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考查学生的方向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不再是只考查学生的记忆,而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新的考试大纲,并首次明确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高考试卷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而高三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复习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呢?
一、一体四层四翼的解读
考试中心提出的“一体四层四翼”既解释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才能更有效地复习。
(一)为什么考——“一体”,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高中地理教师就不能仅仅只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多关注时事地理,在平常的教学中利用时事地理渗透这个思想。高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选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复习策略,注重分层次教学。最后“导向教学”的提出,也揭示了地理教师不能再一味地对知识进行重复,更应该注重对旧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结合新的案例进行教学,提出更多创新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二)考什么——“四层”
新的考试大纲提出了主要考查四个方面——“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1.第一圈层——“必备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
2.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第三圈层——“学科素养”。主要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4.第四圈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高三的地理教学一定要打实基础,强化训练,关注时事,逐级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高考模式。
(三)怎么考——“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研究近3年全国卷的高考题不难发现,地理题目设置除了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外,更加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知识考查。过去一般考查一个要素的基础知识,而现在则更加侧重考查多个要素的综合和时空的综合,因此在高三年级的地理复习中,要素的综合和时空的综合要贯穿始终。“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题目也成了当年高考试卷的难点和区分点。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应该不断将知识反复地运用于实际的案例当中,学生才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二、高三地理复习建议
基于对“一体四层四翼”的深入分析和对近3年全国卷高考题的研究,我认为高三年级的地理复习也应该有别于过去流水线的复习,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有不用的复习重点,才能适应新的高考要求。
(一)一轮复习——重基础,不忘素养
过去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时,都是从必修1、必修2、必修3到选修地理,依次复习,相当于将过去的知识重新学习一遍,缺乏要素和时空的综合,仅仅有助于夯实基础,无法适应新高考提出的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地理的核心素养除了过去强调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现在更加强调“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而这两个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渗透,学生才能领会并灵活应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更不能等到临近高考才开始讲核心素养。因此,我认为在一轮复习的时候,除了扎实基础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组织学生关注时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轮流播报一则地理新闻,全班同学针对地理新闻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讨论。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对某一区域相关要素的讨论,又有利于对该区域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也可以将该区域与其他时间、其他空间进行时空的综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同时,一个实际的地理新闻,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撰写论文。新高考提出了“服务选拔”的目的。高考现在的考查更加强调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剖析,很多高考题的情境材料也来源于各种前沿论文,例如2017年全国1卷的37题。因此学生只有清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流程,才能明白出题的一般方向。学生在自己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创新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最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检验高三地理复习是否有效,主要是学生掌握的情况。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在复习时应该关注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从一轮复习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三本笔记本(一本上课笔记,一本错题整理,一本知识点归纳)。只有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使复习事半功倍。
(二)二轮复习——重应用,不忘建模
二轮复习一般是最后一个学期,经过了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因此这个阶段就应该侧重对知识形成网络体系。过去,很多地理教师在二轮复习时只是反复让学生做题,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不断做题,这种复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考要求。有的地理教师则是采用专题复习。比如“河流专题”“农业专题”“工业专题”,显然这种模式也不适应现在的高考。我认为,这种大专题其实也是对知识点的重复教学,未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实现能力进阶的目的。在二轮复习中,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微专题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里形成解题的思路。例如“河流地貌微专题”,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已经掌握了有关河流地貌形成的所有知识点,但无法灵活运用。可以设置一系列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题目,例如雅鲁藏布江辫状水系和两岸爬升山丘的形成,鄱阳湖沙洲的形成,刚果河流域串状小岛的形成,刚果河入海口没有三角洲的原因等一系列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在相似题目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题思路,并通过练习学会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然后班级同学共享交流,集全部师生的力量构建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的复习才更加有时效性。
(三)三轮复习——重方法,不忘热点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是三轮复习。三轮复习不应该知识的重复,更应该强调一些选择题、综合题解题时的注意事项。同时,现在高考不规避“热点”,因此在选题时,经常以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例如2017年全国1卷和2018年全国1卷都用了热点。因此,在最后一轮的复习中,地理教师在选题时可以选用一些热点作为背景,以热点地区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能力的训练,以点带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高三地理复习注意事项
第一,精讲精练,切勿题海战术。高三学生作业量大,如果采用题海战术,只追求量而不注重质,学生只做不思,教师只改不讲,都只是徒劳无功,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组卷时应该选择非常经典的好题,学生精炼,教师精讲,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巩固基础,重组知识框架。高三地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最后应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重组,建构思维导图,突出重点和主干。
第三,举一反三,提高迁移能力。高三地理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庞杂的学习内容和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结构化,揭示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思维线索,培养学生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識的能力,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第四,认真改卷,培养答题习惯。高三教师在每一次考试之后,都应该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的答题,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学生文字表达上的问题,及时纠正。高三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读试题的习惯,特别注意关键词和限定词。
