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趣是行动意志的趋向,指志向和兴趣。它作为人的一种个性品质,一方面指一个人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人、什么事的意图和决心(即志向);另一方面是与志向紧密相关,对相关方面的事物、事理及活动,有稳定爱好,执著追求的倾向(主要包括兴趣)。志趣是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培养学生高尚志趣,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祖国繁荣发展的需要。北宋教育家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强调了高尚志趣的重要性。事实证明,历代著名人物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高尚的志趣。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具体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包括智育、德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爱国精神等)和美育(培养髙尚的审美观),这三者不可避免地要着力解决做什么人干什么事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感悟时代需要,养成兴趣盎然,情趣横生的人生追求。因此,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是语文教学进行“三育”的着眼点和目的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高尚志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渗透,以身作则进行感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并及时总结,使所形成的高尚志趣日趋成熟,逐步完善。
一、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志趣渗透。
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其教材内容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等方面知识,反映自然、社会、人生、褒扬真善美、针贬伪恶丑,综合性强。教学中,可利用教材所描绘的美好大自然激发学生立志美化大自然,利用作品中展现的美好幸福生活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利用完美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的好榜样。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春》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感受春的气息、欣赏春花、春草、春雨和春风,从而激发学生善于发现自然界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再如《最后一次讲演》中,除了领会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和平,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的献身精神外,还要引导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领会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高尚志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培养价值的成份,创设一个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高尚志趣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培养、升华和强化。笔者在教学教研实践中注意到:很多教师对大多数教材不能挖掘教育材料,或挖掘出来后,没能创设特定情境,生硬说教。这些势必导致文道不统或思想教育牵强,不能真正培养学生高尚志趣。事实上,从教材中挖掘“有用之材”不用贪多,不怕太少,哪怕一点点,只要能在特定情境下提出,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的。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按教学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怎样挖掘教育材料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高尚志趣呢?可抓住人民解放军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进行教育培养。
为此,可设置这样一个对话情境:一问: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感情如何呢?学生答:无限崇敬(敬爱、尊重、佩服等)。二问:为什么会对他们产生这种崇敬之情呢?答:他们为了中国革命胜利,人民幸福不惜生命地英勇奋斗。三问:我们要不要让人崇敬呢?齐答:要!四问:我们要怎样做人,才会人人崇敬呢?学生各抒己见,围绕无私奉献、英勇奋斗,争先发言。
通过这场对话,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高尚志趣的目的。
二、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榜样教学。
如果说,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培养尚属教条式教育,那么,以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染,则属于榜样式教学了。
以教师自身为教材,以身作则作感染,使学生能从教师身上看到人生、社会的积极面;看到无私的精神、奋斗的意志;看到正义看到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世界观,进而学习、效仿,培养髙尚志趣。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应有高尚志趣,有正确人生观,敢于奋斗,敢于进取。在学生取得成绩时,以自己的经历或看法告诫学生不能骄傲;在学生失败气馁时,以自己的经历及做法鼓励学生不要泄气,吸取教训,争取胜利;平时多接近学生、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告诉他们你现在的思想状况和现在的做法。学生看到教师勤恳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自然就会养成无私奉献的髙尚志趣;看到教师这样“博学”(多数学生会这样看老师),还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自然会养成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高尚志趣;看到教师安贫乐道,自然不会养成奢侈铺张的生活作风;看到教师工作认真负责,自然不会养成马虎应付的工作态度。教师的“行为感染力”在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教材的教育作用。一个教师本身没有高尚志趣,不管思想教育进行得如何天花乱坠,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说教。比如,教师因得不到一点小利益就满腹牢骚、满脸怨气、满口怨言,却要教育学生养成豁达开朗,不计私利的高尚志趣,这怎么可能呢?
