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不善听未必善读,不善读未必善写”。它表明说话与读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苗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要经历一个苗语向汉语的转化过程。因此,在训练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站在讲台前,有的低头,不敢正视观众;有的把手掰的直响;有的讲话吞吞吐吐,声音小的连自己都听不到;有的结结巴巴,心怦怦直跳,面红耳赤。针对以上问题,应如何引导苗族学生的创新说话能力呢?
一、以耐心点化学生的说话兴趣
苗族地区的学生,祖祖辈辈生活在闭塞的山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寒的家庭、狭隘的交际,见识不多、与外界联系甚少,在家一般都是用苗语进行交流。因此,入学后,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他们无所适从,再加上他们胆小、羞怯、说话时不知怎么开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时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歧视他们,让其产生自卑心,而是要多给他们一点关爱,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苗汉转化中的语言障碍,教师要逐个为他们排除。必要时用苗语为他们解释汉语,争取达到融会贯通,交流自如的境地,尤其是一些复杂的、不顺口的语言,教师则要加大力度进行个别辅导,至关重要的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说一些自己喜欢的话题,以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
二、以爱心激化学生说话的动力
首先,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
1、学生当众说话时,大都很紧张,怎样消除这种心理状态呢?一是要增强信心,既然自己作了充分准备,有了一定见解,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讲,没什么可怕。二是要消除各种杂念,比如怕讲不好、人家笑话之类的,让学生学会不过多的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说话的反应,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要让学生在公共场所多露面,发言的机会多了,怯场的心理自然而然也就被克服了。
2、平常教学注意教学生正确发音。典型的有“f”和“h”、“in”和“inɡ”、“en”和“enɡ”、“enɡ”和“onɡ”、“n”和“l”的区别,进行绕口令练习。
其次,是活用教材
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教材,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方法有:
1、注重口语交际,创新复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时先是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收集有关材料以便课堂上更好的发挥,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对于学生语言上表达的不当之处,教师作当堂指正。至于课文内容,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的主要语句进行有条理、有感情地表达,如课文《人类的“老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先进行描述:课文中讲了那些动物是人类的“老师”,再展开想象,除了课文讲述之外,生活中还有那些动物是人类的“老师”?
2、想象续编。每读完一篇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中的结果应该是怎样的,比如《穷人》,可让学生想象《当西蒙的俩个孩子醒来以后》。
3、角色置换。教材中有的篇目很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此类训练。如《桂林山水》一课,可让学生扮演导游员向同学们介绍桂林山水的奇特之美。再如《第十二块纱布》可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要符合特定的语境,准确地体现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4、开展活动。教学时,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然后,要求学生详细的复述下来,如:老鹰抓小鸡、各种文艺比赛等。
再次,是联系生活
生活是认识的土壤,是语言的源泉,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件刚买来的新衣”、“一只淘气的小猫”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以介绍自己为主的话题:“我说我”、“我家的小狗”等,这样有选择的确定学生日常语言交流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在更加丰富、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训练。
最后,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
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或妙趣横生、或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叫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引导学生回味与朗读有关的精彩词、句、段,并摘录、背诵,长期进行积累,使学生丰富内涵,开阔视野。对于学生积累的苗语经典,转化方面教应师予以帮助。
三、以情感牵引学生说话的动力
教学中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在公共场所说话,每天上课时开展课前三分钟。(即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上讲台,内容可以自由安排 )。说话时要求吐字清楚、态度大方、中心明确。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就能得到较大提高。
当然,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触而就,苗族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416405湖南省花垣县猫儿乡渔塘小学)
一、以耐心点化学生的说话兴趣
苗族地区的学生,祖祖辈辈生活在闭塞的山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寒的家庭、狭隘的交际,见识不多、与外界联系甚少,在家一般都是用苗语进行交流。因此,入学后,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他们无所适从,再加上他们胆小、羞怯、说话时不知怎么开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时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歧视他们,让其产生自卑心,而是要多给他们一点关爱,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苗汉转化中的语言障碍,教师要逐个为他们排除。必要时用苗语为他们解释汉语,争取达到融会贯通,交流自如的境地,尤其是一些复杂的、不顺口的语言,教师则要加大力度进行个别辅导,至关重要的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说一些自己喜欢的话题,以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
二、以爱心激化学生说话的动力
首先,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
1、学生当众说话时,大都很紧张,怎样消除这种心理状态呢?一是要增强信心,既然自己作了充分准备,有了一定见解,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讲,没什么可怕。二是要消除各种杂念,比如怕讲不好、人家笑话之类的,让学生学会不过多的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说话的反应,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要让学生在公共场所多露面,发言的机会多了,怯场的心理自然而然也就被克服了。
2、平常教学注意教学生正确发音。典型的有“f”和“h”、“in”和“inɡ”、“en”和“enɡ”、“enɡ”和“onɡ”、“n”和“l”的区别,进行绕口令练习。
其次,是活用教材
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教材,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方法有:
1、注重口语交际,创新复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时先是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收集有关材料以便课堂上更好的发挥,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对于学生语言上表达的不当之处,教师作当堂指正。至于课文内容,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的主要语句进行有条理、有感情地表达,如课文《人类的“老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先进行描述:课文中讲了那些动物是人类的“老师”,再展开想象,除了课文讲述之外,生活中还有那些动物是人类的“老师”?
2、想象续编。每读完一篇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中的结果应该是怎样的,比如《穷人》,可让学生想象《当西蒙的俩个孩子醒来以后》。
3、角色置换。教材中有的篇目很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此类训练。如《桂林山水》一课,可让学生扮演导游员向同学们介绍桂林山水的奇特之美。再如《第十二块纱布》可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要符合特定的语境,准确地体现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4、开展活动。教学时,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然后,要求学生详细的复述下来,如:老鹰抓小鸡、各种文艺比赛等。
再次,是联系生活
生活是认识的土壤,是语言的源泉,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件刚买来的新衣”、“一只淘气的小猫”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以介绍自己为主的话题:“我说我”、“我家的小狗”等,这样有选择的确定学生日常语言交流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在更加丰富、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训练。
最后,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
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或妙趣横生、或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叫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引导学生回味与朗读有关的精彩词、句、段,并摘录、背诵,长期进行积累,使学生丰富内涵,开阔视野。对于学生积累的苗语经典,转化方面教应师予以帮助。
三、以情感牵引学生说话的动力
教学中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在公共场所说话,每天上课时开展课前三分钟。(即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上讲台,内容可以自由安排 )。说话时要求吐字清楚、态度大方、中心明确。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就能得到较大提高。
当然,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触而就,苗族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416405湖南省花垣县猫儿乡渔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