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想的不一样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sm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黄荆乡—这个被称为“无妈乡”的地方,被媒体关注后,突然广泛传播。这可能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统计—其他地方,很少专门统计“失母孩子”的数量。
  这样,130多个“失母孩子”的新闻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与此同时,一些女权主义者的论坛上,我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的母亲之所以出走,是因为这些女人们是被拐卖过来的,而且他们的男人好吃懒做。这帮男人还存在严重家暴倾向,经常打老婆。
  内心里,我也认为,一个地方大量女人出走,很大程度上,不应该只是贫困。因为据我的经验判断,很多地方也存在贫困,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出走。
  
  “拐卖、家暴、懒惰”带着对这个地方男人的成见,我来到了黄荆乡采访。从失母家庭的孩子、父亲、邻里、村干部和老师等处,大量个案走访后,我发现:和我想的不一样。
  农民质朴的回答,或许可以给出更原汁原味的答案:老婆不是用来打的。我们这个地方,本来就很难讨老婆,谁会故意把老婆打跑?
  事实上,他们的结合,绝大部分是自由恋爱和自由组合的。懒惰也只是个别的情况。但共性是:出走的女人们,她们嫁过来的家庭,都不富裕,甚至在村里属于很穷。
  我也相信人性是共通的。随机走访的13个失母家庭中,我发现只有一起的老婆“是花钱买来”—但所谓买来的,也不过是媒人介绍后,给点介绍费。女方过来后,没有强烈的反抗,更说不上通过暴力或利益的威逼利诱。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家暴、拐卖等,并没有代表性,不能整体说明这个地方的群体特征。
  当然,深究或指责男人或女人的不对,就如同陷入“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的口水论争中一样,没有价值。但家庭条件不好,同时又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女人们确实更容易做出抛夫弃子的决定。但不能因此责怪女人,因为男人和女人的根是不一样的。理解这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行为。
  “男人和女人的根是不一样的!”这句话是载我去农村采访的一位女出租司机说的,我觉得有道理。她向我坦白:女人,没有根深蒂固的故乡观念。
  是的,从传统意义上讲,特别是在农村,女人都是嫁出去的。故乡诚然是生她们、养她们的地方,但她们成年后,就离开这个地方,故乡成了他乡。回家也成了“去娘家”。别人在对这个已嫁女人的归属地判断上,说她是哪里人,绝不是指她的娘家,而是指她嫁到了哪个地方。
  这样,表面上,嫁入地成了她根系所在地方,也成了她的故乡。但内心里,她并不认可这点,因为这里和她的过去是割裂的。娘家本是她的故乡,现实中,她又在远离它,甚至故乡的称谓,在出嫁的那一刻起,就被剥夺了。
  如一叶飘零,女人来到了一个“由很多早已熟悉的人聚集在一起”的陌生地方,男人需要给她们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更好融入这个新的乡土世界。
  否则,因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她们不能很好融入,出逃是自然的。特别是云南、贵州、广西等异地嫁到黄荆乡的媳妇。这个地方,毕竟不是她们和丈夫过去打工结识的城市。以前,城市再好,融入不进,那是别人的世界,唯独陌生城市里,拥有真实的二人世界。可回到农村,熟人社会,谁混得好不好,天天都得去面对,会有强烈的对比感。
  如果男人的经济很差,又长期在外打工,在有形和无形的排斥中,女人的情感要在这个地方植入和维系是很难的。除了小孩,她们在这个地方,是没有感情的,一切都陌生。
  这样,当对小孩的情感,不足以深到环境对她的压抑和排斥,出走迟早是要面对的选择。对女人而言,故乡从来就不是一辈子的事。这个地方压根不是她们的故乡,未知的那些地方也不是。既然如此,她们便在思考,为何不选择一个让自己更舒服和体面的环境呢?
