝啬的夸赞和鼓励。“棒棒糖”也好,“巴掌”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有来自老师的爱,有来自父母的爱。在孩子漫长的成长之路上,光有“棒棒糖”不行,孩子们容易滋生骄傲心理。光有“巴掌”也不行,容易打击幼小的心灵,让孩子自暴自弃。我欣赏的教育是:一个巴掌加上一根棒棒糖。
  【关键词】鼓励  批评  爱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97-02
  大家还记得这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吗?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巴迪小时候写了一篇作文,期待地等着爸爸妈妈来评价,结果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听了妈妈的评价,巴迪心里像吃了棒棒糖一样甜,而面对爸爸的评价却难过地像挨了几巴掌。直到长大成人后,巴迪才明白:“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种评价都有一个共同出发点——那就是爱!这种爱一种像棒棒糖般甜蜜,另一种爱如打一巴掌般难受,然而这两种爱缺一不可,因为它能让人谨慎地把握住人生的小船。今天,我想表达的观点正是:好的教育,需要一个巴掌和一根棒棒糖。
  一、什么是巴掌?什么是棒棒糖?
  巴掌,不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举起一只让孩子望而生畏的巨大手掌,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实事求是,严厉公正。孩子犯了错误,要实事求是告诉他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孩子做的不好,要实事求是告诉他为什么做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好。有这样的引导相信孩子听后都能慢慢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十分顽皮,屡犯不改,这时候你要想到这个词语:规则。给他定规则,约法三章,拿出你的教育态度:不要违反规则,否则定要接受惩罚。
  棒棒糖,不是一根五彩的散发着香味的诱人的水果糖,而是不吝啬的夸赞和鼓励。不仅要夸赞那些具有美好品行的孩子,更要夸赞那些知错就改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冥顽不化的“石头”创造的美好瞬间。比如昨天那个调皮捣蛋地张三因为踩草坪被你给了“一巴掌”,第二天却主动捡起了草坪上的垃圾。再比如,李四这孩子平时从不爱学习,不讲卫生,不守纪律,不写作业,典型的“四大金刚”,突然有一天穿的衣服特别干净,这个时候你的夸赞和鼓励会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可以,奖励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根甜甜的棒棒糖都可以!
  二、如何行使这一“巴掌”
  当班主任这么多年,我发现很多老师在批评孩子时都有一颗“不忍之心”,特别是那些与孩子共同生活、跟孩子关系最亲密的的家长。孩子犯错误时,特别是一些看似极小的错误时,大人总觉得孩子还小,不足挂齿,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三言两语带过。殊不知,你的不忍之心正在滋长着孩子的某种坏习惯。记得有一次,刘慧甜妈妈跑来告诉我,慧甜这孩子每到美术课都硬要带好多吸管或者卡纸去学校,妈妈不同意,孩子哭着央求爸爸,爸爸却觉得这是小事不足挂齿,任由着孩子带。可是后面却出现了一连串的事件:吸管被人偷,书包被人翻,后来越来越多孩子干脆不带美术用具,一有美术课就找慧甜要,不给就不交朋友。妈妈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告诉她妈妈:慧甜带东西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取悦同学们。平时一向胆小内向的慧甜表现欲其实非常强烈,内心极渴望同学们的认可和赞美,但是各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她总是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与同学们分享美术用具正好让她得到了这种需求,可是她不知道这种方式得来的认可和赞美只是短暂的,没有原则地分享有时会换来同学们的不屑一顾。
  刘慧甜孩子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小小动机”,我们要适时给“一巴掌”来警惕。在“行驶”这一巴掌时要特别注意:
  (1)“低声”:用与平时说话不同的声音,即低沉有力的声音来批评孩子,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认真听你说的话,让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
  (2)“沉默”与“暗示”:用“沉默”来代替开口就骂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孩子们反倒会觉得心理紧张和不安,并且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
  最后我想说,“棒棒糖也好”,“巴掌也好”,它們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有来自老师的爱,有来自父母的爱。在孩子漫长的成长之路上,光有“棒棒糖”不行,孩子们容易容易滋生骄傲心理。光有“巴掌”也不行,容易打击幼小的心灵,让孩子自暴自弃。我最欣赏的教育是:一个巴掌加上一根棒棒糖。让我们左手“扬起巴掌”,右手拿着“棒棒糖”,时刻让孩子们警惕,谨慎把握住人生的小船。
  参考文献:
  [1]《教育的道与术》,薛农基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
  [2]《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内研究生的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培养中和谐导学关系的建立是提高研究生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本文介绍了当前研究生培养中不和谐的导学关系现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导学关系 研究生培养 积极心理学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研项目(编号:Yjg201614, Yjg201613),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教研项目(编号:2017X042)和湖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已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基于此,本文以高职化学课堂有效互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化学课堂的现状,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分别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高职化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等方面详细阐述提高高职化学课堂互动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化学课堂 有效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89-01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   ——泰戈尔  做花,做果,抑或做绿叶,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我喜欢泰戈尔的这首诗,是因为,我是一个甘愿做绿叶的班主任。  并不是一直做绿叶,而是分时间,分阶段。  一二年级时,我做花。带着懵懂的孩
期刊
【摘要】家校合作即学校与家庭在合作配合的基础上实现良好沟通交流,双方共同承担学生成长责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等发展特点并采取辅导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家校合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89-02
期刊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的方式。线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线上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在更多发展性问题上给予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关键词】新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本人于假期期间在百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实践,完成了为期8周的企业实践锻炼。本次研究主要将本人在假期企业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加以总结,阐述高职教师参与假期企业实践的关键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师 假期实践 药品运营批发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96-02  引言:  实践实现了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至实践中。本人经历了
期刊
【摘要】学生资助是国家为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的重要政策保障,通过完成学业,让学生学有所成,提高择业水平,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作为学校的资助工作人员,如何有效的进行资助平台的建设,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发挥学校资助帮扶和育人成效,是我们每个资助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有的工作态度。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工作 制度建设 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班级,是进行学生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做好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也同样如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在班级管理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在班级管理中有效融入人文关怀,来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实践技能。  【关键词】中职 班级管理 人文关怀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中职物理有很强的学科性,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学科重视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重视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强记忆物理定律知识,从而通过物理应用价值体现最终学习结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新理念倡导利用知识创新改革,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摒弃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但中职物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期刊
【摘要】通过小对手、小组竞赛、自我管理和值日班长制度,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  【关键词】自我管理 无为而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92-02  从教二十几年,班主任也做了二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做下来,我的深刻体会是:原来班主任也是可以越当越轻松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世界是懒人在推动前进,做班主任也要学会偷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