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中最尴尬的事情莫过老师站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解,学生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了。这时作为教师是拿着教鞭敲醒朦胧睡眼的学生,还是拿起智慧棒来吸引学生重新进入课堂呢?学生的困意有时确实是因为教师课堂的乏味造成的,如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在课堂上两眼放光,这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学生的学习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你逼我学变成我爱学,的确需要教师的魔法棒。
九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到小说单元后,特别设置了一节课作为小说单元的导读课。上课时间恰巧是下午第一节课,在一开始讲到小说的概念时,学生一起念到: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就提问到:同学们,你们说小说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有的学生答:是。有的学生答:不是。就告诉学生:小说的内容是虚构的。学生都侧着脑袋,若有所思,好像不是完全明白。不是不明白老师的话,而是不能很详尽地明白虚构和真实的区别怎么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这时最后一排靠边的两个男生,正枕着一摞书“午休”呢。
这时针对学生的疑惑,开始列举他们熟悉的内容。提问:《隆中对》大家学过,大家说说选自哪里?生答:《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就又问:《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出自哪里?生答:《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就此引导学生:那哪个是历史事实,哪个是虚构的呢?大家知道,对“三顾茅庐”的记载,《隆中对》中是五个字概括的:“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则用了大量篇幅来写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其中许多的情节和环境就是作者罗贯中自己想象出来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在轻微地点头,表示听懂些了,但是还有许多学生神情恍惚。那最后一排的两个男生,依然趴着。
学生的困意还在,这节小说单元的导读课能否起到真正的导读作用,意味着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小说的学习效果,就又开始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看电视剧的时候,注意到电视剧一开始时剧名下面的字幕了吗?生:(抖擞抖擞了精神)看了,写的是“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又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生答:(又有一些学生身子坐直了,原来最后一排趴着的学生现在脑袋已经不侧歪着了,下巴顶到了课本上了)本故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就此引导学生: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这种习惯非常好!同学们,小说就和电视剧一样,纯属虚构,大家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就是编导瞎编,导演胡导,观众过眼瘾嘛,哈哈。学生一个个身子坐正了,最后一排的那两个睡眼朦胧的学生眼睛也亮了。
继续引导:同学们说的不完全正确哦。小说和电视剧,虽然它们的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所反映的却是生活的意义。小说当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不是原本照搬上去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你们看过老舍的《骆驼祥子》,在你们写的读后感里,不是说祥子身上集中体现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中国农民的特点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再如,你们看过的电视剧哪部印象比较深刻呢?生答:《亮剑》!这个时候男生的精神劲儿可都来了,教室里的学生,尤其是最后排的男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李云龙!李云龙!还没等老师问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呢,学生都已经说了。
课堂进行到这里,时间过了15分钟,魔法棒奏效了。教师并没有走下讲台拿着教鞭去敲醒那两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只是施了一点魔法而已,这只魔法棒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九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到小说单元后,特别设置了一节课作为小说单元的导读课。上课时间恰巧是下午第一节课,在一开始讲到小说的概念时,学生一起念到: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就提问到:同学们,你们说小说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有的学生答:是。有的学生答:不是。就告诉学生:小说的内容是虚构的。学生都侧着脑袋,若有所思,好像不是完全明白。不是不明白老师的话,而是不能很详尽地明白虚构和真实的区别怎么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这时最后一排靠边的两个男生,正枕着一摞书“午休”呢。
这时针对学生的疑惑,开始列举他们熟悉的内容。提问:《隆中对》大家学过,大家说说选自哪里?生答:《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就又问:《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出自哪里?生答:《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就此引导学生:那哪个是历史事实,哪个是虚构的呢?大家知道,对“三顾茅庐”的记载,《隆中对》中是五个字概括的:“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则用了大量篇幅来写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其中许多的情节和环境就是作者罗贯中自己想象出来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在轻微地点头,表示听懂些了,但是还有许多学生神情恍惚。那最后一排的两个男生,依然趴着。
学生的困意还在,这节小说单元的导读课能否起到真正的导读作用,意味着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小说的学习效果,就又开始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看电视剧的时候,注意到电视剧一开始时剧名下面的字幕了吗?生:(抖擞抖擞了精神)看了,写的是“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又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生答:(又有一些学生身子坐直了,原来最后一排趴着的学生现在脑袋已经不侧歪着了,下巴顶到了课本上了)本故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就此引导学生: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这种习惯非常好!同学们,小说就和电视剧一样,纯属虚构,大家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就是编导瞎编,导演胡导,观众过眼瘾嘛,哈哈。学生一个个身子坐正了,最后一排的那两个睡眼朦胧的学生眼睛也亮了。
继续引导:同学们说的不完全正确哦。小说和电视剧,虽然它们的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所反映的却是生活的意义。小说当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不是原本照搬上去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你们看过老舍的《骆驼祥子》,在你们写的读后感里,不是说祥子身上集中体现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中国农民的特点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再如,你们看过的电视剧哪部印象比较深刻呢?生答:《亮剑》!这个时候男生的精神劲儿可都来了,教室里的学生,尤其是最后排的男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李云龙!李云龙!还没等老师问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呢,学生都已经说了。
课堂进行到这里,时间过了15分钟,魔法棒奏效了。教师并没有走下讲台拿着教鞭去敲醒那两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只是施了一点魔法而已,这只魔法棒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