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自读,内外融合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ooo208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整本书阅读一直在实践层面被忽视,缺乏完整有效的指导实施过程,还常常割裂教读自读、课内课外的紧密联系。笔者在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追风筝的人》的阅读实践,扎实立足于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注重利用课内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中习得的阅读技能进行迁移运用,内外融合,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追风筝的人》一书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细腻曲折的情感历程,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通读激趣,制订计划;圈点批注,精读突破;统整升华,对比延伸。
  一、通读激趣,制订计划
  1.多方位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整本书产生不可遏制的期待和阅读动力,是阅读的起点。
  (1)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书名是书的灵魂。统编本教材十分关注标题,注重引导师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教材中关于标题的阅读策略及训练有: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后习题一: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散步》课后习题一: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换一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
  《再塑生命的人》阅读提示: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揭示主旨的标题。本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
  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预习: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景物?
  《伟大的悲剧》课后习题一:“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
  围绕着书名《追风筝的人》,结合统编本教材中的相关阅读策略,笔者设计了以下阅读活动:
  活动一:初次接触书本,出示标题《追风筝的人》,请同学们针对书名提出自己的疑问。
  风筝因何要追?谁在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一连串的疑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动二: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没有小标题。请你在阅读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章节,重新拟个小标题。
  如本书的第七章是故事的高潮。阿米尔与哈桑终于赢得了喀布尔的放风筝大赛,哈桑在为阿米尔追回风筝的过程中遭到了阿塞夫的凌辱,但阿米尔由于懦弱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后来甚至赶走哈桑,以免自己内疚、自责。学生给该章拟的标题有“结束的微笑”“放走友谊的风筝”“友尽”等。
  无论拟的标题贴切与否,学生都能借此理解这一章的关键情节和情感内涵,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明白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2)欣赏装帧
  书本精美的装帧包含丰富的信息,统编本教材的编写者有意利用封面吸引学生阅读和思考。如七年级下册介绍的《骆驼祥子》,封面为黑白的祥子形象与黑色的骆驼相互重叠,弯曲的线条让二者前后重叠,与书的标题相互呼应,让读者不由得思考主人公与骆驼之间的共同点。
  以此为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欣赏《追风筝的人》各版本的封面,根据画面猜想可能发生的故事,感受故事的情感基调。比如在该书某个版本的封面上,阴郁的画面中一个孩子躲在墙角窥视,可以结合这个封面让学生想象:为什么要窥视?墙角后发生了什么事?
  (3)评论造势
  统编本教材的名著导读中,编者有意通过评论引导师生关注书本的文学价值。如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中林庚的评论,第一突出了西游记整体上的特色——“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引导学生关注在阅读中没有注意到的内容;第二突出孙悟空的性格——“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引领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的特征。
  《追风筝的人》某一版本的腰封上有一句书评:“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和生活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这个评论明確地告诉读者这本书的主题,可激活学生的深度思考。
  (4)借助影视片段
  我们不可以用影视替代阅读,但可以截取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吊足学生的胃口,引领学生到书本中获得“饱腹感”。《追风筝的人》在读前激发兴趣时,可以利用同名电影的预告片。预告片中风筝大赛的画面、体现两个孩子动人友谊的细节、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都能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好奇心。