三、大胆参与实践,发展高尚志趣。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用以指导生活,离开实践,高尚志趣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从教材中体悟到的道理,无论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充实提高,使高尚志趣得以向前向上发展。例如,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俭以养德》就要培养学生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并让学生付诸实际。当学生参与社会、深入生活,看到父母的辛劳,人民的艰苦创业、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时,对勤俭朴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会发展到珍惜成果,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高度。所以说,培养高尚志趣是为了指导人生实践,人生实践又使高尚志趣巩固、发展、提高。只有培养“志趣——实践——巩固——发展一再实践”,不尽循环,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志趣。
此外,培养学生高尚志趣,还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逐步完善,通过自身的作品体现出来。文章没有志趣,就如同人没有流动的血液,只能是僵尸一具。通过教材培养了高尚志趣,在实践中巩固提高,紧接着就是把自己完善了的高尚志趣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别人能得到教育、熏陶。这可算是较高境界了。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应能培养学生高尚志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具体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包括智育、德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爱国精神等)和美育(培养髙尚的审美观),这三者不可避免地要着力解决做什么人干什么事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感悟时代需要,养成兴趣盎然,情趣横生的人生追求。因此,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是语文教学进行“三育”的着眼点和目的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高尚志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渗透,以身作则进行感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并及时总结,使所形成的高尚志趣日趋成熟,逐步完善。
一、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志趣渗透。
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其教材内容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等方面知识,反映自然、社会、人生、褒扬真善美、针贬伪恶丑,综合性强。教学中,可利用教材所描绘的美好大自然激发学生立志美化大自然,利用作品中展现的美好幸福生活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利用完美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的好榜样。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春》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感受春的气息、欣赏春花、春草、春雨和春风,从而激发学生善于发现自然界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再如《最后一次讲演》中,除了领会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和平,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的献身精神外,还要引导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领会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高尚志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培养价值的成份,创设一个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高尚志趣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培养、升华和强化。笔者在教学教研实践中注意到:很多教师对大多数教材不能挖掘教育材料,或挖掘出来后,没能创设特定情境,生硬说教。这些势必导致文道不统或思想教育牵强,不能真正培养学生高尚志趣。事实上,从教材中挖掘“有用之材”不用贪多,不怕太少,哪怕一点点,只要能在特定情境下提出,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的。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按教学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怎样挖掘教育材料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高尚志趣呢?可抓住人民解放军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进行教育培养。
为此,可设置这样一个对话情境:一问: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感情如何呢?学生答:无限崇敬(敬爱、尊重、佩服等)。二问:为什么会对他们产生这种崇敬之情呢?答:他们为了中国革命胜利,人民幸福不惜生命地英勇奋斗。三问:我们要不要让人崇敬呢?齐答:要!四问:我们要怎样做人,才会人人崇敬呢?学生各抒己见,围绕无私奉献、英勇奋斗,争先发言。
通过这场对话,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高尚志趣的目的。
二、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榜样教学。
如果说,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培养尚属教条式教育,那么,以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染,则属于榜样式教学了。
以教师自身为教材,以身作则作感染,使学生能从教师身上看到人生、社会的积极面;看到无私的精神、奋斗的意志;看到正义看到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世界观,进而学习、效仿,培养髙尚志趣。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应有高尚志趣,有正确人生观,敢于奋斗,敢于进取。在学生取得成绩时,以自己的经历或看法告诫学生不能骄傲;在学生失败气馁时,以自己的经历及做法鼓励学生不要泄气,吸取教训,争取胜利;平时多接近学生、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告诉他们你现在的思想状况和现在的做法。学生看到教师勤恳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自然就会养成无私奉献的髙尚志趣;看到教师这样“博学”(多数学生会这样看老师),还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自然会养成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高尚志趣;看到教师安贫乐道,自然不会养成奢侈铺张的生活作风;看到教师工作认真负责,自然不会养成马虎应付的工作态度。教师的“行为感染力”在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教材的教育作用。一个教师本身没有高尚志趣,不管思想教育进行得如何天花乱坠,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说教。比如,教师因得不到一点小利益就满腹牢骚、满脸怨气、满口怨言,却要教育学生养成豁达开朗,不计私利的高尚志趣,这怎么可能呢?
三、大胆参与实践,发展高尚志趣。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志趣,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用以指导生活,离开实践,高尚志趣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从教材中体悟到的道理,无论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充实提高,使高尚志趣得以向前向上发展。例如,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俭以养德》就要培养学生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并让学生付诸实际。当学生参与社会、深入生活,看到父母的辛劳,人民的艰苦创业、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时,对勤俭朴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会发展到珍惜成果,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高度。所以说,培养高尚志趣是为了指导人生实践,人生实践又使高尚志趣巩固、发展、提高。只有培养“志趣——实践——巩固——发展一再实践”,不尽循环,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志趣。
此外,培养学生高尚志趣,还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逐步完善,通过自身的作品体现出来。文章没有志趣,就如同人没有流动的血液,只能是僵尸一具。通过教材培养了高尚志趣,在实践中巩固提高,紧接着就是把自己完善了的高尚志趣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别人能得到教育、熏陶。这可算是较高境界了。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应能培养学生高尚志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