(责任编辑 周子莹)
一、一体四层四翼的解读
考试中心提出的“一体四层四翼”既解释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才能更有效地复习。
(一)为什么考——“一体”,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高中地理教师就不能仅仅只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多关注时事地理,在平常的教学中利用时事地理渗透这个思想。高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选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复习策略,注重分层次教学。最后“导向教学”的提出,也揭示了地理教师不能再一味地对知识进行重复,更应该注重对旧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结合新的案例进行教学,提出更多创新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二)考什么——“四层”
新的考试大纲提出了主要考查四个方面——“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1.第一圈层——“必备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
2.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第三圈层——“学科素养”。主要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4.第四圈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高三的地理教学一定要打实基础,强化训练,关注时事,逐级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高考模式。
(三)怎么考——“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研究近3年全国卷的高考题不难发现,地理题目设置除了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外,更加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知识考查。过去一般考查一个要素的基础知识,而现在则更加侧重考查多个要素的综合和时空的综合,因此在高三年级的地理复习中,要素的综合和时空的综合要贯穿始终。“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题目也成了当年高考试卷的难点和区分点。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应该不断将知识反复地运用于实际的案例当中,学生才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二、高三地理复习建议
基于对“一体四层四翼”的深入分析和对近3年全国卷高考题的研究,我认为高三年级的地理复习也应该有别于过去流水线的复习,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有不用的复习重点,才能适应新的高考要求。
(一)一轮复习——重基础,不忘素养
过去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时,都是从必修1、必修2、必修3到选修地理,依次复习,相当于将过去的知识重新学习一遍,缺乏要素和时空的综合,仅仅有助于夯实基础,无法适应新高考提出的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地理的核心素养除了过去强调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现在更加强调“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而这两个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渗透,学生才能领会并灵活应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更不能等到临近高考才开始讲核心素养。因此,我认为在一轮复习的时候,除了扎实基础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组织学生关注时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轮流播报一则地理新闻,全班同学针对地理新闻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讨论。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对某一区域相关要素的讨论,又有利于对该区域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也可以将该区域与其他时间、其他空间进行时空的综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同时,一个实际的地理新闻,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撰写论文。新高考提出了“服务选拔”的目的。高考现在的考查更加强调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剖析,很多高考题的情境材料也来源于各种前沿论文,例如2017年全国1卷的37题。因此学生只有清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流程,才能明白出题的一般方向。学生在自己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创新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最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检验高三地理复习是否有效,主要是学生掌握的情况。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在复习时应该关注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从一轮复习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三本笔记本(一本上课笔记,一本错题整理,一本知识点归纳)。只有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使复习事半功倍。
(二)二轮复习——重应用,不忘建模
二轮复习一般是最后一个学期,经过了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因此这个阶段就应该侧重对知识形成网络体系。过去,很多地理教师在二轮复习时只是反复让学生做题,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不断做题,这种复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考要求。有的地理教师则是采用专题复习。比如“河流专题”“农业专题”“工业专题”,显然这种模式也不适应现在的高考。我认为,这种大专题其实也是对知识点的重复教学,未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实现能力进阶的目的。在二轮复习中,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微专题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里形成解题的思路。例如“河流地貌微专题”,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已经掌握了有关河流地貌形成的所有知识点,但无法灵活运用。可以设置一系列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题目,例如雅鲁藏布江辫状水系和两岸爬升山丘的形成,鄱阳湖沙洲的形成,刚果河流域串状小岛的形成,刚果河入海口没有三角洲的原因等一系列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在相似题目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题思路,并通过练习学会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然后班级同学共享交流,集全部师生的力量构建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的复习才更加有时效性。
(三)三轮复习——重方法,不忘热点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是三轮复习。三轮复习不应该知识的重复,更应该强调一些选择题、综合题解题时的注意事项。同时,现在高考不规避“热点”,因此在选题时,经常以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例如2017年全国1卷和2018年全国1卷都用了热点。因此,在最后一轮的复习中,地理教师在选题时可以选用一些热点作为背景,以热点地区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能力的训练,以点带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高三地理复习注意事项
第一,精讲精练,切勿题海战术。高三学生作业量大,如果采用题海战术,只追求量而不注重质,学生只做不思,教师只改不讲,都只是徒劳无功,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组卷时应该选择非常经典的好题,学生精炼,教师精讲,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巩固基础,重组知识框架。高三地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最后应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重组,建构思维导图,突出重点和主干。
第三,举一反三,提高迁移能力。高三地理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庞杂的学习内容和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结构化,揭示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思维线索,培养学生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識的能力,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第四,认真改卷,培养答题习惯。高三教师在每一次考试之后,都应该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的答题,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学生文字表达上的问题,及时纠正。高三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读试题的习惯,特别注意关键词和限定词。
(责任编辑 周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