  2.跳读、速读、混合式阅读,制订计划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对阅读《西游记》提出的要求是“精读和跳读”,并明确点出:“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大多数学生面对一部长达几十万字的小说,往往会心存恐惧,如果还抱着课内精读的观念,恐怕书还没有读完,许多学生已经桃之夭夭了。在《追风筝的人》一书阅读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跳过了阿米尔在美国读书结婚的几个章节,但不影响对这本书整体上的理解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速读在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里有具体的指导:要求集中精力、默读、视域要宽、不回视、抓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等,初一学生默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400字以上。笔者在课堂上作阅读速度测试,实际上班级平均水平能达到每分钟500字左右。二十分钟能读一万字左右。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时候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地读,最大限度地丰富言语实践。
  混合式学习是近一二十年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习模式。当下出现了各种阅读听书软件,如“有书”“喜马拉雅”以及各类网络电台,微信群的出现也有利于家校沟通、网络多媒体资料的分享互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台和微信群,把整本书的自主阅读与计划阅读结合起来。
  《追风筝的人》整本书阅读主要利用了手机软件“有书共读”,里面有对《追风筝的人》的领读,分十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学生可以利用休闲时间与家长一起收听,同时通过家长微信群交流阅读情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又能触发亲子阅读的热情。   笔者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也同步推送相关导读资料,这样第一能让学习内容家校同步,第二能讓学生的文字获得公开发表的机会,使其对阅读和思考产生兴趣。
  结合以上策略制订阅读计划:每天阅读两次,每次20分钟,保证2万字的阅读量;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与父母一起收听音频节目,查看微信推送;周末每天保证90分钟阅读时间。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学生通过推送的信息先行一步学习理解,一个星期内完成整本书阅读。以此为基础,就能在课堂上进行高质量的讨论、碰撞和交流。
  二、圈点批注,精读突破
  统编本教材在圈点批注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努力,自读课文在书本上留出了大片空白,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旁批,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圈点批注。以《骆驼祥子》导读为例,教材里告诉学生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查考,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应当从文章的重难点、疑点处,从作品的内容结构、手法特色等方面进行,并作出示范。
  1.概括式圈点批注
  用概括式批注法可以抓住书中的关键线索,长篇小说作者为了情感或情节的需要,往往会让一些东西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可能是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件物品或一句话。概括式批注法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在面对厚厚的整本书时提取主要信息,梳理情节,化繁为简,把握主题,训练学生有目的地快速浏览和跳读的能力。
  如统编本七年级下册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阅读提示:文中多次埋下伏笔……阅读时,不妨先采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寻小说的情节线索。
  七年级下册两个略读单元在训练重点上有所强调。第四单元:根据目的或需要进行筛选式阅读、浏览。第六单元:快速浏览提取信息。
  扎实立足于教材中的阅读策略,笔者针对《追风筝的人》一书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
  《追风筝的人》一书中有一句动人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前后循环呼应,构成了故事最主要的两个部分。
  小说的腰封上突出了书中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故事中两次说出来。分别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请试着概况相关情节,在书中的相应位置进行批注。请把页码记录下来,便于课堂讨论。
  我批注了____处,分别在第____页。
  课堂上,请同学们根据之前预学时批注的内容,完成下列概括。
  ____为____,千千万万遍
  为你,____(所做的各种事,种种牺牲)
  因为,____(故事情节背后的心理情感)
  利用抓关键句,梳理主要故事情节,把握书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情感。童年时候,是哈桑为阿米尔付出一切,无怨无悔,只是因为对他无私忠诚的爱。成年后的阿米尔带着愧疚重回喀布尔赎罪,九死一生地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通过填写小诗,学生不仅能明晰情节情感,也初步把握了整本书前后对比的结构。
  除了“为你,千千万万遍”和风筝,你还发现什么是在小说中重复出现的?快速浏览书本的相关片段,把它们标注出来。
  如:不锈钢拳套和弹弓多次出现。你能知道它们出现在书中的什么地方?如何前后呼应,埋下伏笔的吗?(请把页码写下来)
  寻找小说中重复出现的线索,能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读出更多的趣味,更能有效训练学生有目的地快速浏览和跳读的重要能力。
  2.细读式圈点批注
  一本书多达几十万字,不可能一一细读。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抓住书中独特的关节。无论开头、结尾、冲突、高潮,都有许多可圈可点可赏析的地方。比如小说开头的第一章: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有人说这部小说有一个如同《百年孤独》般吸引人的开头,请你细细读读,思考模仿运用。小说的开头用了一种什么叙述方式?你的作文中有用过吗?或者你在其他文章和电影中见过吗?请模仿着写一个作文的开头。
  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思考是什么词语运用带给你震撼?