  此外,必须承认的是,女人和男人的不一样还在于:除了通过读书、工作等来成就自己,许多女人选择通过出嫁来改变命运。正因如此,古代很多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女子嫁给王子,才成为了千古奇谈和疯传的爱情故事。可农村男人无论怎么甩,也甩不掉他们的故乡和身上的乡土烙印,故乡是他们的根基,所以男人注定跑不掉。
  所以,从道德高度去批判男人或女人,都没有价值。理解乡村社会中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处境,我们才能理解这一切。
  这点,和我开始想的,也不一样。
其他文献
《钱商》  阿瑟·黑利 (Arthur Hailey) 著  陆谷孙、张增健、翟象俊 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版  阿瑟·黑利创作的小说《钱商》虽以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银行业为背景,但其中不少桥段,诸如滥发信用卡、信用卡诈骗、大银行的势利、银行规避社会责任、银行高管的贪腐,对于40年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颇具镜鉴意义。  作为行业小说,阿瑟·黑利在《钱商》创作上下的苦功丝毫不逊于现代作家茅盾
在进入7月份之前,没有多少以色列人会想到,在这个炙热的夏天,他们要再次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爆发激战。  距离上一场战争才过了19个月。2012年11月,以色列实施“云柱”军事行动,8天内攻击了上千个加沙地带目标,包括哈马斯等武装组织的火箭弹发射设施、武器储备库、军事指挥所以及用于走私的地道。以色列则挨了约1400枚火箭弹。冲突最终由埃及斡旋了结。哈马斯同意还以色列南部平静,以色列则适度放松了对加
“夫士,国之肝肾,夫士之言,国之声息也。”  在诸多论述知识分子的语言里,清末学人金松岑的这一论断提示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将国家喻为身体,把知识分子喻为重要的器官。肝肾不健康,人体就有问题了。  今日的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方方面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以其才智见识,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今日的中国,问题缠身,这也是朝野上下的共识。在这些问题形成的过
上一期《南风窗》的封面报道题目很有意思:“总理的突围战”,并将突围的希望寄托于“内生动力”。确实,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内生动力”,一次是说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次是说增长的内生动力尚需加强,即今后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内生动力。这里所说的“内生动力”的概念,应是来自自由主义经济大师哈耶克的经典论述。哈耶克把市场秩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生秩序 (endogenous
过去,在中国南方的山区里,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劳动人民总是看上去比较矮小、羸弱,有时候,背着、挑着重物,几乎要把人压趴在地上,看上去让人辛酸不已;而有闲阶层呢,则大多都长得高大、健壮。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但在很小的时候,目睹到这种巨大的反差,天真的我突发奇想:劳动人民看上去多么可怜,为什么不是高大、健壮的有闲阶层去干这种重活呢?  儿时的这个想法,现在看来肯定要被人认为通往奴役之
在“五四”青年节当日,14岁至28岁(共青团员的年龄限制范围)的人群依法享受半天假期。如果问“谁是青年”,这一年龄跨度恐怕是最方便的答案。  关于青年的年龄界定,各国有所不同。但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只是青年这个概念的一个侧面,而且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侧面。青年更重要的是一种与未来相关的精神状态和针对统治性的社会结构与思想权威的反叛性,罗伯特·肯尼迪说过,“这个世界需要青年的品质,并非人生的一个时段,而
2013年2月22日晚,众多“五星运动”党的支持者在罗马参加格里洛的竞选宣传活动。  “首脑外交无小事。”日本外务省的官员几次这样说。从语言中能嗅出外务省要强调安倍晋三首相在2月21~23日的访美,具有相当大的“成果”。  不过,除了在安倍访美回来一周后, 《日本经济新闻》忽然在3月1日发了一篇赞美访美硕果累累的官样文章《日中对立,美国总统表明的真意》外,人们在日本的主要媒体、美国媒体上并没有看到
“恐聚族”在2014年春节成为热门词汇,许多人开始抱怨,同学聚会变成了功利化的土豪盛宴,比钱多、比权大、看谁能包干费用、看谁人脉更广,甚至还相互比较谁的孩子成绩更好、谁的岳母更有背景……网上的《恐聚族之歌》这样唱道:“相聚看似甜蜜其实很恐惧,同学情、少年谊都不再提起,就在这次聚会里谁还会珍惜,相聚已没有意义。”  唯钱、唯权的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一个个同学圈,聚会里的人好似被划分成了三种:一种是“混得
许多人一定看过梅尔·吉布森和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那部电影《阴谋理论(Conspiracy Theory)》。吉布森是演一个无论什么事都用阴谋论来解释的计程车司机。他这个人歇斯底里,好像很不理性。但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才知道他原来是个中央情报局的杀手,他的记忆已被药物洗掉,他所谓的阴谋原来都是真的!  前几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彼德·耐特(Peter Knight)写了一本《阴谋文化:从肯尼迪遇刺
此次“西门事件”中共有72人死亡。图为枪战交火后倒塌的商场上层停车场。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当地时间9月21日中午刚过,市中心的西门商场(Westgate Mall)内突然闯入一群不速之客,他们身穿黑衣,蒙面,装备着防弹背心、自动武器和手榴弹,一言不发地进入商城走廊。管理人员和顾客最初认为系常见的警方追捕逃犯场景,并未特别在意,但很快,这些人便抢占有利地形,开始向人群射击、投弹,并劫持人质,在军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