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进行多方面的社会实践,还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各种压力接踵而至,以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到张弛有度,而有的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整,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促进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重视生命,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途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和困扰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杀和他杀的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对社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危害,其主要原因还是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因此,我们要想尽可能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就一定要重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具体来讲,高校教师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事件,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提高学生生命重要的意识。
一、常被忽视的生命教育问题
(一)缺乏生命理想和信念
首先从第一个角度来看,知识改变命运好像是这个时代赋予读书人的口号,当学生迈入大学阶段,现实的情况会和心里的期望产生巨大的落差,从物质上可能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改变。而且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慢慢地开始怀疑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从第二个角度来说,学生在大学阶段也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跨入了社会,见识了社会的残酷,部分学生开始倍感压力,觉得理想只能停留在想象空间之中,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且再加上大学时间宽松自由,学生沉溺于游戏享乐,对理想的坚守就容易松动,开始出现质疑。
(二)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也开始逐渐表露出对金钱的渴望。在这个经济主流的时代,每个大学生都不得不削尖了脑袋往前冲,生存的压力下,一些人生理想和追求都不得不让路,只有拥有了更多的金钱才能不顾价格的消费,进行娱乐。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都形成了以自我为出发點的态度,对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视,然而提及他人时,就是跟我没关系的态度。如果这种错误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很容易走向思想的极端,做出一些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三)缺乏生命教育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忙于提高生活水平,有些家长忽视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形成一些错误的认知和价值观。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尊重他人的生命,往往因为一些小纠纷产生很大的矛盾,甚至不惜走向犯罪的道路。近几年社会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案例中,不乏有一些正处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因为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伤害他人生命,最终自己失去生命,令人惋惜。大学生不仅要明白自身的生命价值,更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途径
(一)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
在大学中,有很多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太懂得与他人交往,经常处于孤独状态容易迷失自我。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能帮助学生们多交流,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比如,高校可以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各种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他人相处,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帮助学生看到这人世间的美好,重拾人生的理想,增强人生的信念。在生命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尊重每一条生命,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的人才。
(二)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有的高校出现一个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重,学生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地及时解决,因此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职人员,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素质,确保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提升自我责任感。此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帮助学生主动敞开心扉,同时做好学生隐私的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典型案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总结,带领学生们一起感受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坚定学生的人生理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是最直接和有效地方式,把生命教育贯穿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其科学性,对学生健康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后,对生命的感悟就会更深刻,帮助完善学生的人格,成为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洪续,贾淑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
[2]张国民,雷丽君,赵旭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8):95-99.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途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和困扰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杀和他杀的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对社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危害,其主要原因还是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因此,我们要想尽可能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就一定要重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具体来讲,高校教师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事件,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提高学生生命重要的意识。
一、常被忽视的生命教育问题
(一)缺乏生命理想和信念
首先从第一个角度来看,知识改变命运好像是这个时代赋予读书人的口号,当学生迈入大学阶段,现实的情况会和心里的期望产生巨大的落差,从物质上可能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改变。而且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慢慢地开始怀疑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从第二个角度来说,学生在大学阶段也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跨入了社会,见识了社会的残酷,部分学生开始倍感压力,觉得理想只能停留在想象空间之中,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且再加上大学时间宽松自由,学生沉溺于游戏享乐,对理想的坚守就容易松动,开始出现质疑。
(二)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也开始逐渐表露出对金钱的渴望。在这个经济主流的时代,每个大学生都不得不削尖了脑袋往前冲,生存的压力下,一些人生理想和追求都不得不让路,只有拥有了更多的金钱才能不顾价格的消费,进行娱乐。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都形成了以自我为出发點的态度,对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视,然而提及他人时,就是跟我没关系的态度。如果这种错误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很容易走向思想的极端,做出一些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三)缺乏生命教育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忙于提高生活水平,有些家长忽视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形成一些错误的认知和价值观。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尊重他人的生命,往往因为一些小纠纷产生很大的矛盾,甚至不惜走向犯罪的道路。近几年社会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案例中,不乏有一些正处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因为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伤害他人生命,最终自己失去生命,令人惋惜。大学生不仅要明白自身的生命价值,更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途径
(一)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
在大学中,有很多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太懂得与他人交往,经常处于孤独状态容易迷失自我。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能帮助学生们多交流,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比如,高校可以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各种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他人相处,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帮助学生看到这人世间的美好,重拾人生的理想,增强人生的信念。在生命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尊重每一条生命,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的人才。
(二)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有的高校出现一个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重,学生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地及时解决,因此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职人员,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素质,确保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提升自我责任感。此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帮助学生主动敞开心扉,同时做好学生隐私的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典型案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总结,带领学生们一起感受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坚定学生的人生理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是最直接和有效地方式,把生命教育贯穿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其科学性,对学生健康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后,对生命的感悟就会更深刻,帮助完善学生的人格,成为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洪续,贾淑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
[2]张国民,雷丽君,赵旭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8):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