  通过对开头倒叙引发回忆的写法的批注,引发学生对于写作技法的关注和思考,并拓展写作,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体验。画线句子中的“埋葬”和“爬”两个字,把阿米尔的丑陋往事拟物成令人恐惧的僵尸,强调尽管竭尽全力去遗忘,心底的愧疚还是常在。学生可在其中学会细读文本,勾连上下文揣摩词语背后的细腻心理情感变化。
  又如第七章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其中斗风筝的场景非常动人心弦,可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体验情感,并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空中已经挂着至少二十来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蓝风筝知道自己麻烦来了,它绝望地使出各种花招,试图摆脱险境,但我不会放过它,我稳住位置。人群知道胜负即将揭晓。“干掉它!干掉它!”的齐声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我睁开眼睛,望见蓝风筝猛然扎下,好像轮胎从高速行驶的轿车脱落。
  这几个关于风筝的描写十分精彩,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圈点批注赏析其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品味语言的能力。如将风筝比喻成巡游搜猎食物的鲨鱼,比喻成高速脱落的轮胎,都生动地描绘出风筝大赛激烈的争夺场面。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再一次看到他笑得如此灿烂,已是二十六年之后,在一张褪色的宝丽莱照片上。   这段对于哈桑的细节描写,如“踢起阵阵雪花”“飛奔”“转身,双手放在嘴边”,极其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忠诚,可以此训练学生运用课内习得分析品味人物描写的能力。
  三、统整升华,对比延伸
  1.拟写人物简介表
  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是重点。统编本七年级教科书的名著导读活动中有大量关于人物形象的训练。
  《西游记》专题二:话说唐僧师徒
  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人物。要求:
  (1)概况介绍人物的身世。
  (2)用几句话勾勒其性格特征,并引用一些故事来印证,最好有细节。
  (3)写出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
  《朝花夕拾》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骆驼祥子》专题一:给祥子写小传
  《海底两万里》专题二:介绍尼摩船长
  我们可以看到,课内名著导读注重抓住人物性格和相关情节来梳理名著内容。我们也可以利用《追风筝的人》一书缺乏人物简介表的不足来生成教学资源,要求学生运用教材里习得的语文技能,分别从人物身份、职业、性格、主要故事等角度编写简介表,训练学生把握人物关系和主要情节、概况人物性格的能力。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实践:
  阿米尔:富家少爷,性格懦弱,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热爱写作。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普什图人,逊尼派穆斯林,放风筝的高手,年少愧对哈桑,长大后赎罪。
  阿米尔的爸爸:富商,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爱好体育运动,希望阿米尔成为一个爱冒险、坚强的男子汉。哈桑是他的私生子,为了名誉隐瞒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
  哈桑:阿米尔的仆人和同父异母的兄弟,淳朴、忠诚、勇敢,能为阿米尔做任何事。哈扎拉人,什叶派穆斯林,擅于追风筝和使用弹弓。
  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后被阿米尔收养。沉默内向,关键时刻十分勇敢,用弹弓救了阿米尔。
  2.对比阅读
  统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重点:接近相对“遥远”的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感情,“浸入”作品之中。
  第三单元教学重点:以温润的目光审视“小人物”,客观包容地看待其不足,深入理解其精神世界,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活,培养自省的习惯。
  第五单元提示: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读完整本《追风筝的人》后,笔者不由得想起鲁迅的散文《风筝》。教学《风筝》,普遍的反映是教师不好教,学生不理解。现在把这两个文本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学生能否发现其间异同呢?
  对比阅读题:
  (1)鲁迅的《风筝》和《追风筝的人》里出现的关于风筝的描写带给你的感觉有何异同?请对比阅读相关描写。
  (2)鲁迅想要追回的风筝是什么?
  (3)两个作品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鲁迅的《风筝》中的描写更多的是渲染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氛,而《追风筝的人》中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着童年美好的友谊和快乐。通过对比阅读,可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读了一本长达21万字的小说后,体验了平凡普通的小人物阿米尔的内心挣扎,自己的情感也会变得丰富厚重。学生能包容阿米尔的懦弱,就能理解鲁迅内心的痛悔自责,也就能把握两个文本“童年一成年、欢乐一痛苦、犯错一赎罪”的对比结构。
  [本文系福建省中学语文刘菊春名师工作室课题“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整体化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ZSl80102)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动量词“遍”表示动作的频次,与其他常用动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说明“遍”在语义、原形意象方面的特点,指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并通过对“遍”所涉及对象及所称量动词特征的深入分析,为其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参考动词的时间性分类,考察“遍”与不同类动词的组合关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动量词 意象 语义特征 时
摘要:米切尔在她的《飘》中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独立却又狡猾、虚荣的复杂女性——斯嘉丽。她坚韧、聪明、敢爱敢恨却也虚荣、贪婪、自私。本文主要从对爱情独立、勇敢地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勇敢抗争,敢于展现真我、独立洒脱的个性三个方面解读《飘》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飘》 女性独立意识  引言  《飘》是米切尔的成名作。在这部小说中,米切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斯嘉丽。斯嘉丽具有高雅
林茂森   1960年生,四川成都市人。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画家,四川省美协理事,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协山水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省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四川蜀山画院副秘书长,成都诗婢家画院副院长,文化部中国徐悲鸿画院画家,中国香港禅林画院画家。   作品《静风》荣获“第五届国际书画作品展”金奖,《山神》《秋声》《夕阳》《山风》《神女无言》等作品入选国内外大型画展,
摘要:以《石点头》中4130个联合式复音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词性和词序三个方面对其构成加以描写和分析。语义上,《石点头》中联合式复音词可分为同义语素联合、类义语素联合以及反义语素联合三种,其中,同义语素联合和类义语素联合的数量占多数,反义语素联合相对较少。词性上,联合式复音词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其中动词最多,,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副词最少。词序上,《石点头》里联合式复音词有一种词序比
时间仿佛停止   载着你的灵车缓缓驶过静寂街道   开往你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站   没有亲人的爱抚,没有朋友的伴随   2020年这场可恶的病毒,无情隔离了你和家人的生死   告别   此刻,大地上白菊花为你盛开   妻子泪雨倾盆,她撕心的哭唤,回荡在病魔肆虐的城   池上空   你再也听不到了   你用肉身与病毒搏杀,激战几百个小时   太累了   战友呜咽啜泣,肃立送别你,那悲伤化为整座城市的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内容游弋于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人文思想教育以及文章写作教学之中,并以之取代小学阅读教学本体内容,导致学生阅读能力、阅读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直接体现为学生阅读速度慢、阅读思维能力弱、阅读理解缺乏深度。多个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组织都将阅读能力视作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生存品质的核心能力。  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
主创简介  张廷玉  导演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协会员、四川省曲协顾问、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团演员。曾荣获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说唱协会理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歌舞剧院常务副院长。1982年师承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先生学习四川谐剧,是第一位专业女谐剧演员,演出的谐剧、小品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奖。  李多  编剧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四川
[摘要]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者最大的困难之一,学习者常常写不出句子表达准确、内容结构丰富的文章,而且教师也没有充分重视英语写作课。因此,我们要寻找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而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进行英汉对比教学就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因为英汉对比教学可以将英汉之间的差异充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英汉之间的差异,进而规避掉汉语负迁移给英语写作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
摘要:修辞结构理论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着眼于通过语篇结构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本篇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 《伊索寓言》 语篇结构 修辞结构  引言  “修辞结构理论”,简称“RST理论”,由美国学者曼和桑普森等首创于1983年,是一套关于自然语
最好的爱人一定能在时光里相守,在困苦中相牵,在老去中相望。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因为有了那样一个人,顿时变得生动起来。虽然不会说很多话,但却是最坚强的后盾,让他义无反顾去做想做的事。  M=现代艺术 G=关仁康 H=黄莉娅  M:请问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步入美术之路?  G:学习绘画是从临摹贺友直先生的《山乡巨变》等连环画、画生产队社员开始的,我当过知青、县宣传队、防疫站美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